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多元文化,再来谈一下情境。情境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情景、环境、背景、境地”以及“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在社会心理学中,情境是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由此来看,当它和文化一词联系起来时,情境并不是单纯的情景、环境或者背景,它更多的是指一件作品被创作出来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
与情景一词相对的英文单词是“context”,美国于1994年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文件附录中曾对“context”做出这样的界定:是“视觉艺术中一整套相关联的条件如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条件。它们不仅影响各种思想、观念或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赋予它们一定的含义,而且显示了特定文化和时代的特征”。
一切作品的诞生都与其所在的历史时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艺术作品也不例外,法国历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曾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定下一条规则:“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名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一件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与其创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18世纪,法国流行的是追求华丽色彩和精巧装饰,充满脂粉气的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是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的影响形成的。然而随着法国国内矛盾的积累,大革命的爆发,洛可可风格不再受到追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古典主义。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是大卫,他自幼喜欢画画,早年跟随一位使用古典风格画法的老师学习,后来利用奖学金前去意大利参观古代遗迹,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的罗伯斯庇尔是他的好友,他个人深受大革命的影响,画作古典而又严肃,充满道德意味。从他的代表作之一《马拉之死》就可以看出。(www.xing528.com)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身患严重的皮肤病,因此经常在撒有药物的浴池里工作,《马拉之死》表达的就是他被刺杀后的画面。这幅画画面简单,在构图上几乎省略掉了一切不必要的东西。背景是毫无装饰的墙面,仅用光线的变化表达压抑的氛围。虽然表现的是可怕的死亡画面,但是表现得并不激烈。马拉的痛苦是有节制的,因此整幅画作充满着单纯和秩序感。马拉的左手上握着一张便签,便签上写着:“请把这五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论马拉本身是个什么样的人,画家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得以升华。《马拉之死》不再仅仅是对马拉的深切哀悼,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大卫将历史事件与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了起来,完成了这幅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作。从这幅画作我们可以看出画家所处的时代与想要表达的思想,这就是文化情境。在了解到这一点后,欣赏《马拉之死》这幅画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随意创设不同的文化情境,将其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感受革命的不易,以及英雄人物的悲壮命运。也可以从绘画手法出发,从光线的变化、人物的表情、结构的设置,画中物品的摆放去感受作家试图展现的马拉个人的人格魅力。
想要去欣赏某件艺术作品,就必须了解它的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创作背景是什么,整个时代的特征又是什么。只有尽可能地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去欣赏作品、了解作品,触摸作品的精神魅力所在。只有将艺术作品放在它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其价值,感受其灵魂。脱离了文化情境,是很难让人体会到艺术作品蕴含的独特的韵味和创作者的思想。就如古代先民们烧制的陶器,抛去其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工业水平,我们很难感受到那些陶瓷带来的美感。不明白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古代先民们的日常生活,也很难明白那些简单的花纹美在何处。只有当我们将陶器的制作和将其能烧热水、盛放液体联系在一起,才能明白这是人类史上多么伟大的一次进步。才能了解陶器那简单质朴的外表下蕴藏着怎样的人类智慧。只有我们将彩陶上面绘制的花纹与先民的生活联系起来,创作出这样一个文化情境,才能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先民们对自然的探索和解释,对生活的热情。才能触碰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与对生活的期盼。这就是文化情境对艺术作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