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体验是一种特别的方式。通过融入特定的环境与情景,感受其中的气氛,产生思想上的感悟与情绪,这就是体验。在一般的理论认知中,人们通过学习、交流、模仿等实现信息传递,但在美术教育中,体验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美术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是在其自身的体验中进行的,它能形成深刻的、独特的、情绪性的认知,把握住美术作品中的真实情感。
体验一般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形式。直接体验是人直接融入当时的情景,感受其真实的气氛、情绪,并达到某种感情和认知。全方位的感知是直接体验的最大特点,所有的感官同时发挥作用,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种体验大多来自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德国著名美学家伽达默尔通过“阅历艺术”描述了体验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他认为在阅历中人的经历活动就是生命,从阅历中产生的艺术,就是阅历的表现。中国传统美术讲究“人品如画品”,很多画家经历一生的体验、感悟,最终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
直接体验有着无可否认的作用,我们主张从事美术创作的人要尽可能地经历直接体验。但是,直接体验会受到物理方面的限制。受时间、空间、人的身体状况等限制,我们不可能对一切事物和环境都进行直接体验,这时间接体验就是一种弥补。在师徒传承中,师傅将自己的体验间接的告诉徒弟,徒弟因此获得师傅的感受、经验。由于量的补充,学生在自己的直接体验的同时再辅以大量的间接体验,使体验更加丰富,创作更趋于完整。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经历足够的直接体验,然后辅之以间接体验,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创作的风格。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中,“读万卷书”指的是间接体验,而“行万里路”指的是直接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画家心里修养的基础条件,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最本质的概括。创作主体的阅历、经验、知识作为作者的全面修养是非常重要的。(www.xing528.com)
获取直接体验,并将其记忆到作者的内心存储宝库中,通过游历扩展认知、丰富阅历,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者的共同创作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不但可以积淀审美创作心理,还能通过社会阅历积累人生经验。通过读书获得的间接体验,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读书为中心的积学,同样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储备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生、社会深层的实践能力。
尽管体验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但从体验的内容又可以分为物理体验和心理体验。物理体验是指在体验过程中对物体的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颜色、声音等)产生的感知和认识。物理体验在美术创作中决定我们所描绘的事物的外观。同时,在物理体验的基础上还有心理体验。在经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产生变化,如高兴、悲伤、深沉、崇敬等,这些体验刺激着我们的心灵,和物理体验一同成为我们创作的基础。体验的丰富性、深刻性与独特性往往决定了美术创作的质量。在师徒交流中,学生不仅仅对老师讲授的理法产生物理体验,还在领悟着其内在的心理体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在艺术创作中把握住“象”,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总而言之,师徒传承美术教育中,学生会在持续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阅历和心里修养,这是师徒传承教育模式经久不衰的前提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