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朝的羁縻府州及其管理机构

唐朝的羁縻府州及其管理机构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边疆民族地方管理机构,主要是羁縻府州等建置。唐朝边疆地区羁縻府州的基本情况是,唐太宗贞观初年,因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增置15道。唐朝边疆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主要在关内道、河北道、陇右道、剑南道和岭南道。作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贯彻执行唐朝的行政法令,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重要职责。总之,唐朝在西域的驻军,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即所谓“蕃汉之兵”。

唐朝的羁縻府州及其管理机构

唐朝边疆民族地方管理机构,主要是羁縻府州等建置。

唐朝边疆地区羁縻府州的基本情况是,唐太宗贞观初年,因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增置15道。唐朝边疆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主要在关内道、河北道、陇右道、剑南道和岭南道。“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1]羁縻府州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北庭、安东、安西、安南六大都护府。其中,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管辖西域,安北、单于两大都护府管辖北疆,安东大都护府管辖东北,安南大都护府管辖南疆。

各大都护府设大都护、副大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参军事等员。如是上都护府,则设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参军事等员。“都护掌统诸番,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2]

都督府一般设都督、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参军事、市令、文学、医学博士等官员。“都督掌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3]

州一般设刺史、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司功参军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兵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司士参军事、参军事、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士等官,刺史“职同牧尹”,“掌宣德化,岁巡属县,观风俗、录囚、恤鳏寡”[4]

县一般设令、丞、主簿、录事、尉等官。“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5]

在都护府下,一般设有军、镇、城、守捉、戍、堡等军事建置。军置使、副使、营田副使等官。每军都有仓、兵、胄三曹参军事。镇设将、镇将、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等官。城设城使,镇设镇将、镇副,戍设戍主、戍副,堡有堡主。

(一)安西、北庭大都护府

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地方军政建置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原管辖整个西域地区,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唐朝在金山都护府的基础上,设立了北庭大都护府后,原濛池、昆陵、金山三都护府的辖区改归北庭大都护府。这样,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安西大都护府则管辖天山以南和葱岭以西广大地区。两大都护府各辖有若干都督府州,具体情况是:

安西大都护府所辖:龟兹都督府、毗沙都督府、焉耆都督府、疏勒都督府、妫塞都督府、渠黎都督府、月支都督府、大汗都督府、条支都督府、天马都督府、高附都督府、修鲜都督府、写凤都督府、悦般州都督府、奇沙州都督府、姑墨州都督府、旅獒州都督府、昆墟州都督府、至拔州都督府、鸟飞州都督府、王庭州都督府、波斯都督府、康居都督府、大宛都督府,以及休循州、安息州、乌垒州、和墨州、温府州、蔚头州、遍城州、耀建州、寅度州、猪拔州、达满州、蒲顺州、郢及满州、乞乍州。

北庭大都护府所辖:匐延都督府、嗢鹿州都督府、洁山都督府、双河都督府、鹰娑都督府、盐泊州都督府、阴山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玄池州都督府、金附州都督府、轮台州都督府、金满州都督府、咽面州都督府、盐禄州都督府、哥系州都督府、孤舒州都督府、西盐州都督府、东盐州都督府、叱勒州都督府、迦瑟州都督府、恁洛州都督府、沙陀州都督府、答烂州都督府[6],以及特伽州、鸡洛州。

唐朝在西域两大都护府之下还设有军、镇、城、守捉、戍、堡等基层军事建置,驻有数量不等的兵马。据统计,在安西大都督府辖境,共有于阗、疏勒、焉耆、龟兹、碎叶5大军,有且末、固城、吉良、皮山4小军镇,有兰城、坎城、葱岭、张三城、于术、榆林、龙泉、东夷辟、赤岸9守捉城,有栗楼烽、碎卜戍、移杜、彭怀4戍堡。在北庭大都督府辖境,有伊吾军、天山军、瀚海军、静塞军、清海军5大军,有神仙、蒲类、郝遮、碱泉4个小军镇,有沙钵城、冯洛、耶勒、俱六、张堡城、乌宰、叶河、黑水、东林、西林、罗护、赤亭、独山、柔远14个守捉城,特罗1堡[7]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又设立节度使和都知兵马使,专掌军事,大都护一般兼任节度使,副大都护兼任都知兵马使。

