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早在夏商时期就开始进行美术教育的活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以绘画为主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色。在原始部落时期,美术的作用和宗教、历史是相融合的。在夏商时期,美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青铜器。由《左传》中夏朝“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可以看出,在那段时期,美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开拓人们的想象,或者是技术技能的训练,它更多的是为了政治宣传、表达权威和教化百姓。楚庄王问鼎,秦武王举鼎,这些都表明,鼎在那个时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自从在历史传说中,九鼎在秦统一六国后沉没于泗水,我们就再也无法知道其真实面貌。但是经挖掘考古,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其中最大的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鼎的装饰花纹集中在它的腹部和足部,纹饰为夔纹和兽面纹,纹饰看起来庄重而又狰狞,在商代的青铜纹饰中经常出现,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有神力的。后母戊鼎被考证很有可能是为了祭祀商王的母亲而铸造的。也就是说,在那段历史时期,美术作品除了为了彰显统治的权威和祭祀的需求外,还多了个人感情上的需求。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多元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文化领域也迎来春天,青铜器的铸造不再集中于王室,诸侯公卿都有了自己的铸造作坊。青铜器从外形到纹饰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偏向于庄重神秘的纹饰被偏向写实的华丽的图案所代替。青铜器也不再局限于礼祭,更偏向于世俗化和生活化。更多的青铜器被制作成服务贵族生活的用品,如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就是如此。当时人们认为,青铜编钟除了起到娱乐的效果外,还能培养人的道德、维护社会秩序。
虽然早在原始部落时期,人们就相信美术具有一定的教化的作用,但是美术一般都是通过口耳相传进行教育的,并没有相应的教学系统。到了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孔子建立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中心的“六艺”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最早的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其中的“乐”和“书”都可以看作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孔子认为它们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品德、陶冶情操的作用。到了汉代,就有了国家设置的“字画”课,绘画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美术教育虽然主要以师徒形式代代相传,但是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群体性美术鉴赏活动。在汉代,人们在欣赏历史人物画作的时候,已经开始能有意无意地将自身置于一定的文化情境当中,隔着时空和画中人物进行对话,分享他们的感情。曹植曾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种因画作而产生共鸣,进而反省自身,已经涉及美育的部分,但此时的美术教育活动并不包括鉴赏教育,只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或欣赏者自发性的带入情境。随着时代的变化,专业的画家开始出现,到了唐代,画家数量和绘画作品远远超过前面数个朝代。美术创作技巧、流派和流派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美术鉴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甚至有了专门用于欣赏的作品集。而古代专门用于学习美术的画院开始形成,到了宋代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由帝王下令创办的皇家画院,并且亲自对其中优秀者进行教导。画院中,除了对绘画技巧进行教导外,还很重视画师的人文修养。从宋代起,绘画逐渐由宫廷贵族走向世俗百姓,表现百姓生活,反映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世俗愿望的绘画作品逐渐增多。此后,随着思想境界的发展,美术的教化功能开始逐渐淡化,寄情于景,凸显自我个性的画作开始增加,用于欣赏的美术鉴赏作品集也开始变多,如果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便很难体会画作的真实含义所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从一开始就要求美术必须起到培养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的作用。虽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但是德育的作用和欣赏时的情境的带入一直伴随着它的发展。直到2001年,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正式将文化情境与美术教育的关系列入大纲,才算正式确立了二者之间的联系。(www.xing528.com)
而在遥远的西方,古希腊文化是西方大多数文化的发端,爱·麦·伯恩斯与菲·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说道:“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是对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古希腊的艺术成就十分斐然,至今也影响着西方艺术的发展。古希腊文化中艺术的地位十分超然,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古希腊认为人应该通过接受艺术教育使得身心同时发展。在古希腊的雅典,当时的学者们提倡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心灵的成长和肉体的成长同等重要。就连一贯强调培养强健的身体的斯巴达也对精神的发展极为看重,他们也通过艺术的学习,使得受教育者得到心灵上的成长。古希腊大多数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精通音乐、美术的,至少对音乐、美术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教育理念,他们赞同艺术对人的影响,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变得圆满。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术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而且具有智育的性质。他认为青年人应该具备美术、音乐、文学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在古希腊艺术的地位之崇高。
谈到希腊,就不得不提及他们的雕塑艺术。想要理解古希腊的雕塑艺术,首先就要对古希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这里空气湿润,气候温和,适合户外活动。同时希腊文化的神话传说里神与人同形同性的特征,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沿海远行的优势、多民族多城邦的融合开拓了他们的胸襟,增加了他们的见识。同时古希腊实行的民主城邦制度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大量的哲学家又为他们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些所有的一切,都为古希腊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希腊雕塑的精神源头来源于他们对神的崇拜,特别是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太阳神象征着智慧和理性,这督促他们对真理的发展不断追求和探索。短短几百年里,古希腊的人体雕塑就将承自古埃及的技艺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他们更注重于对真实人体结构的探索和思考,将沿袭自埃及那呆板的、程序化与真实人体比例不相符合的风格转化为生动形象且更具有美感的艺术风格,不断地接近现实生活当中的人。而酒神狄俄尼索斯则象征着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它是追求理性的希腊人民难得自由放纵的状态,在酒神的祭祀典礼上,人们可以为所欲为,百无禁忌,尽情彰显人类的本性。假设没有对酒神的崇拜,没有这一种精神上的放荡,古希腊人民不可能将人的身体表现得那么自然和动人。无论是面对男人还是女人的裸体,他们都能将其进行展现,抓住其中的美,表现得毫不羞怯、十分自然。尼采曾经说过,只有古希腊的艺术才能使阿波罗的理性与狄俄尼索斯的狂放结合起来,达到精神上的统一。倘若不了解这些,学生们肯定不能明白为什么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裸体雕塑,也很那理解这些雕塑中蕴含的美,同时还会形成尴尬的课堂气氛。以众所周知的雕塑作品米隆的《掷铁饼者》为例子,这是古希腊古典时期的代表作。雕刻家对人体肌肉的塑造,对人体骨骼的把握,堪称完美,并且还打破了长期以来雕塑作品中以直立为主的模式,塑造了一个充满动态感的运动员的形象。虽说雕像与运动员掷铁饼的时候的真实动作并不完全吻合,但却充满了真实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作品,就必须让学生对希腊的文化有一个初步的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