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岭—昆仑构造带在地质复杂隧道施工中的研究与实践

秦岭—昆仑构造带在地质复杂隧道施工中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岭—昆仑构造带,位于北纬33°~36°,横亘我国中部,东西长4 000余千米,局部变宽或变窄,中部为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

秦岭—昆仑构造带在地质复杂隧道施工中的研究与实践

秦岭昆仑构造带(图4-2),位于北纬33°~36°,横亘我国中部,东西长4 000余千米,局部变宽或变窄,中部为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西段受青藏歹字形构造等影响,构造迹线逐渐向北偏转;西段向东伏牛山以北一支大部已为新华夏系干扰,与新华夏系呈明显的重叠复合;另一支于伏牛山—桐柏山地区受淮阳山字形构造干扰,构造迹线发生偏转,走向由东西向变成北西西向甚至北西向。

尽管经历多次构造运动,但各构造阶段,特别是自震旦时期以来,组成其各构造阶段的巨型拗褶和各时期岩浆岩体展布,及后来形成的规模巨大的不同形式褶皱和断裂,均为大致的东西走向。

东段(淮南—桐柏—大别山带):北亚带大部地区属淮河流域冲积平原,东西构造带构造形迹很不明显,带内除早震旦时期中、基性火山喷发外,以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为主。中亚带包括桐柏山脉及整个大别山地区,带内各时代地层呈近东西走向条带状分布;受淮南山字形构造和新华夏系影响,构造形迹复杂,但东西向构造在大别山区仍十分明显;带内岩浆活动以燕山期为主,震旦亚带、加里东期为辅,沿淮阳断裂带断续分布呈东西向展布;带内构造变动强烈,但东西复杂构造带为主体的形象仍然十分清楚。南亚带位于桐柏山南侧,构造位置与淮阳山字形构造前弧西翼呈斜接复合,东延部分被改造为淮阳山字形构造西翼的组成部分。

中段(秦岭带):秦岭—昆仑构造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构成秦岭带主体,经历多次构造运动作用,构造线总体呈东西向,各处宽窄不同,中部由于祁吕—贺兰山字形弧顶强烈挤压和南部汉南地块的抵制显著变窄且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尤以印支期的华阳、太白两大岩基为甚;东部受淮阳山字形构造影响,卢氏、商县以东伏牛山以南地区构造迹线偏转为北西西甚至北西向;西部受祁吕—贺兰山字形,特别是武都山字形的影响,构造迹线走向亦有所变化;带内不同时代岩石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较为强烈。

图4-1 阴山—天山构造带(www.xing528.com)

图4-2 秦岭—昆仑构造带

中段(秦岭带)北亚带包括河南西部和陕西华山地区,南缘大致以洛南北部石门向东经河南卢氏和鲁山一线为界,东西走向和北东走向山脉混存,地层包括太古界太华群、下元古界嵩山群及震旦亚界、古生界和新生界,中生界很不发育,岩浆活动主要出现在前寒武纪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迹线仍然以东西向为主;中亚带,相当于秦岭地轴地段,地层为一套十分复杂的变质岩系,带内震旦亚代、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以燕山期规模为甚,火成岩岩体长轴呈东西向,构造变动极为复杂,东西向构造主体由强大的东西向复杂褶皱和巨大规模多期活动的压性断裂组成;南亚带包括西秦岭及东秦岭南侧—南秦岭和武当山一带,地层为从震旦亚界至三叠系的以海相为主的浅变质岩系,各时代地层均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岩浆活动以震旦亚代、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为主且具明显分带性。

西段(昆仑带):包括东、西昆仑山脉,强大的近东西向褶带和断裂形迹极为突出。北亚带见于和田与叶城间西昆仑山前地带,主要发育一套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及寒武、奥陶、志留和泥盆系地层,构造形迹为明显的东西向褶皱和同向走向断层;中亚带包括东昆仑北半部及西伦伦主脊及其两侧相邻地区,地层发育较全岩浆活动以海西期花岗岩为主,区域构造形迹基本保持东西向—北西西向,主体由同向褶皱和走向断层组成;南亚带主要是昆仑山脉南侧地区,主要出露一套一上古生界为主及部分三叠系海相沉积地层,岩浆活动很不活跃,近可可西里构造形迹与青藏歹字形构造明显重接复合,向东至通天河上游和巴颜克拉山一带歹字形构造逐渐向东岸撒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