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晋边疆概况及对中国边疆经略史的影响

西晋边疆概况及对中国边疆经略史的影响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晋统一全国后,领有的疆域与东汉统一时基本一致,其边疆行政区划和采取的边疆政策亦大致沿袭了东汉及三国魏、蜀、吴等政权,而略有损益。封国也有于边疆者,上述二州之郡国即是。西晋继曹魏后对西域的经营,加强了西域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西晋初,孙吴仍控制着南部边疆交、广二州,直到灭吴后,交、广二州才为西晋所统治。西晋仍以原吴交州刺史陶璜为刺史,封宛陵侯,改为冠军将军。

西晋边疆概况及对中国边疆经略史的影响

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以禅让形式夺魏政权,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孙吴,最终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

西晋统一全国后,领有的疆域与东汉统一时基本一致,其边疆行政区划和采取的边疆政策亦大致沿袭了东汉及三国魏、蜀、吴等政权,而略有损益

在东北边疆,西晋仍保留曹操所设的幽州。而曹魏一度曾设平州,后又还为幽州,晋咸宁二年(276年),复分幽州之昌黎郡、辽东国、玄菟郡、带方郡、乐浪郡为平州,置护东夷校尉,均治襄平。幽州则统郡国七(范阳国、燕国、北平、上谷、广宁、代郡、辽西)。西晋统治者鉴于东汉、曹魏皇族势力弱小,先后被禅让的教训,大封皇族子弟为王,以郡为国。但“王不之国,官于京师[1]。封国也有于边疆者,上述二州之郡国即是。

晋初,东北边疆逐渐兴起迁入的东部鲜卑三大部落联盟:一是曹操时曾随司马懿公孙渊,而迁入辽东的鲜卑慕容部;二是据有今老哈河一带的鲜卑宇文部(此部系鲜卑与匈奴融合形成的);三是辽西一带的鲜卑段部。其中慕容部原较为弱小,晋初其首领慕容廆继立后,逐渐壮大;曾不断寇扰辽西、昌黎二郡,并击灭夫余。时晋护东夷校尉何龛使夫余复国,击败廆。后廆降,西晋拜之为“鲜卑都督”。至晋元康四年(294年),慕容廆率部迁回大棘城,“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使该部经济逐渐由游牧转化为农耕,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太安初(302年),廆又击败宇文部莫圭的进攻,势力大增。晋末,内地发生“八王之乱”及流民起义,廆自称“鲜卑大单于”,成为辽东最有势力的割据力量[2]

处于西晋北部边疆的并州,西晋统治者亦沿袭曹魏时所设郡县(有的改为郡国)及对内迁南匈奴五部的建置。只是在太康时(280—289年),晋改五部帅为五部“都尉”,各部都尉以原南匈奴单于后裔或贵族担任,“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3]。后匈奴五部势力增强,晋末五部内首领刘渊利用各族人民对西晋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建立汉政权,揭开了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序幕。

在并州塞外,是以鲜卑族为主的游牧民族。其中以盛乐为中心的鲜卑拓跋部势力最强,其首领力微曾遣子沙漠汗至魏京师洛阳。西晋建立后,沙漠汗仍不时居住洛阳。咸宁三年(277年)沙漠汗返部,因其汉化较深,诸守旧大人共谮之于力微,矫杀之,拓跋部内分离。加之时晋镇北将军卫瓘以金帛离间该部大人,拓跋部落联盟分解,力微忧死。至力微子禄官时,拓跋部分而为三,由禄官及其侄猗 、猗卢分领之。史称:自力微以来,拓跋部“与晋和好,百姓 安,财畜富实,控弦骑士四十余万”。西晋元康四年(294年),分领盛乐一带的猗卢开始入寇晋并州,迁杂胡北徙云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击匈奴、乌桓诸部。“自杏城(今陕西黄陵)以北八十里,迄长城原,夹道立碣,与晋分界。”[4]永嘉二年(308年)禄官卒,猗卢统一三部,助晋并州刺史刘琨击败铁弗匈奴刘虎部及白部鲜卑。晋遂封猗卢为“代公”,猗卢“求句注、陉北(今山西代县西10公里陉岭以北)之地”。后晋朝又封猗卢为“代王”[5]。从此,拓跋部疆域扩展,势力更为增强,成为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北方一大割据势力。

