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边疆经略史:区域特点及其战略思想

中国边疆经略史:区域特点及其战略思想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西域建立比较巩固的统治是其先决条件。陇右道州郡的排列特点,即充分显示了斩断南北蕃戎交连之势的战略思想。唐代对岭南、西南地区的招抚,其突出特点是尽量不动用武力,而大多是通过本地最有影响的酋帅宣谕抚定。足见同是羁縻府州,不同地域其统辖措施却有所不同,这一点正是由地域之间生产结构的差异决定的,政策的区域差异,实是对生产结构不平衡性的一种适应。

中国边疆经略史:区域特点及其战略思想

辽阔的边疆,众多的民族,其生产水平与社会结构不可能平衡一致,倘以同一政策针对所有的边疆民族,必有一部分地区不切合实际,从而引起民族矛盾。由此看来,边疆政策能否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灵活掌握,也是它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边疆政策所呈露的区域差异,正是它灵活运用的一个表现。

对陇右、西域地区,隋唐时代始终持以主动、进取、开拓、镇守的主导策略。裴矩撰《西域图记》,实是这一策略的初始准备。唐初许婚西突厥,不过是“俟数年之后,中国完实,足抗北夷,然后徐思其宜”[1]。东突厥既亡,不出10年西域腹心的高昌国也在唐军征讨下不复存在。东突厥遗民的安置措施,主要是设羁縻府州,至于高昌地区,原本可以按照魏徵、褚遂良的建议,缘东突厥之例,存其社稷,复立其子,使之长为藩翰。但唐太宗并未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是设置了直隶中央的西州,又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岁调千兵,谪罪人以戍”[2]。高宗武后时又设北庭都护府,并围绕“四镇”与吐蕃展开争夺斗争。这些体现了唐代主动经营西域的战略意图。

西州的设置,绝不是所谓“利其土地以为州县”,而是唐朝整体战略的需要。唐代经营西域的性质与汉代很相似,汉为“断匈奴右臂”,唐则先断突厥右臂,后断吐蕃左臂,从而阻绝“南羌北交”之势。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西域建立比较巩固的统治是其先决条件。“四镇”的置废及与吐蕃的争夺,即足可证之。高宗务其安人,曾废四镇,结果“吐蕃果骄,大入西域”,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克复四镇,依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但狄仁杰则忧其劳费,念其远征,主张捐四镇,遭到崔融的坚决反对。崔融认为,远戍四镇,实是“杜渐防萌,安危之计”,“四镇无守,则狂胡益胆,必兵加西域,诸蕃气羸,恐不能当长蛇之口,西域既动,自然危临南羌,南羌乐祸,必以封豕助虐。蛇豕交连则河西危,河西危则不得求矣”[3]。守长安必须守河西,守河西必须镇西域。如果我们用地图将陇右道绘现出来,不难发现,东起秦州、渭州,中经凉、甘、肃、瓜等州,西抵西州、庭州,沿河西走廊呈窄长状自然排去,宛如利剑直插西域,而剑锋正当西州。陇右道州郡的排列特点,即充分显示了斩断南北蕃戎交连之势的战略思想。正如曾任西州刺史的元载所说:“举陇右之地以至安西,是谓断西戎之胫,朝廷可高枕矣。”[4]至此,唐朝为什么设置西州,其战略意图已不言而喻。

西州的设置与当地的社会实际情况也是符合的。高昌国地处吐鲁番盆地,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民族地区,史称当地谷麦再熟,宜蚕,多五果,多葡萄酒,“商客往来,多取伊吾道”[5]。近年出土的大批吐鲁番文书,证实了史书的记载,使我们对当地经济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那里不仅生产力水平较高,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甚至不亚于内地。高昌的文化水平出土文书更是最好的证明,汉字久已通用,后魏时金城榆中豪族麹氏统治当地之后,所设职官一如中原王朝,甚至都城坐室中绘有孔子画像。这样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没有必要仍用羁縻方式进行统辖,直接设置直隶州县,当地居民是能够接受的。西州的成功设置,即说明了它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这也是唐代在边远地区灵活掌握统辖方式之一例。