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对西域的管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推行唐朝的行政法令。作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贯彻执行唐朝的行政法令,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重要职责。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曾向全国颁发《大云经》,“令诸州各置大云寺”[8]。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都执行了这一政令,在龟兹、疏勒和碎叶等地修建了大云寺[9]。一直到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还有人看到了碎叶大云寺建筑物[10]。武后长安年间(701—704年),唐朝颁布诏令:“四镇经略使禁止傔使私马、无品者肉食。”开元七年(719年),唐朝又诏令“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11]。于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设立了“孔目司”机构,负责征收商税有关事宜[12]租庸调制也在这里推行了。此外,大量唐代钱币在今中亚地区出土,这些钱币上一面铸有汉字,一面铸有突厥文字和当时西域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字。这一切都雄辩地证明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在西域认真贯彻执行了唐朝的法令制度。

统辖驻军。唐朝在西域的驻军,有的是从内地征发来的丁壮卫士,“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13],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有的是以中原内地重罪流配的犯人充当,也有的是由内地汉军调防而来,还有的则是由当地少数民族丁壮组成。总之,唐朝在西域的驻军,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即所谓“蕃汉之兵”。瑶池都督府设立后,唐太宗就曾问“蕃汉之兵如何处置”[14],反映了唐朝西域驻军的民族成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属下,由军、镇等不同军事建置组成了严密的军事系统。这些等级不同的军事建置,都设有定额军兵。一般说来,都护府所属的军、镇兵马,要在都护的提调下参加规模较大的征战。守捉、戍堡等军兵,负责所辖地区的巡逻防守,击退来犯之敌,检查往来行旅,捕捉在逃罪犯,维护社会治安。据统计,安西大都护府初设时,西州设有天山军,府治移往龟兹后,军镇和兵员都有所增加。“安西都护府镇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匹。”[15]永徽至天宝年间,北庭镇兵2万人,马5000匹。瀚海、天山、伊吾三军镇兵万余人,马5000匹。“潮海军,开元中”,“在北庭都护府城内,管镇兵万二千人,马四千二百匹。天山军,开元中,置西州城内,管镇兵五千人,马五百匹”。“伊吾军,开元中置”,“管镇兵三千人,马三百匹”[16]。著名的碎叶就是唐朝在西域的军事重镇,保大军、瀚海军、天山军都曾在这里屯驻[17]。上述驻军,均归两大都护府统辖,以履行保卫唐朝西北地区疆土之责。

管理屯田。为了解决驻军的粮饷,唐朝驻守西域的部队广泛开展屯田活动,因此,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往往兼任营田使。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管理的屯田,“安西(即龟兹军)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即瀚海军)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18]。每屯约为50顷。屯田军不仅从事农业,还要放牧牛羊,从事畜牧业;开凿渠道,兴修水利。“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19],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屯田的情况。屯田活动的开展多少减轻了唐朝的开支,改善了西域驻军的供给。

管理辖区内有关民事,包括刑事诉讼、市肆贸易、五经教授、救民疾病等。1966年至1969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出土的《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一件唐代文书上,记载了一批绢练从弓月城运往龟兹,中途发生问题,与季三、李绍谨、毕安三人有关,由一个叫□禄山的人告到高昌县,高昌县便把这件事上报给安西大都护府。由此可见安西大都护府及其所属机构对刑事诉讼的处理。此外,因租佃发生的民事纠纷[20],因交易不付货款引起的争斗[21],都由唐朝设在西域的有关军政机构处理。

管理驿站和驿馆。唐朝驿站制度规定,在交通要道上,30里路设一驿站,偏僻道路上,30里路设一驿馆。唐朝在西域设有宁戍驿,在焉耆设有吕光馆、新城馆,在交河县设有龙泉馆。从碎叶到疏勒镇沿途,设有济浊馆、谒者馆、葭芦馆、羯饭馆。唐朝官员及其家人,以及军士往来,可乘用驿站马、驴[22]

