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现代艺术形式批评与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后现代艺术形式批评与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并不能掩盖这些弊端。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观念、艺术形式之所以不被大众接受,正是有此原因。(三)文化殖民倾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艺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与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点无须避讳,因为这是艺术参与社会活动的理论基础。在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评价时,应站在公正的角度,采取宽容而理性的态度,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全盘接受。

后现代艺术形式批评与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第一,扬弃后的肯定。随着历史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的思潮、理解在通过批判、否定的形式也有着逐渐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趋势。彻底的否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消极的虚无主义,它否定一切、反对一切。而西方的犬儒哲学、折中主义、无限放大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深层均质化。在艺术创作领域后现代主义也存在这些问题。泛审美化、庸俗的商品化、西方文化后殖民化逐渐显露。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并不能掩盖这些弊端。

(一)泛审美化

后现代理论家詹姆逊曾指出后现代主义具有“主体零散化”“消磨历史意识”“距离感消失”等特质,这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极致而喧嚣表演背后的缺陷。艺术标准逐渐丧失、无意义、无主题、无风格、无深度等,使得艺术的范畴被无限扩大,达到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日常生活,而这种无限扩充的艺术范畴使其丧失必然的张力,导致艺术自身特质的缺失。国内权威的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者、《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后现代主义”词条的撰写者邵大箴教授的论断还算公允和客观——“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不应该营垒分明,但也不能没有任何界限”。艺术与生活既不能独立分开,人为地设置界限,使其失去生活体验,也不能将艺术完全与日常生活等同,让艺术和非艺术混为一谈。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观念、艺术形式之所以不被大众接受,正是有此原因。

(二)庸俗的商品化

在依赖于现代科技的电影技术出现之初,绘画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这种机械复制技术通过高效而又精准的表达方式使传统艺术逐渐失去其“韵味”,人类的视觉冲击也受到极大挑战。当今社会充满商业气息,当代艺术已经近乎将传统艺术的韵味磨灭殆尽。艺术逐渐被商业侵蚀甚至吞并,消费文化中的大众审美趣味被后现代艺术一再假借和利用,艺术与商品已近乎融为一体。一些艺术形态只求经济利益,向商业妥协,成为商业形象的代言者。这种艺术已成为供人消费的商品,失去了独立的品格

(三)文化殖民倾向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艺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与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点无须避讳,因为这是艺术参与社会活动的理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后现代艺术都仅仅抱着这种单纯的目的,有很多是借艺术之名而实施文化殖民。杰姆逊说,当前全球化的后现代文化,以美国为中心,其实是美国在全球实施经济和文化霸权活动的外在表现。与社会的阶级发展历史一样,文化的反面是侵略、压迫。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的必然现象。以西方的价值取向来评判引导当今世界的艺术,其实从本质上就是西方工业国家权力中心的向外扩张。这种“西方中心的世界主义”是我们需要抵制的,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形态必须坚持自己的本质,要时刻警惕西方艺术文化的侵蚀。

(四)道德危机

后现代艺术在发展道路上的另一个极端是摒弃了最基础的人文道德。吸毒、酗酒、凶杀、淫乱、恐怖、赤裸裸的欲望和性的招摇过市等,艺术沦为血腥或通过“搞怪”来吸引眼球的工具。有一些后现代艺术越走越远,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彻底沦丧,走向了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的极端。在这些荒诞的艺术家眼中,世界已经显得毫无意义,破坏和毁灭才是正途。后现代社会鼓励人们思考、创新、自由,但是凡事没有绝对,绝对的自由将带来文化的灾难,道德危机是后现代艺术必须要警惕并竭力避免的道路。我们不要求后现代艺术能起到教导、教化的功能,但也不能令其走向反社会的极端,而罔顾国家的法律和人文道德。

我们在对这些新形式的后现代艺术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不能以立场代替事实,执两用中,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的艺术形式需要容忍和包容,但在林林总总的后现代艺术的繁多样式中,我们要坚持理性的判别。

