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根据美术的发展规律,人们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审美,有了审美能力,并且在长期的工匠创作过程中产生了艺术工艺品,这些都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早期的美术教育活动,也体现了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特征。
我国古代的美术教育从秦汉时期开始,当时的美术教育已经有了礼教的社会功能。最早的美术教育功能是为了保持政治和经济特权,一般作为统治者的特权而使用,为其自身利益服务。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美术作品的制作方面的技艺,但是在当时美术作品的制作都是下等人的工作,美术作品创作是一种低贱的社会劳动。虽然制作好的艺术产品可以供当时的统治者欣赏,逐渐形成了艺术品的制作技艺的传承,但因为社会地位的低下,在当时很难形成系统的教育,一般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美术教育。而为统治者服务的美术教育,主要包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礼教政策等,这方面的美术教育主要特征在于艺术审美和艺术趣味,并且从中培养较为风雅、高贵的品格,这些是古代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从最开始的为上层阶级的人服务,到培养人的高尚、淡雅的品格,不同的朝代又有了不同的美术教育宗旨,绘画也成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演变成了一种陶冶情操的艺术活动,而不再是先前单一的礼教活动。通过美术教育教化人向往自然生活,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并且通过鉴赏图画来与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成长背景相联系。我国古代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提高个人素养,这些特征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现在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二)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其一,传递美术文化。新课改提出以后,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科学价值。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传授者要将知识文化信息、认知策略、情感态度等目标充分融入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美术文化的传递者。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将美术文化传递给学生,除了基础的美术技能,还包括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种文化精神文明的继承,传授者向被教育者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学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展现创作者的自主自强的精神,培养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激起学生的创作想象力。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将美术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一项便是传统文化。最早的民间手工艺术品的制作,种类较多,学生对民间工艺品的价值认知较少,鉴赏能力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提高。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学会鉴赏民间工艺品,了解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发展历史,对民间美术文化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加以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我国的建筑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古至今的建筑艺术是我国美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课堂,将我国建筑文化融入课堂之内,让学生对建筑艺术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另外,我国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时代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艺术作品多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美术文化的精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和赏析,让学生对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对美术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传承。
将我国传统的美术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审美情趣,都通过美术课堂展现出来,让学生学习专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淡雅的品格,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之中,根据学生特点及教材研究出不同的课堂教学,选择不同的教材切入点将传统文化带入课堂教学中,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给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剪纸的意蕴》这一课,就是融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剪纸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最早在商周时候出现,它是以纸为材料,经过剪、刻等方法,从而塑造出来各样的艺术形象,用于生活环境的装饰和喜庆活动的点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剪纸如今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让学生通过课堂了解我国传统的艺术工艺,让学生多观察和查询资料,同时可以结合图片、模型、视频等,了解剪纸的表现形式、制作手艺,并尝试做简单的手工剪纸,在对传统的剪纸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设计和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其二,视觉性特征。美术教育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美术是以视觉性为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精神,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美术教育主要以视觉性特征为感知,以创造性为特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是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在美术教学课程安排中,要明确视觉性特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积累视觉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审美情趣。
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面向所有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潜能和艺术学习的能力,因材施教,让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课程基本内容,培养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技能,为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基础。现在的美术课程开展,多以“兴趣班”“艺术班”的形式为主,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和源泉之一。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的魅力,将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现代化相结合,比如将传统文化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表现,并且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认知来确定课程内容和方式,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背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美育培养感悟美术的价值,更加热爱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的方法,集合自身实践,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根据新课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来设定美术课程,上课时以小组分组、集体合作等不同的方式组织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意。
重视审美教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图像的视觉性特征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影视作品、图像等也在人们的生活和交流中日益重要,美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由于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所以提升国民的审美能力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美术教学中,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美的鉴赏能力。由于美的形象、色彩对学生的精神培养都具有影响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升交流和表达能力,学会正确运用美术知识,并结合新媒体进行创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www.xing528.com)
除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创新力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根据新的社会需求和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美术技能和知识,而美术创作应让学生结合自身背景大胆地创作,并帮助学生了解到自身艺术作品的价值和个性化发展,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给教师更广阔的教学发挥空间,让全体学生都充分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制订具体的学习活动,保证教师有灵活的教学活动空间,从而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来将自己的创意转变为艺术作品,能够利用美术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解决创作中的问题,并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多用创造性的思维,这些都是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重点。
其三,人文性特征。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美术创作,并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探索打造不同特色的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模式。
人文性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特征,它不是指单一的美术技巧和知识传授,每件艺术作品都具有人文内涵。人文性特征是在培养学生基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之外,更加注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爱护和尊重,并且以人为本。人文教育又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人文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出来。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要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每节课的教学中,选出较为典型的艺术作品,讲解艺术作品的背景文化,感受创作者的思想,挖掘每个创作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提升了自身的素质。例如,在景观设计鉴赏课中,可以由情景故事进行新课导入,由有名气的景观的创作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对景观艺术作品的突出特点进行把握,了解艺术的真实性,设计环环相扣的情景故事,引入景观设计者,表现创作者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对景观进行交流,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完成对景观艺术的想象和构思。最后激发学生的情感,联系现在的生活实际,体会艺术的价值和教育功能,通过课程让学生学会思考,欣赏景观设计的价值,提升学生对艺术景观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不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是人类审美的体现,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单一的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需要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学校的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新媒体下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陶冶学生的情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滋养学生心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和熏陶,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感化。
美术教育教学具有特殊性,不仅要传授美术理论和知识,美术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密不可分,而且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作品,通过美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寄托,引导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和创意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平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教学资源并将其引入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通过美术创作带来愉悦和幸福感,提升美术创作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媒体与教材相结合,搜集课堂资料,将美术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讲课要生动形象,增强感情熏染,引发学生共鸣,对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内涵意义引人入胜地进行分析和鉴赏,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创作,并塑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关爱学生,运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来关注学生的学习,不去破坏学生的想象力,多使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创作的自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水平分布不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地区差异,结合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人文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不同的教育资源都能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感受、体验,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去进行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四,实践性特征。新课改的提出,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也是一个重大改变,更加注重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能力,这些都要求美术教学把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新媒体相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具备爱岗敬业、学习创新、热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树立学习意识,接受新的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与学融合在一起;并且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思想动态,注意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思想品德、艺术创作、思想内涵等方面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美术课程需要实践,社会需要有创新性的人才,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强调美术的实践性、社会服务性等,将美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将实践与课堂相结合,用实际案例、生活实际项目,把教学内容所讲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向学生提出要求,然后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展开想象力,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加以总结归纳。在每节课中引入具有实践性的内容,比如可以举例成功案例、失败案例的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学生从成功的实践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将生活中的美术实践案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积累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美术的实践性特征,将美术的实用性带入到课堂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美术的实用性,比如在美术专业知识的训练中,要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和要求学生多用感知能力来学习美术,能够灵活多样进行艺术创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地教学,使用多手段、鲜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需求,设计具有实用性的多种多样的训练活动。在课程设计时将学生的心理活动、想象创作融入课程之中,有序地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培养,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要转变原有的观念,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自强的创新意识和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