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设定SMART原则
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有一个“黄金准则”——SMART原则。好的目标应该能够符合SMART原则。
S(Specific),具体的,是指目标必须是清晰的,可产生行为导向的。如生涯目标“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但目标“我要在毕业时考上研究生”,就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了。
M(Measurable),可衡量的,是指目标必须能用指标来量化,比如目标“我本月要背会1000个单词”,就对应着量化的指标1000个单词。
A(Attainable),可达到的,“可达到的”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涯目标应在能力范围内;二是目标应有一定难度。目标经常达不到会让人沮丧,但太容易达到的目标也会让人失去斗志。
R(Relevant),实际的,是指在现实生活和实际状况下是否可行、可操作。一个大四的学生开了一家餐厅,他定了一个目标——早餐时段的销售在上月早餐销售额的基础上提高15%,即提高2000元营业额,这需要投入1000元,结果其实际赢利负500元。这就是一个不太实际的目标。
T(Timeed),有时限的,是指职业生涯目标必须确定完成的日期。例如,我将在2025年12月18日之前完成某事。没有时间限制,很可能让目标无法实现。
(二)定向与定位法
1.先定向。就是根据现在所学的专业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你需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吗?”“你毕业后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就可以基本确定你的职业方向了。比如你是学法律专业的,又很喜欢法律专业,你就需要了解法律专业对口的职业(即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有哪些?法律专业对应的职业有公务员、律师、教师、法律研究人员、企业法律顾问、法制专栏媒体记者、公司法务职员等。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你可以通过调专业,或通过辅修、选修专业课程,或者通过跨专业考研来调整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2.再定位。如果定了向,接下来的就是定位问题了。你需要对已确定方向的职业群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定向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职业选择面,而定位则需要逐步缩小职业的选择范围。相对于定向而言,定位的选择也不容易。因为定位不仅需要了解职业的基本要求,而且需要通过提前参加招聘会、兼职和实习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和工作体验,感受意向职业是否适合你自己,是否与个人的主观想象一致。
在定位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定位的目标不宜过于具体,应有一个选择范围。如你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检察官,学的也是法律专业,并争取到了在检察院实习的机会,你可能发现检察官非常适合你。但检察官求职竞争非常激烈,如你只锁定这一个目标,那么毕业时如考公务员失败,将给你的择业带来很大的风险。所以,定位的职业不宜仅限于个别职业,可以有几个职业供自己选择。
大学生在定向和定位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以个人兴趣进行职业决策,还必须考虑自身的其他特质、社会职业状况、人才供求关系、家庭因素及所掌握的资源等相关因素。先定向再定位的决策方法,对于本科四年制的学生来说是指在一、二年级开始定向,在三、四年级定位。对于高职三年制的学生来说是指一年级、二年级上半学期开始定向,二年级下半学期、三年级开始定位。如果经过对职业的探索后你仍然不能定位,定向还是需要的。没有方向,你就不知道在大学期间如何努力和准备。(www.xing528.com)
(三)梦想法
在每个人心目中,会有各种职业梦想。这种梦想常常不去考虑任何客观条件的制约,是我们在对所接触、听闻的职业的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来确定一个职业生涯目标,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局限性,但这也是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方法。想一想你的职业梦想是什么:
1.你希望拥有什么?
2.希望做什么?
3.希望成为什么?
4.考虑一下你的目标全部实现后你的理想生活:最想和谁生活在一起?
5.你喜欢做什么?
6.这样的生活如何开始?
7.你会到哪儿去?
8.你会遇到什么样的环境?
9.这样惬意的日子结束时你会有何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