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模仿的天性与创造的循环

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模仿的天性与创造的循环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自然”观点中,人具有模仿的天性,通过模仿自然的行为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中国古代美术的“临摹”教学方法也是将模仿作为人的天性来表达思想感情。而临摹在中国是师承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临摹不断学习、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预成图式。模仿、创造、新的模仿、新的创造,这是一个循环过程,中国传统美术也是通过这样一个循环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创造。

文化情境下美术教育:模仿的天性与创造的循环

模仿是人的本能。模仿说在西方经历了几个时期。从古希腊克赛诺芬尼的模仿观到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自然”,再到德谟克利特将“社会人”加入“自然”的模仿论,最后苏格拉底从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丰富了模仿说。之后,经过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不断完善,模仿说在古希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之后的长期历史中,模仿说内部有两大对立的观点:肯定性模仿说和否定性模仿说。肯定性模仿说占据了西方思想的主导地位,一直到20世纪,文学现代主义逐渐显现,模仿说受到严峻的挑战,最后衍生出了“镜子说”。

在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自然”观点中,人具有模仿的天性,通过模仿自然的行为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中国古代美术的“临摹”教学方法也是将模仿作为人的天性来表达思想感情。贡布里希曾提出“预成图式”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成见,即对外界事物的感官、认知,对不同事物和现象的理解。这些成见是我们将接收到的外界信息通过模仿创造艺术的途径。没有美术方面的预成图式,就无法创造出美术方面的艺术。而临摹在中国是师承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临摹不断学习、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预成图式。

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经历这么长的历史发展,其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临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无数的名家画师都是通过“临摹”训练自己的感官和认知能力,形成自己的“预成图式”,以中国画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另外,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比,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即中国绘画的程序性强。中国绘画融入中国特有的书法,并且以水墨、纸绢为主要媒介,注重神、韵、意,源于自然而又脱离自然,具有独立的欣赏性,无数的中国画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表达自然的中国画程序。西方绘画虽然也具有其传承性,但其主要方法是摹仿现实,追求写实、肖似,运用透视、比例、光色与解析进行素描和色彩写生。而中国传统绘画是综合了观察、速写、默记三种主要方法,重要的是在纸绢上笔画、着墨、施色的方法,同时获得一定的造型能力。因此,临摹作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www.xing528.com)

临摹需要能表现出真实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这就要求要用内心观照自然,以自然为师。通过观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自然形态,并将观察到的景象表现出来,这就叫记忆作画。记忆作画是记录生活场景和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是追求自然的源泉,而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但是首次的模仿要尽量完全类似它原来的样子,直到手、心更加娴熟,能够进行创新。

模仿、创造、新的模仿、新的创造,这是一个循环过程,中国传统美术也是通过这样一个循环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创造。从传统绘画中吸取营养,融入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这其中延伸着传统,也创造着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