中国国内对后现代艺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后现代艺术的反对、否定维度上,对后现代艺术蕴含的积极的、肯定的、创新性的维度很少涉猎。这也就导致国内很多学者对后现代艺术的理解停留在其摧毁和否定的特性,认为它是否定主义、悲观主义。其实,后现代主义分为两种:否定性和建设性。否定性是破坏性的,解构之后是一盘散沙;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重新建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大卫·伯姆用一种独特的新物理学的方式来谈论对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把世界看作是与我们相分离的,是由一些计算机操纵的、由互不相关的部分组成的,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孤立的人,我们待人接物的动机也将是操纵与计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直觉的和想象的感觉,认为它有着一种也包含于我们之中的秩序,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了。我们将不再只满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机械地操纵世界,而会对它怀有发自内心的爱。我们将像对待我们至爱之人一样呵护它,使它包含在我们之中,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对于破坏是为了重新建构,对于嘲讽是为了创新创造。而单纯强调摧毁和解构的后现代主义,最终不可避免将会走向悲观主义、怀疑主义,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结果。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从多个视角多元地看待世界,最终形成创造性的艺术领域。邵大箴对优秀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行为这样评价道:“它的方法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就是风格自由或自由风格。它丰富多趣,不否定任何事物,不排斥模糊性、矛盾性和多元化。它是丰富多彩的,源于生活而模仿生活的。由于根据时间而非形式进行结构,关心情境而非风格,它采取讽刺、幻想和怀疑的态度来运用记忆、研究、忏悔和虚构。由于其主观性和内在性,它模糊了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界限。它设计个性和行为。”(www.xing528.com)

总而言之,后现代理论并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艺术文化中的所有问题,它本身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与强调人的理性和智慧的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在很多地方饱受诟病。但从辨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优点和缺点往往胶着在一起。在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评价时,应站在公正的角度,采取宽容而理性的态度,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全盘接受。弗雷德里克·詹明信也提出了一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辩证观点,我们可以辅以审视后现代艺术的纷繁复杂的面貌——“我们不因为后现代主义缺乏高度的严肃意识而视之为邪恶的、轻浮的或应加以谴责的,也不在某种令人迷惑的新乌托邦出现的麦克卢汉式的赞颂意义上把后现代主义视为好现象。这两种特质并存……后现代主义的这些发展必须作为一种历史情境而不是在道德上痛恨或简单颂扬的事来考虑。”

后现代主义有着正面和负面的特性,但无论对其是褒还是贬,作为一种富有建设性的、创新性的思想,我们仅需将它当作当下艺术发展的一种流派,其艺术表现结果仍需要时间来判定。

第二,充满争议的后现代艺术与美术教育中的另一种可能。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它体现了社会意志,满足社会职业规划,同时也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起到点拨之助。教育既可以给学生教导当前社会必须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的求知和探索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为了达到多元教育的目的,教育需要不断开发适应当前社会的新的课程,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需求,结合学科自身的框架、逻辑以及当前社会的需要。后现代艺术有符合上述多样化教育的特质。下面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三个学习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予以分析。

首先,知识技能方面:教育学生当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的一些新鲜的造型方式,增加经验,学习材料处理和制作的技术。其次,过程与方法方面:教育学生从多个维度多元化思考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正向的热情、现代文化心态及积极的社会关注。

从以上三方面美术教育价值来看,后现代主义虽然充满争议,但其艺术内容完全满足以上教育目的。除了经典的教学内容,后现代主义还可以为美术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后现代主义的争议主要在于其负面内容,如何提取后现代主义中的正向的符合现代化教育及需求的内容,进行选择利用和转化,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课程资源筛选。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具有教化作用,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宏观价值导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正规学校教育的选择范围内,它们必须经过组织、筛选、组织才行。因此,面对糟粕性的、不适合学生个人成长的、有违中华民族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后现代及当代艺术内容等,可以在前期课程筛选的过程中剔除,给学生呈上思想成熟、体系完整、价值取向正向的艺术内容。

第二个方面,教师主体的正向价值引导。教师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亲身经历者,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从美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内容的组织等,无不需要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一个资质合格的美术教师是高品质的美术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进行后现代及当代艺术教学时,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有争议性的艺术内容进行积极的正向引导,培育学生积极的艺术经验及后现代艺术的感动力。这种“艺术的感动力”必将使后现代艺术展现出社会关怀和责任感,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期许等。

第三个方面,在学生自我批判的思维向导下的理性鉴别。教育的要旨之一在于培育具有独立思考和人格的现代化公民,以适应未来自由社会、民主社会和法制社会的需求。以往的“大而美好”的理想的教育教学体系已不适用,因为它们会凭借自身的现有知识与能力而扼杀学生内在的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美术教育教学内容适当的争议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当代艺术的“不确定性”是实现此教育目的的途径。后现代艺术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将激发学生理性地思考和深入地研究,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相符,当代艺术对传统艺术既定理解的解构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有效抵御后现代主义中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将当代艺术内容融入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创新型尝试。这类教学课程注重实验性、操作性、过程性、趣味性,老师通过大量的行为课题教导学生通过行为或肢体语言来完成。后现代及当代艺术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观念性”,即通过特定的物质形态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等。如教师以某种情绪为切入主题,并对此展开,将形式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让作品感动观者,达到交流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