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史话:帝王陵墓的独特特色

中国建筑史话:帝王陵墓的独特特色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帝把陵墓当成是自己死后的宫殿,而且相信自己在冥间的生活比在现实世界要长得多,所以总是不惜血本地建造这种宫殿。从现存的皇陵来看,帝王的陵墓建筑可分为地下与地上两个部分。陵墓建筑随着古代丧葬制度的产生而逐步完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正因为如此而使陵墓建筑具有相当大的特色。

中国建筑史话:帝王陵墓的独特特色

中国古代社会中,始终很重视人死后的墓葬。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人死只是表示离开了现实的世界,而人的灵魂却永远不会消灭,它将一直生活在“冥间”。这个“冥间”在佛教中称为“彼岸”佛国,在那里没有人间的种种苦难与罪恶,是一块纯洁的 “净土”。这种认识,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愿望,是因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而产生的一种理想。正因为有这种世界观,才使得古人把墓葬看作是一种与结婚同等重要的终身大事,民间的红白喜事就是指的这两种风俗。

墓葬制度随着人们的经济状况和民族习俗而有很大的不同。古代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死后哪里还有钱来修坟建庙,有的连口棺材也置办不起,只有用张破席将尸体一裹,埋入土中,最多买点纸钱在坟头烧烧,祈求亡人在冥间平平安安。稍有钱的人家,则死人入棺不深埋入土,地上起坟头立石碑,送葬时焚烧纸人、纸马、纸房子,加上一堆金纸、银纸做的元宝,让这些钱财、牲畜、房屋连同主人一起去冥间,供主人永久享用。墓葬对于奴隶主与皇帝,就与老百姓大不一样了。历代统治者都讲究厚葬,他们认为建造豪华的陵墓,举行隆重的葬礼,不仅是为自己造福,也是荫及子孙的大事。历史上多少代帝王登位之初就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宏大的宫室,与此同时,他们也早早地选址营建死后的陵墓。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国。他定都咸阳,在南山之下规划建造了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在骊山之下、渭水之滨营建了庞大的陵墓。清代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6 岁登基,7 岁入关进紫禁城,在位不过 18 年,死时才 24 岁,但就在这短短的岁月中,也不忘在生前营建他的墓穴。相传顺治皇帝有一次出外狩猎,出京城奔赴东郊的燕山,上到凤台岭的山头。他站在山巅极目四望,发现这一带山峦重叠,气势壮丽,于是下马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向苍天祷告,随即取下手上佩戴的射箭用的白玉扳指向山坡下扔去,对着周围大臣宣示:“此山五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并说扳指落地处即为墓穴,当即打桩立标,后来就在这里兴建了清东陵的第一座皇陵。清代后期,两朝垂帘听政、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她儿子当皇帝时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当时她方 38 岁。陵墓建造了 6 年,1879 年完工,花费了白银 227 万两。时隔 16 年,1895 年,正是中日甲午战后,中国向日本割地赔款,国库空缺,加以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但慈禧全然不顾,利用手中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大权,为了自己死后的荣华富贵,命令将已建好的陵墓的主要三座殿全部拆除重建。历经 14 年,直至慈禧死时才完工,成为清代十分讲究的一座陵墓。皇帝把陵墓当成是自己死后的宫殿,而且相信自己在冥间的生活比在现实世界要长得多,所以总是不惜血本地建造这种宫殿。从现存的皇陵来看,帝王的陵墓建筑可分为地下与地上两个部分。地下部分称为 “寝宫”或“地宫”,为了求得坚固耐久,都用砖石结构,形式多模仿主人生前的房屋,内放主人遗体与遗物。地上部分为供后人祭祀用的建筑,在最前面有石人石兽排列的墓道,有陵门、陵殿、碑亭、牌楼等,组成一组建筑群体,在建筑周围广植常青树木,形成一个独立的陵区。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所以在陵葬制度上也形成许多不同特点。汉民族多棺木土葬;在新疆等干旱地区的回族则习惯将尸体用白布包裹好放入地下,地上建造具有清真寺特征的墓葬建筑;西藏地区人死后,有一种将尸体抬上山顶,任天上飞鸟啄食,伴以一定的宗教仪式,称为“天葬”的习俗,意思是人的灵魂随着飞鸟啄食肉体而升上天堂。(www.xing528.com)

陵墓建筑随着古代丧葬制度的产生而逐步完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正因为如此而使陵墓建筑具有相当大的特色。在这类建筑中,除了房屋本身外,还有众多的雕刻、绘画和碑帖文字,它们与建筑融合在一起,成为古代建筑中一份丰富的遗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