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吴国据有江南,在其东南临海诸郡山区居住着一种称为“山越”的人,史籍有时又称之为“宗部”、“宗伍”,首领称“宗帅”。据学者们研究,山越应是秦汉以来“百越”的后裔与南方土著融合后形成的。他们大多山居,且在宗族的控制之下,故又称为宗部[1]。
山越的分布很广,遍及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弟孙权继立,“是时惟有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丹阳(治今安徽宣城)、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庐陵(治今江西吉安南),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2]。可见以上诸郡山越众多。孙吴建国后,与山越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而孙吴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多少是与其对山越的征服有关。为了掠夺山越“生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源,孙吴统治者不断“讨伐”山越,前后有30余年。如曾任吴郡西部都尉的顾承,曾与诸葛恪等伐山越,得精兵8000人[3];长沙西部都尉张承“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4]。全琮为东安太守,招诱降附山越,“数年中得万余人”[5]。吴之伐山越最有力者,还是任丹阳太守的诸葛恪,他屡伐山越,得数万,“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6]。孙吴伐山越所俘获的“生口”,变成了政府的精兵,实际上是转入了各豪门大姓、军事贵族手中,成为他们的“部曲”、“田客”,平时耕牧,战时为士卒。
由于山越人口既众,分布很广,而且对孙吴统治阶级的“讨伐”和压迫不时掀起反抗,因此,山越问题关系着孙吴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甚至关系其存亡。《三国志·吴书》卷六〇史臣评曰:“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而孙吴对山越的“讨伐”,将他们从山地赶入平原,沦为国家的兵卒或豪门的部曲,残酷压迫和剥削他们,这是山越不断掀起反抗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孙吴对山越的政策对于进一步开发东南沿海边疆地区,特别是山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山越由于与汉人杂处,较快地融合到了汉族之中。
孙吴政权对南部边疆交州地区的经营,在中国边疆史上也是很有意义的事。今广东、广西东部和越南北部、中部,秦汉时相继设置郡县。东汉时,于这一地区置交州,领有七郡(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汉桓帝时又分合浦置高兴郡,灵帝时改称高凉郡[7]。东汉末年,交州与其他边疆地区一样也发生了扰乱,刺史朱符为夷民所杀,后交趾太守士燮一族控制了交州。士燮兄弟分任合浦、九真、南海等郡太守,“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8]。其间,东汉王朝及据荆州的刘表虽派遣刺史、太守至交州,但交州的大权仍控制在士燮一族手中。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在江南基本站稳脚跟后,即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利用士燮等地方势力,经营交州。士燮兄弟也投靠孙权,遣子 入质,每岁贡以方物、特产,权封士燮为左将军,子弟皆为中郎将。士燮又诱南中大姓雍闿降吴,孙权遂迁其为卫将军,封龙编侯等[9]。士燮在郡40余年,卒于吴黄武五年(226年);从建安十五年至黄武五年,可以说是孙权利用交州豪族士燮兄弟统治交州的16年。
士燮卒后,孙权即开始铲除士燮兄弟的地方势力,直接派刺史、太守统治交州。他先将交州合浦以北三郡(南海、郁林、苍梧)置广州,以原交州刺史吕岱为刺史;以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四郡为交州,以戴良为刺史;又任命陈时为交趾太守,而当时士燮子徽已自署为交趾太守。后吕岱等尽杀徽兄弟,铲除士燮一族的势力,又平定了九真郡的反乱[10],直接控制了交、广二州。接着,孙吴又废广州建置,复还于交州。
吕岱任交州刺史共12年(延康元年至黄龙三年),史称其任内“南土清定”,“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11]。到吴赤乌五年(242年),孙权于南端海岛(即今海南岛)增置珠崖郡[12]。赤乌十一年(248年),交趾、九真发生了少数民族的骚乱,孙吴以陆胤为交州刺史、安南将军进行镇压,胤谕以恩信,进行招抚,很快就平息了骚乱。史称:“自胤至州,风气绝息,商旅平行,民无疾疫,田稼丰稔。州治临海,海流秋咸,胤又畜水,民得甘食。”[13]在任十余年,多有建树。
到吴永安六年(263年),因交趾太守孙谞的暴虐,郡吏吕兴杀谞反吴,遣使至曹魏,请太守及兵。次年(元兴元年),曹魏遂置交趾太守之郡。吴于此年复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三郡为广州,并积极准备从魏手中夺回交趾。吴宝鼎三年(268年),遣交州刺史刘俊、前都督修则等入击交趾,为晋将(时晋已代魏)毛炅所破。直到建衡三年(271年),吴苍梧太守陶璜等才夺回交趾,杀晋守将,九真、日南皆还属吴,孙皓遂分交趾为新昌、武平、九德三郡[14]。凤凰元年(272年),吴又分广州郁林郡立桂林郡[15]。到吴天纪四年(280年),晋终于灭吴,统一江南,交、广两州为晋所统治。
以上史实证明,三国时孙吴政权沿东汉旧制继续在南部边疆设置郡县,行使有效的行政管辖,进一步加强了南部边疆与内地的关系。其间,孙吴选派的地方官吏大多能很好地治理地方,注意发展生产,深得各族人民的爱戴。如上述的吕岱、陆胤即是。也有官吏(如孙谞)暴虐无道,引起各族人民的反抗。此外,由于东汉末年内地战乱,有一批名士,如汝南的程秉、沛郡的薛综等避入交州,传播汉族传统文化[16]。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孙吴对夷洲的经营。孙吴政权立国于江南,北有曹魏,西有蜀汉,因此统治者力图向海外扩展。吴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州……但得夷洲数千人还”[17]。夷洲,国内外学者考证,即今台湾。据史籍载,孙权欲取夷洲前,曾咨问过陆逊及全琮,两人均不同意出兵[18]。后孙权遣军至夷洲,“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19],最后得夷洲千人而还。尽管孙吴未能在夷洲设立郡县,行使管辖,但增进了内地人民对台湾的了解,有利于今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和文化交往。
[1] 唐长孺:《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6页;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2] 《三国志·吴书》,卷四七,《吴主传》。
[3] 《三国志·吴书》,卷五二,《顾雍传》。
[4] 《三国志·吴书》,卷五二,《张昭附承传》。
[5] 《三国志·吴书》,卷六〇,《全琮传》。(www.xing528.com)
[6] 《三国志·吴书》,卷六四,《诸葛恪传》。
[7]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交州条。
[8] 《三国志·吴书》,卷四九,《士燮传》。
[9] 《三国志·吴书》,卷四九,《士燮传》。
[10] 《三国志·吴书》,卷四九,《士燮传》;卷六〇,《吕岱传》。
[11] 《三国志·吴书》,卷六〇,《吕岱传》。
[12]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
[13] 《三国志·吴书》,卷六一,《陆胤传》。
[14] 《三国志·吴书》,卷四八,《孙皓传》;《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
[15]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
[16] 《三国志·吴书》,卷五三,《程秉传》;卷五三,《薛综传》。
[17] 《三国志·吴书》,卷四七,《孙权传》。
[18] 《三国志·吴书》,卷五八,《陆逊传》;卷六〇,《全琮传》。
[19] 《三国志·吴书》,卷六〇,《全琮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