西晋在西域地区,仍置西域长史府(治楼兰或海头)和戊己校尉(治高昌),行使有效的行政管辖。晋咸宁元年、二年,西域戊己校尉马循曾先后击破邻近鲜卑部落的反乱。前述楼兰、尼雅出土的文书中,也有一些西晋时西域长史治理西域、进行屯田的官府文书[6]。西域长史府治下的西域各城郭国,以其原首领进行直接统治,他们遣子弟入朝为质子,不时遣使入内地朝贡和贸易。西晋继曹魏后对西域的经营,加强了西域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至于西北的雍、凉二州,晋初沿魏的建置,到泰始五年(269年),始分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置秦州。镇冀城(今甘肃甘谷东)。太康三年(282年),废秦州,七年复置,镇上邽(今甘肃天水[7]。永宁中(301—302年),张轨为凉州刺史,又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北置晋兴郡[8]。晋末,凉州即为张轨所据。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汉为魏所灭,南中地区遂成为曹魏和以后西晋的西南边疆。西晋建立初沿魏于南中置四郡,废 降都督,属益州刺史管辖;并仍用原蜀汉的南中官吏,以霍弋为“南中都督”。霍弋任内,“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9]。至泰始七年(271年),武帝“以益州地广,分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交州之永昌,合四郡为宁州”。以鲜于婴为刺史[10]。同年,西晋又免南中诸郡当年户调[11];南中一些少数民族纷纷内附[12]。这一切说明晋初的西南边疆还是比较安定的。

至晋太康三年(282年),武帝复罢宁州,诸郡还益州,置南夷校尉,以李毅任之,持节,统兵镇南中,统58部夷族都监事[13]。这是西晋专门统治南中少数民族的军事机构。南夷校尉设置后,统治者加重了对南中少数民族的剥削和压迫,史载:“每夷供贡南夷府,入牛、金、旃、马,动以万计,皆预作忿恚致校尉官属;其供郡县亦然。”[14]这无疑激化了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到晋太安元年(302年)流民首领、巴氐人李特起义于蜀,自称大将军。其年秋,南中建宁郡大姓毛诜、李睿等因太守的威逼而起兵反晋,众数万,且有与李特合势之举,打出了恢复蜀汉的旗号[15]。此时,南中形势,正如永昌从事孙辨上言所说:“七郡斗绝,晋弱夷强。”他建议:“应复宁州,以相镇慰。”十一月,西晋下诏复置宁州,增统牂柯、益州[16]、朱提,合七郡,以李毅为刺史[17]。永嘉元年(307年),宁州终为建宁夷帅于陵承所攻陷;西晋遂以王逊为宁州刺史、南夷校尉。永嘉四年(310年),王逊在南中部分豪族的支持下,才得以上任,稳住了该地局势。史称王逊在任内,“披荒纠厉,收聚离散,专杖威刑,鞭挞殊俗”,“又诛豪右不奉法度者数十家……于是莫不振服,威行宁土”[18]。但后终因西晋的灭亡,南中为成汉政权所占有。

西晋初,孙吴仍控制着南部边疆交、广二州,直到灭吴后,交、广二州才为西晋所统治。西晋仍以原吴交州刺史陶璜为刺史,封宛陵侯,改为冠军将军。时西晋普减州郡兵,陶璜上书云交州险远,州郡只余千二百余人,而交、广不宾者众,请求不裁减州郡兵。又要求赐免百姓采珠之税。武帝从之[19]。时交州领七郡(合浦、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省珠崖郡入合浦;广州除领吴时的南海、苍梧、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宁浦七郡外,又以荆州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20]

陶璜任交州30年,史称其“威恩著于殊俗。及卒,举州号哭,如丧慈亲”[21]。继任交州刺史的吾彦,在镇20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22]。以后,陶璜子威,威弟淑,子绥先后为交州刺史,“在职甚得百姓心”[23]

[1]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

[2] 《晋书》,卷一〇八,《慕容廆载记》。

[3] 《晋书》,卷一〇一,《刘元海载记》。

[4] 《魏书》,卷一,《序纪》。

[5] 《魏书》,卷一,《序纪》。

[6] 林梅村:《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www.xing528.com)

[7]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

[8]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

[9]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60~361页。

[10]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62~363页。

[11] 《晋书》,卷四,《武帝纪》。

[12] 《晋书》,卷四,《武帝纪》。

[13]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62~363页。

[14]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63页。

[15]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67页。

[16] 按据《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云:“太安二年,惠帝复置宁州,又分建宁以西七县别立为益州郡。”

[17]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69页。

[18] 《晋书》,卷八一,《王逊传》。

[19] 《晋书》,卷五七,《陶璜传》。

[20]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

[21] 《晋书》,卷五〇七,《陶璜传》。

[22] 《晋书》,卷五七,《吾彦传》。

[23] 《晋书》,卷五〇七,《陶璜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