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情境下的美术教育: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多元文化情境下的美术教育: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情境构建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喜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在多元文化情境下进行美术教育,是为了能让学生知道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所经历的过程。因此,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教育,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思想。即使面对这样的批评,徐悲鸿依旧不改其实,积极从事美术教育,对现在的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多元文化情境下的美术教育: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本身是具有多样性的,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在情境构建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喜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快捷,也越来越密切。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保留、传承、发展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随着国家的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大量的西方思想文化通过电影动漫小说音乐等多种方式传递到我国,对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七夕并不是单纯的情人节,同时还是乞巧节,是女孩们祈求自己变得心灵手巧的日子。但他们一定知道西方的平安夜、圣诞夜和情人节。很多人搞不清楚成语的含义,却能说得出一口流利的英文。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国家也面临着如何提高新一代青少年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自觉为保留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问题。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5000多年来从未断绝过文化传承,它是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多个民族共同孕育出来的。所以,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诞生出来的民间文化和艺术是多元的,它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在多元文化情境下进行美术教育,是为了能让学生知道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所经历的过程。

这是由我们一代代祖先们不断创造、继承和发展出来的,其中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为了能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元代郑思肖的兰草,他并不是一个知名的画家,只是一个文人。他笔下的兰花从画技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却蕴含着他深刻的对故土沦丧的激愤之意。他的画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他把画中兰草的根部描绘得相当细致,这是在兰草画中极其罕见的。画家以兰草自喻,兰草露出其根,表明它无土可依靠。画家本人就像画中的兰草一样,身为元初南宋遗民的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国家,无所依靠。而同时代的龚开的《中山出游图》也同样蕴含着爱国情感。这幅画画的是钟馗和妹妹一起出游的场景。南宋以来,人们会在除夕晚上化妆成钟馗和各种妖魔鬼怪的样子在街上游行,有些类似西方的万圣节。只不过在中国,人们是利用这种方式来驱除魑魅魍魉,祈求来年的安居乐业。在这幅画中,钟馗和妹妹都是类似戏剧里黑面的装扮,显得非常严肃。画面还用非常浓重的墨色塑造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鬼,看起来死气沉沉,非常压抑,不同于南宋时流行的钟馗出行那样,将画中的小鬼以表演杂耍的样子表现出来的娱乐性质的绘画。龚开将这些杂耍的画面全部取消,将书法融入其中,以书法性的用笔表现小鬼瘦骨嶙峋的身体,达到类似骷髅的效果,更具压迫感,将更深层次的政治隐喻藏在其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钟馗是降妖除魔的神,在这幅画当中,他要驱逐的并不仅仅是妖魔鬼怪,还包含着当时的统治者。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两幅画,将民间风俗传统文化和历史融合在一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能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也不能忘了这个世界是非常广阔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家也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教育,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思想。通过这种学习,从别的角度来增加学生对本民族艺术文化的了解,同时开阔自身视野,增加其见识,在面对别的国家的文化传统时能更好地去接纳它们、尊重它们。同时,还应教导学生如何更加有效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吸收他国文化的优秀之处,反哺本国文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知识界被迫从原来的僵化中醒来,重新睁眼看世界。中国的艺术家们也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未来做出了许多的探索。其中就包括学习吸收西方艺术的长处,将其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当中去。徐悲鸿非常坚信这一理念,并且将其付之于实践。他曾在法国留过学,主要学习西方古典主义艺术,画风写实。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将古典主义里提倡的写实精神融入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当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完成于1941年的《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描绘的是一个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蕴含着画家对社会、对文化的思考,在当时那个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寓意和爱国情怀,展现出了画家对未来的期盼。徐悲鸿在这幅画作中使用了大量的西方绘画的技巧,但是在手法上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笔触,画中人物的筋骨、肢体都格外有力,营造出了大气磅礴之感,让人看了就充满了乐观积极的态度和信心。当然,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他的这种努力看好,有批评家认为他的画属于四不像,既没有古希腊雕像的立体感,也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条美,用笔生硬,无墨色变化,更缺乏传统风骨,唯一的优点就是魄力大。即使面对这样的批评,徐悲鸿依旧不改其实,积极从事美术教育,对现在的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他的这种敢于融合不同文化,并且积极吸收其精华反哺传统艺术创作的精神更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