(一)就业形势
1.就业总量高位承压,就业增长模式由增量转向增量存量开发并重。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进入下行通道。一方面,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最多、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仍然巨大,就业总量仍将处于一种持续中高压状态。另一方面,自2012年开始,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持续下降。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劳动力要素已经由以增量投入为主转向增量存量开发并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业形势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要以适度的经济发展维持规模巨大的就业人口,实现社会比较充分的就业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开发劳动力资源潜力,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
2.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对就业影响将日益凸显。老龄化带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青年劳动力人口减少,劳动力资源大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扩大。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就业格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劳动力大龄化固然有劳动者经验技术积累增厚、社会稳定性增强的好处,但大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失业问题,则大龄劳动者的转岗、转业、就业就会更加困难。青年劳动力的减少,也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活力不足、创新意识减弱等问题。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力资源,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需要面临的直接挑战。在当前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处高位的条件下,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就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的总量压力;受劳动力市场内部结构分级分层限制,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并不能完全冲抵青年人力资源减少的影响,老年就业人口的增长,需要新的就业岗位和途径。
3.新一轮科技革命“双刃剑”效应给就业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科技革新对就业的影响既有创造效应,也有替代效应,且两种效应正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叠加显现。从创造效应看,新技术的发展会使就业市场发生积极变化,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从替代效应看,新技术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逐渐扩大,以“机器换人”等形式直接替换劳动,势必导致一些岗位被淘汰。新技术革命会使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结构有所调整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普工需求的问题,也会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更匹配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不能及时跟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能有所扩大,就业难的问题仍将难以化解。
4.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也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出新挑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营造出新的就业增长空间,也呈现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新常态”:形成以开放共享随机协同为特征的新的就业资源与机会配置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的方式和关系,为新的就业形式的出现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基础。但也要看到,这种发展同样带来了一些潜在矛盾和现实问题。例如,平台经济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不稳定;人力资本支撑不足、技能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主体间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不清晰;从业者劳动保障面临诸多困扰等。为此,不仅需要抓住新经济发展机遇,开发大量适应新生代劳动力就业取向的高质量岗位,而且要避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带来的失业风险,防止部分低知识技能水平劳动者被甩出正规劳动力市场。
5.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为就业带来新挑战。当前的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结构也处于调整与变革并进的阶段。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进而对就业领域产生影响。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贸易摩擦对外贸导向型企业会产生直接影响,由关税增加带来的运营成本提升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在短期内出现经营困难从而减少用工;另一方面,贸易摩擦的持续发展,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的重构,部分跨国企业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业务调整,给原来的就业市场带来冲击。
我国的就业形势如何适应这种大变局,如何主动作为,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力人才资源,为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获得新的比较优势,这是亟需解答的重大课题。
学│习│资│料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分为三种:总量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其中的摩擦性失业很多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且多数是求职者为获得合意职业所做出的一种选择。应届大学毕业生由于对社会了解不多、寻找理想职业的期望值往往较高,因此“摩擦性失业”的人数有增无减。(www.xing528.com)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有报道警示: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而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正是结构性失业的生动写照,这种失业在大学生身上比例也相当高。
(二)就业政策展望
虽然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稳中有进,为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依然需要看到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约有9亿劳动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影响就业的新因素在增加,就业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依然存在。解决好就业问题是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此,需要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才能扩大就业并提高就业质量。
1.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产业,夯实就业增长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就业增长的基础,要坚持保增长就是保就业的思路,以稳定、持续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实现就业局势稳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提供最坚实的保障。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韧性和回旋空间大,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平衡协调,消费扩大和升级拓展了国内市场,新产业、新技术、新经济蓬勃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为稳定就业局势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新技术进步相伴而生的,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的繁荣,并基于此产生能够推动和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中,新动能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新的产业结构和形态也得以产生和发展。为此,需要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就业提质扩面的互促共进,在拓展新的、更广阔的就业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传统行业就业岗位的质量,同时催生一批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2.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帮助重点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坚持就业导向、坚守就业底线,进一步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内容和工作机制,理顺、制定和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体制机制。按照保障兜底、稳定岗位、扩容增长、优化结构、提升能力、防控风险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丰富政策工具箱。在宏观层面,要将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配套,宏观政策和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都要将就业作为政策设计和评估的重要考量因素,为促进就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和保障。就业优先政策要突出重点,让重点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3.深化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从劳动力供给总量来看,要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和退休政策,调控劳动力市场总量供给。在目前二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保障未来青年劳动力的可持续供给。适时出台弹性退休制度,提高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研究制定老年群体重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法律规定,加强对大龄和老龄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为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变革和结构调整的挑战,要根据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大教育培训体制的改革力度,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快建立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转换职业能力。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良好对接,实现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的相互匹配,提升关键业务和岗位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真正满足市场需要。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企业等用工主体的作用,引导职业培训更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岗位的需要。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力度,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减少制度约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让科技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能够人尽其用。
4.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加强就业发展的新机制新动能。把握创新型国家建设新机遇,在资源供给、政策扶持、环境优化和能力提升等关键问题上加油使劲。推动创业工作升级,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资质资格审批项目,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等降成本措施。同时,创造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体制机制和经济社会环境,如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最大限度开发就业资源和机会,重点是加快垄断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开放更多经济领域。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可及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延续性,让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5.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引导就业稳定发展。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是提升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推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搭建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打造一张高效率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完善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推进就业信息互联互通,大力提升就业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民化水平,加强就业帮扶和援助,增强劳动者获得感。
6.建立完善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制度,防控系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要加快完善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体系,加强对社会就业情况的跟踪监测,及时了解劳动力流动趋势。加强就业形势监测分析,建立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的就业监测体系,建立预警机制,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建议,防止系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