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隋朝统治时间虽短,但它承上启下,结束了中国近400年的割据分裂、军阀混战局面,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隋初统一全国后,十分重视发展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隋朝的边疆民族,在北方和西北方有突厥族,在东北方有奚、契丹、室韦、靺鞨等族,在南方有蛮、僚、俚等族。隋朝建立之初,突厥横亘于北部和西北部边疆,“东自辽海以西,西至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1]。开皇二年(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众40万骑攻隋,隋文帝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粉碎了突厥的进攻。在进攻隋朝失利后,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开皇四年(584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接受隋朝管辖,并遣人入朝,表示“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颡,永为藩附”[2]。隋文帝也颁诏表示:“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3]开皇五年(585年),沙钵略可汗率众南徙,驻牧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建牙紫河镇(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北)。由此,突厥各部纷纷向隋朝称臣。开皇十四年(594年),突厥各部首领相继向隋朝“贡马万匹,羊二万口,驼、牛各五百头”,隋朝允许“缘边置市”[4]。仁寿元年(601年),突厥9万口内附。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死,杨广即位,改元大业,是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三年,突厥首领入都朝觐,受到隋朝隆重礼遇。三年五月,隋炀帝北巡至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县),突厥启民可汗先后献马3000匹,隋炀帝回赠帛13000段。西突厥和隋朝关系也很密切。大业年间,隋朝和西域(这里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我国新疆广大地区)各民族已有密切往来。西域“相率而来朝者四十余国”[5]。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西域有27国使者同来相会。在隋朝的长安和洛阳,更是“西域胡往来相继”[6]。作为西域较大民族的西突厥,大业十一年(615年),其首领就已来长安朝贡,同来的还有西域龟兹、疏勒、于阗等首领。
隋朝初年,奚分5部,附属于东突厥。突厥归附隋朝后,奚族各部也遣使朝贡,直至大业年间,仍然不断。契丹也曾附属于突厥,开皇四年(584年),其首领莫贺弗遣使请降,被隋朝拜为大将军。室韦在隋初亦分5部,既附属于突厥,也向隋朝直接遣使贡方物。靺鞨在隋初分许多部,各部“俱有酋长,不相总一”,开皇初年,靺鞨粟末部遣使贡献,隋文帝设宴款待,宴会上,靺鞨“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7]。大业初年,靺鞨首领度地稽率千余户归附,被隋朝安排在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居住,并授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
最后是蛮、僚、俚等族。蛮族居住在今云南地区,有白蛮、乌蛮、河蛮之别。居住在今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隋初亦称蛮。他们“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8]。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的称蛮,有的称僚,还有的称俚。隋初,他们中已出现一些酋帅大姓,具有代表性的是冼冯家族和宁氏家族。冼冯家族中的冼夫人,与隋朝关系密切。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岭南地区置于隋朝统治之下。冼夫人拥护隋朝的统一战争,她派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城,于是“岭南悉定”。由于冼夫人的作用,“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海南岛的少数民族亦置于隋朝统辖之下。隋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9]。冼夫人在隋朝统治南方少数民族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台湾,隋朝称流求,隋朝注意对那里进行开拓。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10]。四年(608年),朱宽再次渡海到流求慰抚。六年(610年),隋炀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到流求,当地少数民族人民“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11]。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向隋朝朝贡。“大业中,南荒朝贡者十余国”,只是“其事迹多湮灭而无闻”[12]罢了。