负责征收贡品。西域伊州,贡阴牙角5只,胡桐泪25斤[23]。西州贡丝、 布、毡、剌密、葡萄五物,酒浆煎皱干[24]。北庭都护府贡阴牙角5只,速藿角10只,阿魏截根20斤[25]。安西都护府贡硇砂50斤,绯毡五领[26],硇砂、绯毡偏桃人[27]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相继攻陷洛阳和长安,中原内地局势动荡,唐朝政权出现危机。为平定叛乱,至德年间(756—758年),唐朝把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所属军兵大部分调入中原内地。这样,造成了西域防务空虚。上元元年(760年),吐蕃势力乘虚而入,联合葛逻禄势力,攻占了天山南北许多地方。北庭大都护府李元忠、安西大都护府郭昕,在沙陀、回纥的支持下,率领官兵守卫北庭和龟兹,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二十余年。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和郭昕派人取道北方回纥路,到达都城长安,向唐朝报告了西域情况。唐德宗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后来,吐蕃击败回纥,李元忠、郭昕失去后援。贞元三年(787年)和六年(790年),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相继被吐蕃攻陷。唐朝在西域的这两个最高地方军政建置不复存在。安西大都护府总计存在148年,北庭大都护府总计存在90年。

(二)安北、单于都护府

唐朝的北部边疆,居住着东突厥、铁勒、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设立安北、单于都护府,管辖这些边疆民族。

安北都护府原名燕然都护府、瀚海都护府,是唐朝统一东突厥和薛延陀之后,为安置铁勒各部而设立的。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因为薛延陀亡散殆尽,契苾、回纥等十余部落相继返归故地。唐朝便各因其地土,择其部落,置为州府: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仆骨部为金微都督府,多览部为燕然都督府,拔野古部为幽陵都督府,同罗部为龟林都督府,思结部为卢山都督府,浑部为皋兰州,斛萨部为高阙州,奚结部为鸡唐州,阿跌部为鸡田州,契苾部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 林州,白霫部为阗颜州,总计6府7州。以各部酋长为都督刺史,给玄金鱼以为符信。此外,唐朝又设立燕然都护府,统领上述6府7州。不久,铁勒部中最远的骨利干部也归附唐朝,唐朝在其地置玄阙州。后来唐朝又以归附的结骨部,葛逻禄诸部分别置坚昆都督府、阴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以及浑河、狼山等州,均归燕然都护府统领。

燕然都护府设在古单于台(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乌加河北)管辖范围包括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蒙古国全部,俄罗斯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周围地区。龙朔元年(661年),铁勒、回纥、同罗等部发生叛乱事件,并进扰漠南。唐朝以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萧嗣世为仙崿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为长岭道行军大总管,讨伐铁勒。同年三月郑仁泰在天山大败铁勒。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铁勒各部的管辖,龙朔三年(663年),唐朝将燕然都护府迁往漠北回纥本部(今蒙古国科布多境),并改名瀚海都护府,统领大漠以北各府州。总章二年(669年),瀚海都护府改名为安北都护府。唐高宗临朝后期,后突厥兴起,该部首领骨咄禄和默啜相继执政,扰乱漠南,进而又占据铁勒故地,安北都护府遂废。垂拱二年(686年),唐朝在居延海西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置安北都护府,管辖徙居甘、凉间的回纥、契骨、思结、浑等铁勒诸部。后来,安北都护府治地又多有变动,开元年间一度迁到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南黄河北岸)。

单于都护府原名瀚海都护府、云中都护府,是唐朝平定东突厥车鼻可汗之后设立的。尤朔三年(663年),唐朝将燕然都护府移往大漠以北,改名为瀚海都护府,同时也把原瀚海都护府移往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改名为云中都护府,管辖漠南各都督府州。麟德元年(664年),云中都护府改称单于都护府,其管辖范围,南抵黄河,北达大漠,包括阴山以南,黄河以北东突厥故地各府州,即今内蒙古中西部一带。唐高宗末年,后突厥兴起,唐朝失去了对突厥旧地各羁縻府州的控制。垂拱二年(686年),改置镇守使。

(三)安东都护府和营州等都督府

唐朝管辖东北边疆少数民族的地方机构,是安东都护府和营州都督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州都督府等军政建置。

