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淡化社会价值,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目前,一些大学生择业时,注重自身利益,只是单纯地重视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而忽视或淡化了社会价值,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对有关国家全局以及个人成长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想的较少,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放在了首位,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轻国家需要,暴露出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只利己而不利人。这必然会导致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使个人与社会脱离,没有了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人生的价值也难以实现。
2.择业期望值过高,功利主义倾向较为突出
择业是受个人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的一种社会行为,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得到的是一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地位显露的工作,这是青年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择业期望值过高,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应这种工作,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脱离自身的能力对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过多,过分强调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选择超越个人素质的职业就会择业理想物质化,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甚至为此而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必然也会导致择业价值取向的扭曲,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3.择业心理准备不足,影响成功就业(www.xing528.com)
择业应当是一种有准备的行为,它要求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就业准备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适应过程,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培养、个性与职业的调和、职业设计与职业规划的选择和为胜任职业而做的准备。而目前很多大学生缺少这种准备,或准备不足、缺少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或者是心理期望过高,或者是自信心不足,不敢面对困难、面对现实,存在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行为,产生了人为的就业难。
4.诚信意识明显缺乏,导致诚信危机
大学生人才市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诚信。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的自我推荐显得十分重要。但在大学生精美的应聘材料中,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对个人的经历都做了过分的渲染和包装,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怀疑。此外,在应聘中又经常会出现毁约或违约的现象。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情况大致为:和用人单位签完合同后,感觉不是自己理想的职业,或是又找到了更好的职业,在不做任何沟通和请求谅解的情况下,就轻率地放弃了和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的影响具有双向性,既促进了大学生不断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它使大学毕业生产生了思想、心理的震荡、浮躁和困惑,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模糊,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追求公正的偏执、自卑感的重负、社会适应恐惧等矛盾心理非常普遍,影响了他们的择业行为,导致不正常的择业现象的发生,限制了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