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级学科评估到数据库,再到各大排行榜排名,由于各自所选指标的不同及各排名的自身局限性,都会对评估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在运用各项工具对2014年与2016年上海市优势与潜力学科分析中,我们却不断发现矛盾之处。若仅仅根据某一种排行指标,或是仅仅依据某一年的数据结果,前一年的优势学科可能到下一年就不再“优势”,而过去的“潜力学科”却在下一年成为“优势”,从而进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进行优势与潜力学科分析对上海市学科发展是有益处的,但若纯粹只看工具,难免陷入“工具主义”的泥沼。重视客观数据,统一标准进行比较本无可非议,但若在学科评估中过度依赖数据库,而不以全面的视角看到局限性,将会失去学科评估本身该有的意义。
【注释】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Z] .2016-4-22.
[2]文章相对影响力指标可作为学科间比较的参考指标,即发表文献的实际总被引频次与该学科领域的平均预期总被引频次之比。例如:文章相对影响力恰好是1,意味着论文被引频次恰好达到预期全球平均水平;超过1意味着文章相对影响力高于预期全球平均水平,如文章相对影响力为1.48,高于预期水平48 %;小于1则意味着该文章被引频次低于预期全球平均水平。文章相对影响力指标考虑到研究中的跨学科的情况,组合了多个不同的学科情况来预测的全球平均水平,可为学科间比较的提供依据。(www.xing528.com)
[3]H-index,又称为H指数或H因子(H-factor),是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
[4]其他机构合作作者(次数)是指合作院校与其他高校机构合作学者的次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