安东都护府管辖高丽等部及各府州,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南部、黑龙江下游、朝鲜半岛一带。所辖府州有:新城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卫乐州都督府、舍利州都督府、居素州都督府、越喜州都督府、去旦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以及南苏州、盖牟州、代那州、仓岩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木底州、安市州、诸北州、识利州、拂涅州、拜汉州。此外,安东上都护府还统率当地驻军:怀远军、保定军以及安东守捉等。安东上都护府初设时,薛仁贵作为都护,即“总兵二万以镇抚之”[28]。天宝元年(742 年),安东统有官兵 8500 名,战马700匹[29]

营州都督府领辖辽、燕二州,武德元年(618年)由隋时柳城郡改制。贞观二年(628年)到十年(636年)又先后置昌州、师州、崇州、顺州、慎州,共7州[30]。府治设柳城,即今辽宁省朝阳市。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内属奚可度者置饶乐都督府,以可度者为右领军兼饶乐都督。又以别部分别置5州:弱水州、祁黎州、洛瓌州、太鲁州、渴野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饶乐都督府更名为奉诚州都督府,仍领5州。饶乐都督府故址,在今西拉木伦河北、林西县西南60里处。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契丹大贺氏窟哥举部内附,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持节诸军事、松漠都督。松漠都督府领8州:峭落州、无逢州、羽陵州、白连州、徒河州、万丹州、疋黎州、赤山州,都督府设在今西拉本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附近。受东夷都护府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后,松漠、饶乐二都督府改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唐时又设室韦都督府、室韦大都督府以辖契丹、室韦诸族,室韦都督府隶属于平卢节度使。

开元十四年(726年),唐朝在黑水靺鞨中最大部落所在地建置黑水州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统辖属下各州刺史,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赐黑水府都督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仍以幽州都督为其押使,并向唐中央朝贡。黑水州都督府治址经张博泉综合中外学者考证后认为:“似应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与阿穆尔斯克之间。”[31]

(四)安南都护府和桂州等都督府

唐朝的南部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包括今云南、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北部。唐朝管理这些地区的军政机构主要是安南都护府和桂州都督府、邕州都督府、戎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府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唐朝平萧铣、加强对南疆各少数民族的统治有关。

安南都护府原是隋朝交趾郡,武德五年(622年)改为交州总管府,不久又改为交州都督府。调露元年(679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至德二年(757年)九月,改为镇南都护府。大历三年(768年),又改称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所辖少数民族地区的州县包括:德化州,安南有生蛮林睹符部落,大历元年(766年)置德化州,领德化、归义2县。郎茫州,大历元年以林睹符部落分置,领郎茫、古勇2县。龙武州,大历元年以潘归国部落置,领龙丘、福宇2县。武陆州,开成三年(838年),安南都护马植上表以武陆县置武陆州。平原州,开成四年(839年),析都金州平原馆置,领龙石、平林、龙当3县。又有归化州,领归朝、洛都、落回、落巍4县。郡州,领郡口、乐安2县。万泉州,领陆水1县。思农州,领武郎、武容、武全3县。为州,领都龙、汉会、武零3县。西原州,领罗和、古林、罗淡3县。林西州,领林西、甘桔2县。思廓州,领都宁、昆阳、罗方3县。武灵州,领文葛、甘郎、苏物3县。新安州,领归化、宾阳、安德3县。金廓州,领罗嘉、文龙、禄荣3县。提上州,领长宾、提头、朱绿3县。甘棠州,领忠诚1县。武定州,领福禄、柔远、康林3县。都金州,领温泉、嘉陵、甘阳、都金4县。谅州,领武兴、古都2县。还有龙州、真州、信州、思陵州、禄州、南平州、西平州、门州、余州、岿州、金邻州、暑州、罗伏州、儋陵州、樊德州、金龙州、哥富州、尚思州、安德州[32]