隋唐在西南、岭南的獠、蛮、俚族地区,主要施行招辑怀抚政策。秦汉南朝时期,岭南的郡县设置不断发展着,但仍有许多地区土人与蛮、獠杂居,或者在大姓酋帅的统辖之下。隋朝初建,岭南冼冯家族中的冼夫人势力最盛,隋文帝乃派总管韦洸说谕夫人,在她的支持下,岭南很快得到安抚,冼夫人则因累累功勋,被册为谯国夫人,开幕府,置官署,给印玺,听发部落六州兵马,其荣无比[6]。李唐建国后,对岭南地区仍以招辑为主。武德四年(621年)以李靖为岭南抚慰大使,招抚96州,得户60余万。次年七月,冼夫人孙冯盎来降,以其地置高、罗、春、白等8州,冯盎为高州总管,封耿国公,“于是岭南悉平”[7]。对西南的招抚也很突出,武德初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设立8州17县以羁縻抚慰之[8]

唐代对岭南、西南地区的招抚,其突出特点是尽量不动用武力,而大多是通过本地最有影响的酋帅宣谕抚定。如太宗即位初,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太宗则说“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竟不许[9]。贞观元年(627年),岭南酋长冯盎、谈殿等迭相攻击,诸州屡奏冯盎反,太宗欲发十州兵讨之,在魏徵谏阻下,乃派李公掩持节慰谕,冯盎即遣子随使入朝,“一介之使,而岭南遂安,胜十万之师”[10]

自秦汉以来,岭南与西南地区处在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其经济文化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唐朝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方式大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较发达地区设直隶州县,反之则设羁縻州县进行管辖,一旦羁縻府州的经济文化有了发展,又随时升为直隶州县。翻开两《唐书·地理志》,该地区的州县数目是在不断增加的,而这些增加的州县大多是通过“开山洞”、“招抚蛮獠”、“开拓夷獠”等设置的,这不但说明了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唐朝统治的日益渗透。但是从总体上看,岭南与西南的农耕经济比之西北及北方民族发达得多,这便决定了唐朝的统治措施也必然要有所区别。我们很少见到唐王朝对西北或北方民族的羁縻府州征收赋税的记载,可是对岭南羁縻民户课征赋税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前文已提到岭南俚户当输半课,开成三年(838年)安南都护马植奏:“今诸首领愿纳赋税,其武陆县请升为州,以首领为刺史。”[11]懿宗时西原蛮据18州,“岁输贡赋,道路清平”[12]。足见同是羁縻府州,不同地域其统辖措施却有所不同,这一点正是由地域之间生产结构的差异决定的,政策的区域差异,实是对生产结构不平衡性的一种适应。

唐对北方契丹、奚、渤海等民族的羁縻统治,比较南方要松散得多。契丹、奚族的经济结构尚以游牧为主,其社会组织仍带有浓厚的部落酋长制特点,因此在这些民族地区无直隶州县错落其间,大多以羁縻府州间接管辖,而且几乎不征课赋税。这种松散的羁縻统治,常常流露出不稳定倾向,于是唐朝统治者又施之以封册、和亲等措施作为羁縻州制的补充。唐与渤海的封册关系,体现了彼此的和好交往,唐玄宗七次和亲契丹、奚,反映了他对北方民族统治的重视。就整体战略而言,隋唐之际的几次辽东战役,不过是中原王朝威定北方的一种手段,并非整体战略的核心内容,其真正的意图仍在西部,威定北方仅仅是经营西部的一种准备。

唐与吐蕃,总的来说是一种和战关系。和好的方式无所不有,二次和亲,八次会盟,数不清的使臣来往,以及封册、互市等,为双方的和好关系谱写了许多值得讴咏的篇章。然而战争之多,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安史之乱前,双方大体上是“一彼一此,或胜或负,可谓劳矣”[13],安史之乱后,吐蕃侵战河湟,长驱直入,构成唐王朝的头等威胁,从此整个边疆政策的核心就是如何捍拒吐蕃,这些措施大多是围绕本核心运筹的。从军事力量上看,唐对吐蕃已无可奈何,只能从整体战略着眼,像和亲回纥,联络南诏,都是这个整体战略的最好体现。因此,安史之乱后唐代的边疆政策实际上已发生某些变化,本文所谓的唐代边疆政策,主要是指唐前期而言。

[1] 《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武德八年四月条。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高昌》。

[3] 《全唐文》,卷二一九,崔融《拔四镇议》;《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www.xing528.com)

[4] 《旧唐书》,卷一一八,《元载传》。

[5] 《隋书》,卷八三,《西域·高昌》。

[6] 《隋书》,卷八〇,《谯国夫人传》。

[7] 《资治通鉴》,卷一八九、一九〇。

[8] 《旧唐书》,卷一八五上,《韦仁寿传》。

[9]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武德九年十二月条。

[10]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贞观元年十月条。

[11] 《唐会要》,卷七三,《南安都护府》。

[12]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西原蛮》。

[13] 《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吐蕃传》史臣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