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就业不利因素在新的就业制度下,虽然大学生求职择业自主性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整体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四是用人单位之间:公有制单位对大学生吸纳能力明显下降,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数量大大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的矛盾仍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就业不利因素

在新的就业制度下,虽然大学求职择业自主性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整体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客观因素

(1)社会需求不平衡影响大学生就业。虽然近几年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有所上升,但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用人单位及性别之间需求的不平衡。一是学科专业之间: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加大,计算机、通信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及农业等技能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而文史哲学类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则相对较少。二是学历之间: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相对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开拓型和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三是地区之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大学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地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然不足。四是用人单位之间:公有制单位对大学生吸纳能力明显下降,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数量大大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五是性别之间: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只录用男生不接收女生,从而使男女生就业机会呈现不均等状态。

(2)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用人单位提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必然结果。当大学生这种劳动力资源成为一种非稀缺资源时,为了使企业招到真正的人才,招聘者必然从一个更宽泛的范围,通过多种形式去挑选最适合的高素质大学生。他们不仅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而且其毕业学校和学历层次也成为必要的指标;不仅注重个人自荐过程和面试成绩,而且注重考察其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不仅注重个人胜任应聘职位必备的专业素养,而且也非常注重胜任该职位与之相关能力的高低,有些单位甚至把工作经验累积作为录用的标准和要求。总之,用人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品德、素质和能力。

(3)用人单位与人才输送高校之间缺乏畅通渠道。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寻人才,毕业生找工作,都缺乏针对性。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往往拥挤不堪,成功率低。在就业的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认为是学校的事,学校则认为是政府的事,各自责任不明确,合理使用人才对大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各方的意义还没有被客观认识。

2.主观因素

(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形势不适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住房分配、公费医疗社会保障等有关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在公有制单位就业与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差别日益缩小,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多样化,使就业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然而,与此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滞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念上。他们认为上了大学就理应有一个待遇丰厚、环境优良的固定工作,有的认为大学毕业生就应该“一次就业定终身”,有的甚至认为只有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上班才算就业,等等。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也制约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正确选择,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背离了人职匹配的发展理念。

(2)大学生的择业目标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的矛盾仍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另一方面许多基层一线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却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这就反映出大学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然普遍存在,总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工作,甚至希望就业的单位名气大、条件好、待遇高、环境美、离家近。然而,现实中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中小型单位,这些地区和单位人才奇缺,渴望能招录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招不到,即使招到了也容易流失,这样便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竞争激烈,从而使不少毕业生错过了择业良机,也导致了大学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矛盾日益凸显。

(3)大学生知识能力与应聘职位要求符合度不高。大学毕业生现有及潜在的知识能力能否胜任所应聘职位及今后职业发展要求,往往是用人单位在选录人才时首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在现实中,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往往不能满足职业胜任的要求,究其原因,固然与高校人才培养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原因。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未能提早确立职业发展方向,没有明确学业、职业和人生三大目标,要么未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么做了规划却未真正付诸行动,导致自身知识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目的性和方向性,是造成上述问题产生的关键所在。

(4)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技巧方法不能满足顺利就业的要求。大学生择业困难,有些固然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和职业胜任能力不高有关,但仍有不少大学生是由于未能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的技巧与方法而造成的。具体来说,一是没有根据确立的职业方向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就业信息;二是未能根据有效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制作高质量的求职材料,尤其是针对应聘单位和职位去制作个性化求职材料;三是求职材料投递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欠妥当,导致获得面试的机会相对较少;四是面试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面试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未能体现自己真实水平;五是忽视了面试礼仪等诸多问题。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大学生求职择业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过程,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重视择业前期的知识能力培养,还应及早去掌握和提升求职择业所必要的技巧与方法。(www.xing528.com)

(二)就业有利因素

1.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并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根据不同的就业形势,国家每年都出台了相应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引导、协调、安置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拓宽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生优先就业。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也愈显关注,相对于其他群体,大学生享受到的就业关注和政策支持,在某种意义上堪称“超国民待遇”。

2.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就业市场不断扩大。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实施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国企改革的逐步实施,也将增加对人才的需要。

3.高等学校不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近年来,教育部坚持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布制度,并提出高校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要求高等学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的“一把手工程”,要求高等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要求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既要考虑面向全国,又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特殊的、局部性的需求,同时还要分析当前的长短线,冷与热。要有超前的眼光和意识预测中长期人才需求的趋势,力求做到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4.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多样化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日益重视,大学生就业市场越来越规范有序。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在逐渐形成,并走向多样化。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是降低求职成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就业信息的网上发布,就业指导的网上进行,就业单位的网上招聘,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表现。此外,高等学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等,为全面提升大学生求职能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