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受力发生弯曲称为褶皱。
褶皱是地壳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态,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基本类型(图3-5)。岩层向上弯曲称为背斜,向下弯曲则为向斜。
图3-5 褶皱示意图
不同性质的岩层,在弯曲错动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低强度的软岩层在压缩作用下,或厚度局部变大,或局部变小甚至尖灭(图3-6);高强度硬岩层厚度不变,但容易发生断裂(图3-7);脆性岩层错动破碎成为顺层错动破碎带(图3-8);在褶皱的转折端,或沿软、硬岩层间形成脱空(图3-9),或沿褶皱轴向发育明显错动的断裂形成放射状轴向断层(图3-10);背斜转折端因岩层断裂或发育断层,岩体破碎,出露于地面易于剥蚀形成剥蚀槽谷、地面河流、溪谷,两翼成山(图3-11);沿出露于地面的顺层错动破碎带,亦可因地表径流水的剥蚀,形成剥蚀槽谷、地面河流、溪谷。
图3-6 软岩层褶皱弯曲压缩尖灭
图3-7 硬岩层褶皱弯曲断裂
图3-8 脆性岩层褶皱弯曲错动破碎(www.xing528.com)
图3-9 褶皱转折端软、硬岩层间脱空
图3-10 沿背斜转折端发育放射性走向断层
图3-11 背斜核部岩体破碎剥蚀成谷(河)两翼成山
作为褶皱构造重要组成之一的向斜构造,由于相对隔水层的存在,本身即含若干相对独立含水层;充填地下水的顺层错动破碎带亦为含水层;沿向斜核部发育的走向断层,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含水层连通,形成统一的向斜地下蓄水构造(图3-12);地表径流水,通过背斜转折端谷地、顺层错动破碎带槽谷,对向斜构造地下水的补给;沿岩层间脱空部位、顺层错动破碎带、褶皱转折端走向断层破碎带的岩溶作用,造就了较之一般地区深度更大的充水岩溶、泥水混合充填岩溶的发育分布。
图3-12 向斜核部放射性断层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含水层连通形成统一的地下向斜蓄水构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