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不仅需要事实的叙述和实践,还需要运用辨证思维与事实叙述相结合,即执两用中。老子的哲学中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的印证,他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观念。即事物的对立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向前发展,当一方的发展到了极限就会走向相反的一方。老子发现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从美丑、善恶、贵贱、难易、虚实、有无、强弱等多方辨证关系揭示了一切事物总是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规律。老子认为事物在无限的时空变化中是绝对的,最终都会走向自己对立面。
孔子也对辩证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中庸》有言:“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六》)“执两用中”是由“执中”发展而来。“执两用中”的“两”,指的是万物皆有两端,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对立面,如冲动和软弱,就是两个极端;而“中”,指的是中庸之道,比如在冲动和软弱之间就是勇敢。执两用中,指的是要抓住事物的两个极端,防止走向两个极端,运用两者中间的方法,即中庸之法。一切事物和运动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因此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把握分寸。只有根据事物的规律把握住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个度就是“中”,所以“中”又含有平衡、公正的意思,也有适宜、正确的意思。“执中”的方法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时,就是“中道”。中国古代先贤利用“中道”来治国治家,孔子在全面继承中道的基础上,将前人的思想方法总结概括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样就把执两和用中统一起来。孔子又提出“过犹不及”的观点,过了是超过了所谓的“中”,太过激进,而不及是没有达到“中”,过于保守和拘谨。这两者趋势虽然不同,但究其本质,都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偏离了中道。中庸之法与调和折中不同,是达到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用中”的方法是孔子辩证哲学的核心,它制约着事物的对立矛盾,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是求得自然,求得社会及人和谐的整体思维。
荀子曾说:“圣人知心之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具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荀子·解蔽)他认识到片面主义的危害,告诫人们不要走向极端,要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由此可见,“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就是主张认识的完整性,拒绝片面性。
“执两用中”对美术教育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随着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体系相对完备的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对近代中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西方的各种方法论繁多,从倡导科学的理性主义到反对科学的非理性主义,从描述法、历史法、因素法等传统理论到世界系统分析、美术教育理论等新兴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各自价值取向不同,哲学基础不同,对我国美术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我们不能盲目地选择其中一种,而否定其他的方法论,而是应该采取“执两用中”的方式,运用“既不……,也不……”的辩证方法,冷静、全面系统地分析比较,吸收不同方法论中的成熟理论,综合分析取其折中。(www.xing528.com)
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知识来源于西方”的看法,轻视辩证的观点与方法,导致美术理论的相对匮乏。在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变迁中,如果我们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方法就会看到这些思想的积极因素,也会看到过分强调美术技能而走向反面的可能。这从反面证实了:片面静止而抛弃辩证的思想是无法“知常”的。
另外,系统研究的方法讲究对事物内部特质及其辨证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而不是片面地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差异而不是差距。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显示出先进的力量和伟大的智慧。在西方文化日益衰微、现代主义乌托邦思想虚幻不实、西方现代审美文化向传统回归的前提下,构建中国美术教育理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与吸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