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天山构造带(图4-1),位于北纬40°~43°,东西长4 000多千米,主体宽约二三百千米,两端宽中间窄,阴山山脉附近最窄。受其他构造体系干扰,东端向东北、西端向西北微偏转。
体系北界为延吉、通辽、西拉木伦河、达来诺尔、苏尼特右旗偏北、索伦山、居延海、巴里坤湖、艾比湖连线,南界为燕山、阴山、天山与其南侧平原或盆地的明显交界线。
构造带范围内,天山、北山、阴山、燕山等东西向山脉连绵,西高东低。
阴山—天山构造带,整体为一强烈挤压构造带,辽东、燕山、阴山、天山等重要地段,由系列东西走向大型复式背斜或复式向斜及压性、压扭性断层带组成,许多张性或扭性断层与之垂直或斜交。(www.xing528.com)
东段(燕山辽东带)受新华夏系强烈干扰,联合、复合现象显著,岩浆活动包括前震旦晚期、古生代晚期(海西期)、中生代(印支期)和新生代四期岩浆活动,以前两期最为强烈。北亚带发育上万米厚的中—浅变质的古生界,沿东西向构造由规模较大的侵入岩体;中亚带除燕山期火成岩系外,以出露前震旦变质岩系为特征;南亚带在辽东地区包括太子河流域及南侧千山山脉之一部分,在冀北地区主要指燕山地区,辽东地区构造线呈东西向展布,燕山地区则以弧形展布为特征。
中段(阴山带)北亚带大面积出露第三、四系,中生界及古生界以零星露头出现,中亚带地层以前震旦系、震旦系及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为主,南亚带地层以第四系广泛分布为特征;阴山带燕山期构造变动最为强烈;伴随多次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强烈,以前震旦时期、古生代末期为最重要,中生代、新生代岩浆活动亦十分显著。
西段(天山—北山带)北天山出露地层由奥陶系始至石炭系止,以夹喷出岩为特点;天山北麓地层是北天山挤压褶皱形成后于山前堆积形成的一套自三叠系始的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带内构造特征为长期受南北向挤压的复杂褶皱带,岩浆活动以志留纪喷出活动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