唐代安南都护府辖区,包括今云南、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北部,所辖州县除上述外,还有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琼州,均在今海南岛。武德四年平定萧铣后,唐朝将隋朝的珠崖郡改为崖州、儋州、振州,对县级建制也做了一些调整。贞观元年(627年),置崖州都督府,管辖儋、振二州,不久又废都督府。贞观五年(631年),新置琼州。龙朔三年(663年),设万安州。崖州领舍城、澄迈、文昌3县。儋州领义伦、昌化、感恩、洛场、富罗5县。琼州领琼山、临高、曾口、乐会、颜罗5县。振州领宁远、延德、吉阳、临川、落屯5县。万安州领万安、陵水、富云、博辽4县。上述州县的设立,完成了海南岛环岛的行政建置工作,较唐朝以前历代在海南岛的行政建置都更加完备。

安南都护府还辖有: 州,原是隋朝日南部,武德五年,置南德州总管府,贞观初,改为 州,二年,置 州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又为 州,领九德、浦阳、怀 、越裳4县。爱州,原是隋朝九真郡,武德五年置爱州,其地“南与日南接界,西接牂柯界,北与巴蜀接,东北与郁林州接,山险溪洞所居”[33],领九真、安顺、崇平、军宁、日南、无偏6县。福禄州,原为生僚居住地,龙朔三年(663年),智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生僚昆明、北楼等7000余落,总章二年(669年),置福禄州,领柔远、唐林2县。笼州,贞观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龚州大同县人龚同兴招慰生蛮,置笼州,领武勒、武礼、罗龙、扶南、龙赖、武观、武江7县。环州,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开拓生蛮,置环州,领正平、福零、龙源、饶勉、思恩、武石、歌良、蒙都8县[34]

桂州都督府原为隋朝始安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桂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管辖羁縻州县有:纡州,领东区、吉陵、宾安、南山、都邦、纡质6县。思顺州,领罗遵、履博、都恩、吉南、许水5县。蕃州,领蕃水、都伊、思寮3县。温泉州,领温泉、洛富2县。述昆州,领夷蒙、夷水、古桂、临山、都陇5县。此外还有归思州、格州。(www.xing528.com)

邕州都督府原为隋朝郁林郡宣化县,武德四年,置南晋州,领宣化1县,贞观六年,改为邕州都督府,管辖椳州,领正平、富平、龙源、思恩、饶勉、武招、都象、歌良8县。思明州,领显川1县。此外还有归顺州、思刚州、侯州、归诚州、伦州、石西州、思恩州、思同州、万形州、万承州、上思州、谈州、思琅州、波州、员州、功饶州、万德州、左州、思诚州、 州、归乐州、青州、得州、七源州。

戎州都督府原为隋朝犍为郡,武德元年,改为戎州,贞观四年,置都督府,管辖州县有:南宁州,武德元年,唐朝开南中设置南宁州,武德四年设置南宁州总管府,武德五年罢总管府,寄治于巂州,武德七年,改为南宁州都督府,武德八年将都督府移至昧县,设府治理南宁地区。贞观六年置都督府而隶属于戎州,贞观八年改南宁州为郎州,设都府,仍隶属于戎州都督府,爨弘达曾任南宁州都督。此后,爨氏子孙世袭都督之职。开元五年复南宁州都督府,天宝末年为蛮族袭据,遂废。南宁州领昧、同乐、升麻、同起、新丰、陇堤、泉麻7县。昆州,领益宁、晋宁、安宁、秦臧4县。黎州,领梁水、绛2县。匡州,领勃弄、匡川2县。矛州,领濮水、青蛉、岐星、铜山4县。尹州,领马邑、天池、盐泉、百泉、涌泉5县。曾州,领曾、三部、神泉、龙亭、长和5县。州,领望水、唐封2县。裒州,领杨彼、乐疆2县。宗州,领宗居、石塔、河西3县。微州,领深利、十部2县。縻州,武德七年置西豫州(今元谋诸地),贞观三年置縻州都督府,督縻、望、罗3州,麟德元年姚州都督府设置,遂罢縻州都督府,领磨豫、七部2县。盘州,领附唐、平夷、盘水3县。连州,领当为、都宁、逻游、罗龙、加平、清坎6县。南州,领播政、百荣、洪卢3县。德州,领罗连、万严2县。为州,领扶、罗僧2县。洛州,领临津、宾夷、曾城、葱药4县。移州,领移当、临河、汤陵3县。悦州,领甘泉、青宾、临川、悦水、夷邻、胡璠6县。镜州,领夷郎、宾唐、溪琳、琮连、池临、野并6县。筠州,领盐水、筠山、罗余、临居、澄澜、临昆、唐川、寻源8县。志州,领浮萍、鸡惟、夷宾、河西4县。盈州,领盈川、涂赛、播陵、施燕4县。武昌州,领洪武、罗虹、琅琳、夷朗、来宾、罗新、绮婆7县。扶德州,领宋水、扶德、阿阴3县。播朗州,领播胜、从颜、顺化3县。驯州,领驯禄、天池、万陀、罗藏、播骋5县。骋州,领槲木、罗相2县。浪川州,领郎浪、郎违、何度、郎仁、因 5县。协州,领东安、西安、胡津3县。靖州,领靖川、分协2县。曲州,领朱提、唐兴2县。滈州,领拱平、扫宫、罗谷3县。切骑州,领柳池、奏禄、縻讬、通识4县。品州,领八秤、松花、牧3县。从州,领从花、昆池、武安、罗林、梯山、南宁6县。牁连州,领牁连、罗名、新戌3县。碾卫州,领麻金、碾卫、涪麻3县。此外还有望州、 罗州、麻州、英州、声州、勤州、傍州、求州、丘州、览州、咸州、泸慈州、归武州、严州、汤望州、武德州、奏龙州、武镇州、南唐州、信州、居州、炎州、播陵州、钳州、哥灵州。

