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和感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以各式各样的感觉为前提进行的深入发展。感觉到的事物越丰富,知觉就越全面,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产生感觉和知觉的基础,客观事物的表面形象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二者都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反映,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及其相关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分析器综合活动的结果。在知觉过程中有人的主观经验参与,人们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去解释当前获取的事物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做出反映和识别。
由此可见,知觉是一个更加主动并且带有解释性动作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对于知觉有三种理论:直接定位理论、构成理论、格式塔理论。
(1)直接定位理论。这一派理论认为客观环境中存在解释知觉信息所需要的全部客观事实(自然风景等),而知觉过程就是被动地对外在的客观事实进行收集,无须在心理上进行有意识的加工。
(2)构成理论。与直接定位理论相反,构成理论认为人类在获取知觉信息时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信息,而是需要进行心理上的再加工和组织。该派理论认为人们对外界客观信息的反映与其原先的知觉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把这种既有的知觉经验生成为“预成图式”。预成图式是我们把握客观信息的前提。由于每个人的知觉经验不同,其“预成图式”也不相同,不同人对于相同的客观现象的感知也不同。因此,该派认为知觉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色彩,知觉的过程就是人们将自己的“预成图式”移入模糊的客观现象中加以解释并使之具体化。(www.xing528.com)
(3)格式塔理论。又叫完形理论,在组织原则上,格式塔理论与构成理论相同,均认为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动组织和加工。所不同的是,构成理论认为组织的机制是预成图式,亦即后天的经验积累,而相反的,格式塔理论认为人先天具有组织技能,即所谓的“完形趋向率”。在师徒传承理论中,学生主动接受外界的信息和感应形成知觉,同时也在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觉。
虽然三种理论观点不同,但在师徒教育理论中,知觉作为一种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过程得到证实。老师向学生传递自己的知觉信息,而学生在被动接受的同时,也在与自己的经验主动结合,因此,师徒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觉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