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悬架结构
改善平顺性的基本措施是:减小悬架刚度,降低固有频率,以减小因路面不平所引起乘员承受的加速度值。为此,需要采用软弹簧及较低轮胎气压,但悬架刚度也不宜过小。否则,会使非悬架质量高频振动幅值加大,影响操纵稳定性;还会引起紧急制动时汽车“点头”现象和转弯时车身侧倾等不良现象。
对于载荷变化较大的公共汽车和载货汽车,为满足不同载荷对悬架刚度的不同需要,常采用非线性悬架,即变刚度悬架。载荷较小时,悬架刚度较小,以避免振动频率过高而使平顺性变差;当载荷较大时,悬架刚度急剧增大,使汽车的侧倾和纵向角振动减轻。
前、后悬架的固有频率应避开激振频率,以避免出现“共振”现象。另外,由于来自路面的激振先作用于前轮,然后才作用到后轮,因此为减轻由此引起的纵向角振动,前悬架的固有频率应略低于后悬架,亦即前悬架刚度应略低于后悬架刚度。
2.悬架阻尼
悬架系统的阻尼主要来自减振器、钢板弹簧叶片之间的摩擦以及轮胎变形时橡胶分子间的摩擦。其作用是迅速衰减车身振动,减小传递给乘员和货物的振动加速度,缩短振动时间,改善行驶平顺性;同时还能改善车轮与道路间的接触状况,防止车轮跳离地面,提高操纵稳定性。在使用中,应防止减振器失效及弹簧片生锈卡滞,影响汽车行驶的平顺性。
3.轮胎(www.xing528.com)
轮胎对行驶平顺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轮胎的径向刚度,适当减小轮胎径向刚度,可以改善行驶平顺性。比如,采用子午线轮胎时,由于径向刚度减小,轮胎的静挠度增加40%以上,其行驶平顺性得到改善。但轮胎刚度过低,会增大侧偏,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在使用中,通过动平衡试验消除轮胎的动不平衡,也是保证行驶平顺性的必要措施。
4.座椅
座椅的布置对平顺性有较大的影响。接近车身中部的座位振幅较小,前、后两端的座位振幅较大。在相同频率下,在不同座位上的乘员感受到的振动加速度就不一致。所以,轿车的座位均布置在前后轴轴距之内。载货汽车和公共汽车,为了减小前后方向的振幅,应尽量缩小座位在高度方向上与重心间的距离。
座垫具有一定减振作用。应适当选择座垫的刚度和阻尼,以使人-座椅系统的固有频率避开人体最敏感的频率范围(4~8Hz),同时应使阻尼系数达到0.2以上。
5.非悬架质量
非悬架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传递至车身上的冲击力,因而对汽车的平顺性有较大影响。非悬架质量越小,则冲击力越小;反之,将加大。非悬架质量对行驶平顺性的影响,常用非悬架质量与悬架质量之比m/M来评价,此比值越小,行驶平顺性越好。现代轿车的m/M一般在10.5%~14.5%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