姚州都督府,武德四年,唐政府置姚州,麟德元年(664年),为对付日益强大的吐蕃势力南下,分南宁州西部之地设姚州都督府,治理洱海地区,“每年差募五百人镇守”[35]。姚州都督府管辖于州、异州、五陵州、袖州、和往州、舍利州、范邓州、野共州、洪郎州、日南州、眉邓州、澄备州、洛诺州。天宝末年,因杨国忠用事,唐朝边疆民族政策出现失误,姚州都督府辖境内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乘机扩展势力,归并了蒙巂诏、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越巂诏等五诏,建立了南诏地方政权。唐朝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唐朝在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府州中,广州都督府亦占有重要地位。广州都督府是边府,原为隋朝南海郡,武德四年,讨平萧铣,置广州总管府,贞观年间改为都督府。永徽以后,广州都督府统摄桂、容、邕、安南等五府,五府又名岭南五管。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在边境地区设节度、经略使,“广州为岭南五府经略使理所,以绥靖夷僚,统经略、清海二军,桂管、容管、镇南、邕管四经略使”[36]。“常节度五岭诸军,仍观察其郡邑,于南方事无所不统。”[37]唐朝中叶以后,岭南分为东道和西道,广州为岭南东道。由上可见,广州都督府在唐朝管辖南部边疆少数民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2]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

[3]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

[4]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

[5] 《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下》。

[6] 以上参见《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7] 参见钱伯泉:《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建置研究》,载《新疆历史研究》, 1985年第1期。

[8]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

[9] 《敦煌石室访书记》,译文见《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九卷。

[10] 《通典》,卷一九三。

[11] 《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传上》。

[12] 参见杨建新、卢苇:《唐代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载《新疆历史论文集续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14] 李靖:《兵法七书》,载《玉海》。

[15] 《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

[16] 《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

[17] 《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

[18] 《唐六典》,卷七,《屯田郎中》。

[19]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20] 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37页。

[21] 《西域文明史概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60页。

[22]等。以上参见《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卷四三,《地理志七》

[23] 《通典》,卷六,《食货志六》。

[24] 《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

[25] 《通典》,卷六,《食货志六》。

[26] 《通典》,卷六,《食货志六》。

[27] 《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

[28] 《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唐纪》十七,高宗麟德二年。

[29]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

[30] 《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

[31] 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

[32] 以上参见《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33] 《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

[34] 以上参见《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

[35] 《通典》,卷一八七。

[36] 《元和郡县志》,卷三四,《岭南道一》。

[37] 韩愈:《南海神庙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