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策略是推动新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之一,对于指导我国当前美术教育系统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文化策略对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推动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从“泛文化”到“泛美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指导意义。第二,对文化情境下我国美术教育教学从艺术到生活的回归的指导和推进,对美术教育从理论教育逐渐走向生活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并产生重要价值和影响。
(一)从“泛文化”到“泛美术”
美术既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外现,同样也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换言之,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在美学等方面的体现和艺术表达,是广义上的文学。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在外观和表现形式上是以“文本”或者说是以“文字”“文化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据相关调研资料显示,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和概括总结出的概念超过160余种,美术界专家和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文化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界均未对文化这一概念做出统一的界定。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在广义上也属于文化的范畴。也就是说在文化情境下,无论是高校对美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还是美术专业学生的自我学习均离不开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不能脱离在文化情境下对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新时期、新文化情境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美术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逐渐呈现由“泛文化”到“泛美术”的趋势和特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美术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的趋势,这种现状和形式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和拓展更为广阔的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空间。
新文化情境下,随着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巧、手段等方面内容的不断转变,美术教育教学的情境和模式也逐渐发生重大变化,这种美术教学技巧、内容、情境以及模式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传统教育模式下美术教育教学的观念发展转变。人类社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的社会生活是设定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当然,作为美术教育的传授者和学习者同样不能摆脱这种规律,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总而言之,我国当前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教学是文化策略的一部分,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泛文化和泛美术的过程,更是泛文化向泛美术不断过渡和发展的过程。
(二)从艺术到生活的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是对艺术和文化的渴望和追求则变得越来越淡漠甚至忽视了对文化的追求。此种情境下,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偏离正轨,文化逐渐被时代、被历史所遗忘,也是文化自身走入孤芳自赏的困境的时候。同样的,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如果脱离了人们的社会实践,也会走入同样的历史困境,最终导致美术被人们拒之门外,淡出人们的欣赏视野,成为一种“曲高和寡”的符号,或者说是一副“空架子”,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美术教育从艺术到生活的回归是后现代主义的倡导和追求,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后现代主义时代,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图像技术以及多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图像的传播速度传播水平以及图像的复制和印刷技术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高速发达的科学技术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机会,同时也冲击了美术教育的发展,新的发展环境和科学技术为人们进入视觉世界提供了可能。换句话而言,新科技革命时代同时也是美术发展的视觉文化时代和大众文化发展的时代。(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美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就是从艺术走向生活,逐渐实现向生活的最自然状态的回归,美术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展现了社会生活的最真实的一面。因此,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教学呈现出向现实生活回归的特点:美术教育冲破一切和生活的界限,让生活具有艺术化的色彩,让艺术掺杂生活的气息。实践中,我们不难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找到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而带来的艺术撞击而产生的火花,美术作品中与生活紧密结合后产生的巨大艺术影响力和创作力。美术作品中艺术和生活结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我国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和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合作的艺术作品。二人作品中将艺术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美术作品向生活化转向的重要形式。实践中仍不乏一些具有“烟火”气息的美术作品,而这些美术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向。这一时期,美术家开始追求美术作品的大众化和娱乐化,并且利用这种贴近生活的娱乐化方式充分地表达出和勾勒出大众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观念和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和美术家通常会通过更加生活的形式描述和勾勒一件美术作品,通过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情感。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印象派美术大师的美术作品经常会出现在市民的购物袋或者餐巾纸上,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我国台湾很多服装设计师会采用画家的作品与自己的服装设计有机结合,从而使服装更具有时尚性,使美术作品更具有生活性。如今,美术作品生活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列举。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创作的生活化趋势,是塑造和培育美术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美术创作的生活化方向也是塑造和培育美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努力方向。比如,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的情景化教学来吸引和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实践中,高校教师对校园内的绿被植物等进行艺术创作,不仅可以改善校内环境,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形式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文化策略的普遍发展和运用
文化策略作为推动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文化策略在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区别性,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作为时代发展符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基于不同的区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因此在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冲突变得日趋激烈。美术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通过语言的形式,从一种语境传播至另一种语境,为异域美术欣赏者传递更多的易于接受的美术作品。这种异文化的传播通常会通过一种更为直观的视觉形式向不同文化情景下的美术作品爱好者或欣赏者进行解读和传播,而这种直观的、视觉性的美术作品的传播对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般情况下,学者把这种推动异域文化下美术发展的文化价值的理论基础称为“文化的相对论”,这里所说的文化的相对论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不同的文化欣赏和评价体系,但是在这之外,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区域背景下的文化抱有公平的态度、审视标准以及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美术文化的交流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