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情境下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

文化情境下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展开研究,“情境”一词最早可联想到中国古代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在西方文化理论中,“情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只有结合特定的场景才能将文化艺术形式复原出来。《新课标》提出的“文化情境”,对“文化”是一种强调。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表达侧重点,如基督教与西方壁画、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音乐与图画、科学与美术等。

文化情境下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

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展开研究,“情境”一词最早可联想到中国古代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此语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在进行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时,必须要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西方文化理论中,“情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只有结合特定的场景才能将文化艺术形式复原出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首作品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相关的历史故事甚至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

新课标》提出的“文化情境”,对“文化”是一种强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很难对两种艺术形式做出正确的解析。有人说:“中国文化是时间型的,西方文化是空间型的。”这位研究者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西方国家认为文化是有空间限制、边界限制的,因此西方文化是可分解的,也可以组合。西方的科学型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西方的艺术以实体块面为造型手段,追求立体感、层次感。西方绘画中透视、色彩、立体等均体现着其空间型的思维方式。而相反,中国文化是时间型的,它是整体的、无边界的,不可分解也不可组合的,因此中国文化以自然游动的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段,追求整体的深邃感和意境。中国绘画不重透视、明暗、色彩,而注重笔墨的手法,以线条轮廓造型为主,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影响。不管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对于其自身而言,内部文化构成也是千差万别,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其显露的特点也各不相同,表现出差异的特质。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表达侧重点,如基督教与西方壁画、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音乐与图画、科学与美术等。以基督教为例,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朱光潜曾言:“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了解西方文化的整体或其任何一个分支体系。”在西方历史上,基督教发展了属于自己的美术体系,培养了无数的专职美术家,有着自己的美术理论、创作体系和发展史。黑格尔也曾说:“艺术到了最高境界与宗教是相连的”,“宗教利用艺术使我们更好地感受宗教的真理,或者用图像来表现真理。”在油画发明之前,西方主要是壁画,用于装饰宗教的教堂墙壁和屋顶,其内容大多是《圣经》上的故事,这既装饰了教堂,又把宗教的教义通过图画的方式直观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作为宣传教义的方法。在当今社会,我们对西方的这些宗教性的图画感到陌生,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西方人民对这些宗教内容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很多图画的主题就是取自《圣经》,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圣母子》等作品。拉斐尔一生对于“圣母”进行了无数次的创作,其笔下的圣母具有文雅的脸庞、精致的面孔和柔和的双眼,“拉斐尔的圣母”也成为一种西方艺术的专有名词。(www.xing528.com)

宗教一般具有其政治性,基督教也不例外。但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并不在于此,而是其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中小学生美术教育教学中,应该正视美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理性思考,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种关系,不能否定宗教在美术发展中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其对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在文艺复兴前西方的美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宗教美术的发展史,如果不了解宗教和美术的关系,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认识美术文化,因此研究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美术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而对于中国来言,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石雕艺术等也与宗教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必须要在其文化情境中选择宗教的角度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