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前期的疆域,略同于夏朝。商朝后期,特别是武丁以后,疆域有较大扩展。《战国策·魏策》载吴起之言曰“殷纣之国,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背山”,《史记·吴起列传》引此文作“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四至较《战国策》明晰。惟孟门不详为何地。《索隐》云在纣都朝歌东北,亦为漫言。但上文所指,大致包括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及山东省西部一带。据古本《竹书纪年》,汤至太戊所居之亳,仲丁所居之嚣,河亶甲所居之相,祖乙所居之庇,及盘庚以后诸王所都之殷,均在此范围内。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1]吴起所言,当为殷朝王畿之地,亦即殷墟卜辞之“大邑商”、“天邑商”。王畿之外的商朝疆域卜辞称为四土,即“东土”、“北土”、“西土”、“南土”。考古工作者在今山东和江淮地区发现有星罗棋布的商代墓葬和遗址,在商代为九夷和迁至东方的部分华夏氏族(如祝融八姓中的己姓顾,董姓 夷、豢龙,妘姓偪阳,曹姓邹、莒,彭姓彭祖等)的居住区,他们大多是商汤灭夏时的支持者。商朝建立后,他们的居地为汤所辖自不待言。在北方,商朝于今河北卢龙至辽宁朝阳一带分封有强盛的孤竹国,其疆域应达今河北整个北部和辽西一带。在西方,《诗经·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常,俞樾《群经评义》云:“读为尚,主也。”是远居甘青之氐羌,汤时已奉商王为主。考古工作者在陕南的城固、关中的西安老牛坡及陕北的石楼、永和,已发现商文化遗址。商朝的西方疆域至少包括今陕西省大部及甘肃省南部。在南方,《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载“武丁之裔孙封于权”,春秋时楚地有权国,其地在今湖北当阳县。今湖北黄陂、江西清江县均发现商代遗址和墓葬。说明商人势力向南已远及江、汉、湘、赣流域。总之商朝是较夏朝疆域更为辽阔的大国。
商朝边疆地区的民族分布,前期主要载于《伊尹四方献令》[2],后期多见诸出土甲骨卜辞。二者名称颇不一致,其中一些民族不仅史迹无法裒辑贯通,而且分布地亦甚朦胧,充其量仅能考知其地望。
《伊尹四方献令》是商汤命右相伊尹拟定并向四方边裔颁布实施的朝贡诏书。内容主要是规定朝贡时应携带什么贡品。现录之并考证如下:
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鬒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熛、□鲗之酱、鲛迕、利剑为献。
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
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已、 耳、贯胸、雕题、离丘、漆齿,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
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驰、白玉、野马、惏慓、 、钺、艮弓为献。
位于商朝王畿东方的符娄,与《左传·隐公四年》所载杞国之牟娄音近,当即一地。今山东诸城县西有娄乡,杜预《集解》以为即牟娄居地。牟娄或为商时符娄之后裔。仇州,《汉书·地理志》载临淮郡上虞县(今江苏宿迁县)有 犹县。师古曰:“ 作仇。”是犹可读作仇犹,与仇州音近,或为商仇州分布地。伊虑,后汉东海郡朐县(今江苏东海县)有伊卢县,虑、卢形近,伊虑当即伊卢,商伊虑应在其地。九夷应即夏代九夷。其中畎夷除部分西迁邠岐外,余部仍居今山东一带。春秋时卫国有畎丘(今山东曹县境)应为商代畎夷居区之遗址。阳夷、黄夷、于夷的居地,《汉书·地理志》载济南郡有阳丘县(今山东章丘县),东莱郡有黄县(今山东黄县),东海郡有于乡(今地失载,约在今江苏北部,或为此三部之分布地)。此外,商代前期还有蓝夷及侁邳,但不知属九夷中的何夷。 发(即断发)、文身似为一部。《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周太王(约在商文丁时)子太伯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此荆蛮在今江苏南部。又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夏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亦从当地之俗“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十蛮、越沤、沤深、 发、文身等部,应都在吴越之地,即今江苏南部至浙江一带。
位于商朝王畿南方的瓯邓等六部,瓯邓居地不详。《史记·赵世家》载有瓯越:“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索隐》引刘氏云“今珠崖、儋耳谓之瓯人,是为瓯越”,汉时珠崖、儋耳当今海南岛。《正义》引《舆地志》云秦时“交趾又称西瓯, 姓,与楚同祖”。瓯邓居地是否与瓯越、西瓯为邻,此问题不便臆断。又百濮,武王伐纣时,所率联军中有濮人,是商代确有濮国。濮,《左传·文公十六年》又称百濮。孔《疏》引杜氏《释例》云濮“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有居地在今江汉之间,注家以今湖北石首县当之。其余桂国、损子、产里、九菌无考。
