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教育。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育健全人格,着眼于学生自我创造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自立自强等才是新时期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其人格特征。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难题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优秀而独立的人格。
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艺术审美。艺术是人类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含作者丰富的感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它不仅给人提供娱乐和消遣,使人们融入其中,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还给人类心灵提供一个庇护之所,让人得以放飞自己的心灵,融入作品中的艺术世界。艺术是人类的人格生态的整合,是人类对现实社会的内心期望和对某些缺陷的弥补,将人生中的无意义升华为有意义,对后工业文明下人的物化、商品化以及人文精神起着良好的整合作用。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可通过对文化情境的深入挖掘,从作品中发现其要义,完善学生的人格。如《最后的晚餐》,描绘的是耶稣与其十二门徒最后一次共进晚餐的情形,画家对人物精深的人性刻画,表达了对“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强烈意见。学生们经常会提出疑问:“正常的就餐座次一般都是围桌而坐,但这幅图中为什么耶稣的十二门徒都坐在桌子的一侧呢?”还有,中世纪的画家把耶稣和它的十二门徒都看作是神,因此给他们每个人的头上都画着象征着神明的光圈,为什么达·芬奇不这样做呢?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情境之后,老师就可以这样来解释:这样的处理手法,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自由、平等、民主。无论是帝王、王子、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是自然人,都有其自然生活、言论自由和行为自由。所以达·芬奇让叛徒犹大坐在他们之间,并取消了他们头上的光圈,将他们当作普通的人民百姓来对待,这体现出对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等级思想的排斥。(www.xing528.com)
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民主、开放是主流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知识面在扩宽,民主意识也在增强。很多学生心里都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并希望能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种进取意识的增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作为教师,更应抓住这种社会环境下的良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帮助其发扬光大。
再比如达·芬奇的另一幅作品《蒙娜丽莎》。在这部作品中,达芬奇用“明暗转移法”对一条小河进行了全新的创作,而其创作意图则无从考证。而在这时,美术鉴赏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或解释这部作品,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丰富或补充这部作品艺术形象的内涵。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条小河可以理解为我们要珍惜人生这似水的年华,一条路可以理解为人生的道路还有很长,要坚持自我、坚定目标,勇敢地走下去。这样的美术作品欣赏是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所不能相比的,这是一种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性认识,不断地激发学生再创造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