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情境与艺术: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多元文化情境与艺术: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文化情境这一理念的产生,与当前的国际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将多元文化情境运用到美术教育中去也就理所当然了。要想使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了解由于多民族融合造就的文化传统,在教育中构建多元文化情境是必须的。佛教的寺庙遍布全国各地,佛教的思想文化及宗教绘画建筑影响了一代代的艺术家们,他们创作出无数精美佛像和壁画,创造了辉煌的石窟艺术。

多元文化情境与艺术: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多元文化情境这一理念的产生,与当前的国际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面我们提到了多元文化,这是目前国际上所倡导的文化理念,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为了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差异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文化理念。它的核心首先是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相信不同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承认不同民族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反对种族歧视,相信文化和民族的平等。想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作为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对文化的继往开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种文化能否继续存在,该文化的拥有者能否通过教育将相关知识一代代传承下去非常重要。教育帮助我们传承过去,开拓未来。

美术是构成文化的一部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美术的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含有不同的思想、技巧、情感在其中,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因此,将多元文化情境运用到美术教育中去也就理所当然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进行美术教育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拥护者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每一个人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如何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并且通过学习和解读能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这些成就的伟大之处。这要求不论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要学习如何在对应的时间阶段和文化情境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和研究,思考和区分美术对个人和社会中功能的不同。

受上述理论和多元文化理论的影响,很多国家在设定其课程标准的时候都特别强调要在“情境”中认识美术,只有在“情境”中认识美术,才能加深对美术的认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将多元文化情境运用到教育上,从一个国家自身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不同的民族都对一国文化做过的贡献,认识到多民族在过去及现在存在的联系,他们的交流和融合对文化的影响。以我国为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的融合史。要想使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了解由于多民族融合造就的文化传统,在教育中构建多元文化情境是必须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是秦朝,秦朝存在历史较短,我们以其随后的汉朝来举例。西汉时,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和发展。汉王朝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民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上兼收并蓄。南方的楚文化和北方的草原文化在中原地区交汇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相对于秦朝来说更生动,在大气古拙的同时还带有楚地的浪漫气质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野性。以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为例,这些石雕包括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野人、母牛抵犊(旧称怪兽吃羊)、卧牛、人与熊、野猪、石蟾等十四件。这批石刻运用“因势象形”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刻画了形象、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具有古朴浑厚、沉雄博大的风格特色,堪称“气魄深沉雄大”之杰出代表。

石雕作品中除了草原上常见的牛马外,还包括当时罕见的,在南方才有的大象。从这些石雕的选题上就能看出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从雕刻手法上来看,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也和秦代的写实不同,它们不拘于动物的真实形态,带有更多的拟人、浪漫的意象于其中。同时,马是草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原战争文化中重要的象征。在这些石雕作品中《马踏匈奴》就是以一匹器宇轩昂的战马来代指骠骑将军霍去病,以神骏的战马将敌人踩倒在地来展现骠骑将军的赫赫战功。整件作品处理得简单有力,大起大落之间展现了马的身形,同时又兼具细节的灵动。被骏马踩倒的是典型的匈奴形象,且手中武器尚未放下,在表达霍去病的战功的同时也不忘记展现游牧民族的野性,警告提醒人们不能放松警惕。同时,马与匈奴形象并没有镂空,看上去仍是一个大的整体,这种粗犷、雄浑正体现了草原文化。由此可见,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带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文化色彩,又兼具着中原文化的神韵,还带有南方楚文化的飞扬灵动,这正是西汉时期民族文化交流产生的结果,也是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体现。我国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www.xing528.com)

除了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一个国家的文化难免不受到别的国家的文化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对方的文化传统,尊重对方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的贡献,尊重别的文化,承认世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还是以我国的文化为例,公元220年,东汉王朝覆灭,随后经历了长达近四百年的社会动乱,直至公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南北才再次统一。这段时期的政权更迭使得民众思想不受统一意志的影响,思想意志充满个性。同时,不稳定的生活、接连不断的战争使得人们的精神空虚,很多人选择在宗教中寻求安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美术的创作。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古印度佛教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最初佛教和我国本土的道教一样,只是满足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而随着几百年间持续不断的社会动荡,生活中的苦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佛教中寻求精神寄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佛教不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以及道德评价标准,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一种主流思想。佛教的寺庙遍布全国各地,佛教的思想文化及宗教绘画建筑影响了一代代的艺术家们,他们创作出无数精美佛像壁画,创造了辉煌的石窟艺术。其中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历经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等多个朝代,保存了近千年的艺术资料,堪称艺术的宝库。从保存至今的早期的壁画来看,在颜色上多采用天青石蓝和孔雀石绿,色彩十分艳丽,并且经久不褪。笔法上采取的是中国之前绘画中少有的勾勒与晕染相结合的画法,相对于传统画法更具有立体感,而且壁画中的人物造型都较为丰满,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情。绘画主题则多为佛祖释迦摩尼生平故事。以敦煌莫高窟《鹿王本生》壁画为例,鹿王本生的故事讲述的是善良美丽的鹿王救了一个不小心落水、快要淹死的男子,男子跪谢鹿王的救命之恩,鹿王只要求他不要将自己的事告诉别人,不要将别人带到它的藏身之处,这个男子当时答应了鹿王。但是当他回到城里后,发现国王悬赏重金捉拿鹿王,要拿鹿王的皮毛给王后做衣服,他便起了坏心思,忘记了鹿王对他的救命之恩和自己许下的诺言,主动向国王告密,说自己知道鹿王在哪里,然后带领国王的军队去猎杀鹿王。然而恶有恶报,最终这个男子全身生疮而死。这是佛教宣扬因果报应的一个故事,被画家画成了一幅长长的、仿佛连环画一样的壁画,壁画全长共595厘米,画中的动物都很生动活泼,笔触灵动且具有立体感,各种植物纹饰也带有明显的印度色彩。而国王和王后所居住的王宫,则为中亚和西亚常见的宫殿建筑样式。画中人物所穿的衣服,尤其是皇后所披的纱衣更是中国所没有的。这些都反映了佛教传入时期中外文化交融的情况。而且一般而言,早期的中国绘画通常画面较为简单,描绘的都是单独的事情,很少有这样讲述长篇故事的连环画般的巨作。在受到印传佛教带来的印度故事画的影响之后,中国的绘画才开始出现长篇巨作。中华本土文化同印度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刺激了艺术的创新,同时也从哲学和伦理道德方面给予我们重要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美术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产物。它和教育紧密联系,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经济、政治、哲学思想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教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不同的文明成果。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多元文化思潮席卷世界各地的时代,人们必须学会将美术置于多元文化情境之中。而这,就是现今美术教育面临的新的问题,它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