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多元文化情境与美术教育关系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术教育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甚至在一段时期高中和大学是没有美术课的。即使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课程仍受到排挤,长期以来轻视美术课程的现状虽然有所转变,依旧不容乐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美术经常让位于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等科目。即使在社会上,虽然各种美术培训班办得风生水起,但也仅仅是因为通过美术可以走艺术生特招之路,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进行小升初、中招和高招。
除了因为考试需要、人们的观念这些外部因素外,我国美术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片面强调专业性,忽视了对审美的需求。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教师总是偏向对绘画技巧的教育,学习线条、构图、色彩,这种情况多出现于社会上为了升学创办的各大美术班中,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其专业化,使之枯燥无味。也有一些教师是侧重于对美术作品本身的欣赏,包括但不限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创作技巧,例如阴影加深了画面的立体感,或者色彩的运用使画面更加鲜活;美术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亦或者扩大了某一流派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技巧学习或者升学为目的而进行美术教育的必然结果。它将对审美的感知、对艺术的鉴赏从美术教育中分离了出来,将受教育者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割裂了他们与文化、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目光仅仅集中在极少的学习对象上,而忽视了美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对美的感受并不像数学一样有固定的答案,而这种希望将美术教育固化成具体标准的态度并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发展。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着长期的、单一的技能式训练和倾向性知识教育。无论是专业的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的美术教育,在内容上都存着很大的缺失。以中招、高考的评分标准为导向,社会上的各大美术培训班也是重视写实的训练和技巧的展示,极少依靠以美的事物来表现创造美的观念进行教学。同时自恢复高考以来,出于扩大生源的需要,包括美术生在内的艺术生一直是被降分录取的对象之一。艺术生的分数线差不多是普通的文理科生的一半至三分之二,这种对文化课要求较低的录取标准,导致大部分美术生都不重视文化课。甚至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暗示,文化课成绩、基础差的人不好的人才会去学习美术;或者反过来,学习美术不需要学习别的文化知识,把大学美术当成一门纯技能教育。我国的教育模式受苏联的影响很深,这个模式在一段时期内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信息瞬息万变,这种将美术与真实挂钩,并且单一地强调真实效果的美术教育就显得单薄而死板,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审美教育也显得狭隘。
此外,美术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而从目前的美术教育课本来看,我国大部分的美术更偏向于对古典艺术的探讨,对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成果则涉及较少。在20世纪之前,漫长的美术史上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和反动,如中世纪对希腊文化的禁锢,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变革和重新吸收古希腊的精神,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持续不断地对彼此的否定。这些都是有迹可循,并且遵循着同一条线路发展着。然而现代与后现代的艺术成品不同。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时空变化等让人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仅仅靠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已经无法展现这个让人困惑的世界。这些近百年来艺术的成果,有些甚至连属不属于艺术作品都存在很大争议。它们与传统艺术形式近乎彻底决裂,由此诞生的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内容、流派让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甚至为此感到十分困惑。有的流派诞生没多久就迈入死亡,有的到现在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这里面蕴含着许多对世界的思考和认知,集中着新时代的审美的变化,缺少对这些的了解将会造成下一代美术知识结构的欠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赏析一件作品的时候,具备将它由一件具体的作品转化为更为抽象的形体的能力将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更符合时代发展变化的审美感知能力以及如何去欣赏品鉴艺术品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各类艺术作品的赏析,去了解那些或具象或抽象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艺术和形式美的敏锐感觉。(www.xing528.com)
著名画家周长江曾经说过,“当代艺术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由点及面,连贯地思考到很多的问题。而我们的美术教育平时过于注重技术的教学,虽然绘画属于手工劳动,是手头上的活儿,但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就在于它能表达出只有用画笔才能传达出的感觉,这就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诸如对于雅与俗的辨别,较高的审美能力,而我们的教育现状对这方面的注意远远不够。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不能在审美规律的指引下、在自身内在的气质下提高,那么他很可能极易失去自我”。这里面反复强调一个观点,美术教育绝不是单纯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它更注重的是审美的认知,对知识的学习,对自身感知事物能力的提升。米开朗基罗曾经表示,艺术家应该是用大脑去创作作品,而不是用手去创作作品。达·芬奇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美术应该先学习知识,在有足够多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去学习绘画技巧。当然,专业的美术教育是离不开对美术知识本身和技巧的学习的。但是美术的学习同样也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美术不是高高在上的供奉在神龛前的贡品,需要远离人世。它来源于生活,只有现实生活才是它生存发展最好的土壤。美术只有为生活服务、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才能更好地吸取养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所以美术教育必须将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从技术技巧层面与精神审美层面进行双重提升,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美术教育是属于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核心是育人。这就意味着美术教育不仅关系到中国美术未来的发展,同样也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发展,关系到国民整体文化素质。而我们都知道未来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对于美术教育的研究只能加大力度,不能放松。要想使我国的美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为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提供帮助,就不能把美术教育仅仅局限于技能培养的一个方面。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而就目前来看,无论是从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来说,美术教育的依旧围绕着技能教育进行的,对美术的鉴赏教育和育人功能研究远远不够。就理论研究这方面来说,在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有着严重的专业化倾向,与实际生活缺乏联系。在这样的美术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艺术技法的学习,而忽视感知鉴赏方面的教育。使得美术这门课程在非美术专业学生看来仿佛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从而导致了美术鉴赏教学成为整个美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这门课很难学习到真正的美术鉴赏方法。
这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及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美并非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概念,它是开放性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这就决定了仅仅把美术当成一门艺术技能进行教育是不可取的。美术教育中最大的特点是它允许受教者将自己的情感与个性灌注于教育过程当中。或者说,美术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拓展受教育者的艺术思维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包容受教育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果教育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法的训练,不注重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受教育者就不能有选择地对艺术作品进行判断,从而失去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发展潜力。
当然,一味地贬低美术技能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在承认美术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将人文教育,将美术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与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这个时代,只有具有美术鉴赏能力,并且愿意主动感知美、创造美的人,才能更好地促进艺术的发展和进步,这是仅仅将美术视为工具、技能的人做不到的。所以,基于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情况,必须要加强文化情境在教育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