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大业五年(609年)全国共有190个郡,1255个县。隋在西北边疆设置了河源郡(今青海湖南境)、西海郡(今青海湖西岸)、鄯善郡(今新疆罗布泊西南)、且末郡(今新疆且末县)、敦煌郡、伊吾郡等,管辖着今青海、甘肃、新疆的部分地区,当时西域的广大地区被西突厥所控制。在北方设置了灵武郡、朔方郡、五原郡、榆林郡等,管辖着今宁夏、内蒙古广大地区。漠北(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被东突厥和铁勒所控制。在东北边疆设置了辽东郡、燕郡、柳城郡等,管辖着今辽宁西部和河北东北部地区。当时东北广大地区分别被室韦部、靺鞨部(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高句丽国(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北部部分地区)所控制。在西南边疆设有犍为郡(今四川宜宾地区)、越巂郡(今四川西南部)、牂牁郡(今贵州),管辖着今云、贵、川部分地区。在南方设有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以上3郡均在今越南北部)、珠崖郡、儋耳郡、临振郡(以上3郡均在今海南岛),管辖着今越南北部地区和海南岛。
从上述隋在边疆地区管辖的情况看,隋朝的陆疆东到大海,西到今新疆且末县和罗布泊一带,北达今蒙古南部地区,东北到今辽宁西部地区,西南到今云南、贵州、四川地区,南抵越南北部和海南岛地区。隋朝的版图的奠定,是整个隋唐时期统一大业的开端,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为唐朝恢复和扩大对西域和北疆地区的管辖、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隋朝十分重视海疆的经略。隋文帝杨坚在统一中国、吞灭南陈政权时,五路大军过长江,有三路即是水军,一路是水陆联军。灭陈后,又收编了南陈的水军,编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队伍。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考古证明,台湾的文化是由大陆传来的,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文化有密切关系,当时岛上的居民就是今高山族的先民。台湾在汉、魏时期就和祖国有联系,当时称台湾为夷洲。三国孙吴的将军卫温、诸葛直,曾率众万余人进驻台湾。从此,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渐增多,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频繁。到了隋朝,台湾与大陆的来往更为密切,当时人们称台湾为流求。当地高山族仍处于“刀耕火种”时代,农业生产落后,手工业纺织产品比较粗糙,没有文字,阶级分化不明显。607年,隋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和海师何蛮“入海求访异俗”[13],到达流求。次年,朱宽又到流求进行“慰抚”。610年,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和大夫张镇州,从义安(广东潮州)出海,经高华屿(属澎湖列岛)到达流求,“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14],可见台湾与大陆之间在此之前已有密切的贸易往来。从此,台湾和大陆联系更加密切,大陆人民迁往台湾定居者不断增多。隋朝对流求的经营,进一步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政治联系。
隋代经略海疆,除3次派水军到台湾“抚慰”外,还3次进军高句丽,企图收复被高句丽侵占的辽东、辽西地区和兼并高句丽。高句丽自西汉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404年,高句丽在朝鲜半岛扩张的同时,兴兵侵占我国辽河以东地区。为稳定辽东地区,北周武帝封高句丽国王高汤为辽东郡王。598年(隋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再次兴兵犯辽西,隋文帝发兵30万人,分水陆两路征讨高句丽,水路从东莱郡(今山东掖县)出发,渡黄海,攻平壤,无功而还。612年(隋大业八年),隋炀帝兴兵113.38万人,水陆并进。水路由右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舳舻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至沁水”[15],首战告捷,旋攻平壤,遭挫而还。614年,隋炀帝再次发兵征讨高句丽,水军仍从山东的东莱郡出发,渡渤海,在辽东半岛登陆,攻打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打败高句丽军,并乘胜直趋平壤,高句丽王遣使求和,隋军班师回国。至此,隋朝稳定了东北海疆,恢复了对渤海、黄海,直至东海、南海的广大海域的管辖。
[1]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
[2] 《隋书》,卷八四,《北狄传》。
[3] 《隋书》,卷八四,《北狄传》。
[4] 《隋书》,卷八四,《北狄传》。(www.xing528.com)
[5] 《北史》,卷九七,《西域传》。
[6] 《资治通鉴》,卷一八〇,《隋纪四》,炀帝大业二年。
[7] 以上引文见《隋书》,卷八一,《靺鞨传》。
[8] 《隋书》,卷八二,《南蛮传》。
[9] 《隋书》,卷八〇,《谯国夫人传》。
[10] 《隋书》,卷八一,《东夷流求传》。
[11] 《隋书》,卷六四,《陈棱传》。
[12] 《隋书》,卷八二,《南蛮传》。
[13] 《隋书》,卷八一,《流求传》。
[14] 《隋书》,卷六四,《陈棱传》。
[15]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