正西方的昆仑、狗国、鬼亲、枳已、 耳、贯胸、雕题、离丘、漆齿,晋孔晁于其下《注》曰:“九者西戎之别名也[3]。 耳、贯胸、雕题、漆齿,亦因其事以名之也。”是均为西戎部落。昆仑居地,古今学者异说颇多。顾颉刚以今陕西东部的龙门或骊山当《禹贡》昆仑,并断定以祁连山、巴颜喀剌山、于阗昆仑为说者,都是汉以后附会的[4]。鬼亲,即《山海经·海内北经》之“鬼国”,古本《竹书纪年》所载周王季所伐之“鬼戎”,居地在今宁夏六盘山和清水河流域。漆齿应即《山海经·大荒东经》之“黑齿之国”。黑齿之国既为“姜姓”,又与“夏州之国”为邻(夏州之国应即大夏国,详下),很可能分布于甘青地区。 耳,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引《伊尹四方献令》作“离耳”。《山海经·海内南经》有离耳国、雕题国,分布地不详。狗国可能即后来的犬戎[5]。枳已、贯胸、离丘无考。(www.xing528.com)
北方的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孔晁《注》云:“十三者北狄之别名也。代翟在西北,界戎狄之间,国名也。”据此,商之北方有13族。空同,《山海经·海内东经》云:“温水出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空同当即此崆峒,以山得名。除此崆峒外,史还载有六崆峒:一在河南临汝,一在江西赣县,一在四川平武,三在甘肃省境,但均与“正北”地望不合,显非。《史记·殷本纪》云“汤始居亳”,《正义》云“亳,偃师也”,《汉书·地理志》云河南郡偃师县有尸乡,班固云“殷汤所都”。此崆峒既在临汾,恰在汤都亳之北稍偏西,与正北之地望合。大夏,《山海经·海内东经》有“大夏国”,其国“在流沙外”。郭璞《注》云:“大夏国城方二三百里,分为数十国,地温和,宜五谷。”《史记·大宛列传》云:“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按:今阿姆河)南……与大宛同俗。”郭璞注之大夏显系《大宛列传》之大夏,观上文可知。此大夏既在商亳都之北,又与汾水下游之空同为邻,与《大宛列传》之大夏为同名异地,亦甚明显。我认为此大夏当为居于夏墟民族之称谓。夏墟为夏人旧都所在,其地有三说:一说在太原西南,一说在翼城东南,一说在夏县西北,以商王畿“正北”断之,以太原西南和翼城东南二地较为符合。要之,商初之大夏,亦在今山西临汾附近或以北地区。莎车,西汉时,今新疆莎车县有莎车国,显非商代之莎车。北魏时,今山西浑源、灵丘间有莎泉县,并有莎泉道经太行山通河北定州。车、泉双声,莎车疑即莎泉之讹。旦略,《史记·匈奴列传》云“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索隐》云“林胡即儋林”。战国时为赵将李牧所灭。旦略与儋林音近,地望亦合,应为同部。代为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春秋时为赵襄子所灭。商之代翟应为居于代地之翟(狄)。匈奴,战国时居今内蒙古河套。商时有匈奴,仅见于此,疑为“代翟”下之注文,或为整理者所加。楼烦,汉初为匈奴所灭。《汉书·地理志》云雁门郡有楼烦县。应劭曰“故楼烦胡地”,在今山西宁武、岢岚县境。月氏,汉初居敦煌祁连间。孅犁,疑即《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匈奴北之薪犁。东胡,汉初居匈奴东(今蒙古草原东部),为鲜卑之共名。商代有月氏、孅犁、东胡,此为仅见。疑均为后人所妄加。姑他、豹胡、其龙三部无考。
以上为对《伊尹四方献令》所载商代前期民族分布地的考释。
商朝后期,特别是武丁以后,北方和西北民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频繁地进行活动。在商朝王畿之地西北和西方即今山、陕北部,宁夏六盘山东西及内蒙古河套地区,有鬼方、 方、 方、方、揸方、 方、系方、 方等方国。他们大约是一些游牧民族的氏族和部落共同体。他们的具体分布地、族属及同商朝前期分布在这里的氏族部落的关系已无从考知。又,今山西中部邻近商朝王畿之地有 、 方国,今陕西泾渭流域有周方国,他们都是商朝的属国,在战争中往往同商朝站在一起,或参加商朝对鬼方等的掠夺,或联合起来抗击鬼方等的入侵。在商朝南方,此时不见有什么民族方国活动。《诗经·商颂·殷武》载“挞彼殷武,奋战荆楚”,此殷武,有以殷武丁当之者,有以春秋宋武公当之者,众说纷纭。武丁伐荆楚无卜辞旁证,其他文献亦无可参照。但商代南方有荆楚分布当属可信。东方仍是九夷分布地,这时有虎方、夷方、林方、夷、 夷等。商朝后期,商都不再迁徙,商王畿北方有强大的孤竹国作屏障,因此无强敌入寇,史籍对此地区民族方国之分布亦失载。
[1] 《孟子·公孙丑上》。千里,方千里之省。
[2] 载《逸周书》,卷七,《王会解》。
[3] 刘师培:《周书·王会篇补释》,以鬼、亲、枳、已为四国。
[4] 顾颉刚:《禹贡注释》。
[5] 段连勤:《关于夷族的西迁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属问题》,载《人文杂志专刊·先秦史论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