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充华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成为北魏王朝确立“子贵母死”制度后,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儿子登上帝位的女子。
她能走到今天真心不容易!
胡氏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生在荒凉的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能被选入宫中完全是机缘巧合。这是因为她的姑姑非常擅长讲佛经,而宣武帝元恪又是一个佛教徒,她经常给元恪讲解佛礼。在讲经之余,这位姑姑有意无意透露自己的侄女姿色品行俱佳,元恪听了不由心动,便将胡氏召入宫中,一看果然不虚,便封她为承华世妇。
胡太后接着用性命做了一把“惊天大赌”,在其他后妃谈子色变时,她却执意要为皇帝生个太子,“以命相搏”的结果是她不仅毫发未损,反而笑到了最后。
不过喜悦只是暂时的,孝明帝元诩登基后,胡氏并没有立即被尊奉为太后,这是因为朝中大权落到了于忠手中。
史书称,作为铲除高肇的大功臣,此时的于忠“既居门下,又总宿卫,遂专朝政,权倾一时”,他既通过门下省操纵诏书的下达,同时又掌握着禁卫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这不可避免地与宗室诸王发生冲突。这些王爷好不容易熬过了高肇专权,本来以为权力将重新回到他们手中,没有想到高肇之后,又出来一个于忠。
如同于皇后和高皇后争斗一样,在一旁看热闹的胡氏,又一次成为于忠和宗室诸王争斗的受益者,作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人选,她被隆重推出。
作为于忠一派,将宗室诸王打压下去的同时,必须要选出一个能代表皇权的人物,而且还要好控制,胡氏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而宗室诸王,也希望皇室中能有一个人站出来限制于忠的权力。
胡太后被推到前台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平衡各方势力。她任用清河王元怿为太傅,领太保,让他成为名义上的头号朝臣。又任命任城王元澄为司空,加侍中,以此安抚宗室诸王。同时任命于忠为尚书令,崔光为车骑大将军,尽量满足于忠的私欲。在缓解双方矛盾的同时,她不动声色地在门下省安插自己的人,又让宦官刘腾逐渐控制禁卫军。
从这一番操作看,这位胡太后确实不一般,她实际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史书上说她“性聪悟,多才艺”,不仅是个文艺女青年,而且骑射出众,有多么厉害呢?“又自射针孔,中之”,就是说能够百步穿杨,一箭射中针孔。
胡太后的做法获得了双方的认可,延昌四年(515年)九月五日,胡太后开始临朝称制,她考虑到根基并不牢固,所以开始表现得颇为低调,百官奏事称她为殿下,她发布的命令称令不称诏,后来她觉得已经能够掌控局面,便变得高调起来,改令为诏,改殿下为陛下,自称改为“朕”,已经和当皇帝没有什么两样。
胡太后觉得时机渐已成熟,便对于忠动手了。她先是解除了于忠的所有职务,只保留了尚书令,接着任命他为冀州刺史,将其赶出了京城。这时候诸位王爷来劲了,他们一直被于忠打压,此时纷纷请求彻底清算于忠和其同党,但被胡太后坚决拒绝。
胡太后自有她的想法。想当初宣武帝元恪驾崩时,如果没有于忠挺身而出,她想必早被高皇后所害,哪里还有今天的风光,对此胡太后很感恩。
但作为政治人物,感情永远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在胡太后看来,打压于忠只是为了缓解宗室诸王的不满,如果除掉于忠,朝中又是宗亲诸王的天下,自己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傀儡,所以必须要留着于忠,以便保留与宗室诸王抗衡的力量。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帝王权术的最大奥秘在于平衡各方、有打有拉、分而治之,没有多少执政经验的胡太后竟然熟稔此道,不得不让人叹服她似乎天生就是吃政治这碗饭的。
就在胡太后忙着稳定国内局势时,南边的梁朝又找上门来。(www.xing528.com)
梁武帝萧衍一直垂涎北魏淮南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几次攻打都被守将李崇化解,无功而返。这时北魏的将领王足投降梁朝,他给萧衍献计说寿阳城高池深,不容易攻破,最好的方法是水攻,具体做法是堵塞淮河,让河水溢出堤岸,从而水灌寿阳。
正苦于无策的梁武帝对王足的建议相当重视,他派两名水利专家去实地勘验,其中一位是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行,理由是淮河河水含沙量太大,河床不稳定,构筑堤坝难以成功。萧衍不信邪,下令征发二十多万人筑坝,经过半年多紧张施工,浮山堰宣告竣工,但是萧衍兴奋劲儿还没过,大坝就溃堤了。
垮坝证明了祖暅等人结论的正确,科学就是科学,容不得半点侥幸,但这瓢凉水并没有浇醒梁武帝萧衍,他对外宣称工程失败是因为河中有蛟龙,而蛟龙畏铁,所以下令大炼钢铁,将大量铁器投入河中,实际是想用铁器堵住决口,但并没有奏效,有人建议用大树制成木笼,里面装满大石头,将木笼沉入水中,再用沙袋将缝隙堵住,这个方法果然有效,但是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沿淮百里再也见不到一棵大树,一块大石头,它们都被投入了水中。
筑坝工程物资消耗巨大,人力更甚,夏天疾病流行,工地上死尸相连,蚊蝇成群。接着又迎来罕见的寒冬,缺衣御寒的民工冻死十之七八。
胡太后听说南梁修建浮山堰,意图水灌寿阳,觉得事态严重,立即派吏部尚书李平作为主帅,去进攻浮山堰,阻止工程完工。无奈梁武帝对这个工程极为重视,派大军拼死防御,再加上关键时刻北魏将帅之间发生内讧,最终无功而返。
世纪工程浮山堰终于竣工了!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堤坝,没有之一,坝长三千七百多米,坝高将近五十米,蓄水量可达一百亿立方米,淹没面积可达数千平方公里。
梁武帝萧衍为了一个寿阳城,居然搞出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世界工程,其背后的执着劲头令人咋舌。
工程的功效很快显现,浮山堰的水位逐渐上升,淮水开始向两岸蔓延,寿阳城被淹,李崇见状让百姓转移到高地上,那时候淮河没有被污染,河水清澈见底,移居高处的百姓,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原来的房屋浸在水里。
不过修筑大坝对南梁也同样存在巨大危险,因为要想成功实现水灌寿阳必须大量蓄水,但水蓄多了,会给大坝带来安全隐患,存在垮坝的可能性。为此,南梁特意开挖了一条泄洪渠来分担大坝的压力,但对滔滔的淮水而言,这实在是杯水车薪。
胡太后听说浮山堰全面竣工,感到非常焦急,任命元澄为大将军,准备让他率领十万大军南下,破坏浮山堰。但李平却认为无需大动干戈,浮山堰将自行溃坝。
李平的预言很快成真,就在浮山堰竣工后不久,淮河水暴涨,这座世界工程突然垮塌。史载“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溃坝的后果相当可怕,一声巨响后,方圆三百里都能听到狂啸而下的水声,下游的村落、军营、城镇的十多万人,被滚滚而来的淮水一直卷到大海。
这项浩大工程修建时死了十几万人,建成后又将十余万人冲到海里,算是名副其实的“人肉工程”,如此多的生命都为梁武帝的异想天开买了单。
不得不说,胡太后的运气着实不错。
浮山堰的溃坝,让南梁元气大伤,双方的边境又安静了下来。胡太后可以把精力放在组建新的领导班子上,经过深思熟虑,她公布了“内阁成员”,主要包括几类人,一是元氏宗亲,包括元雍、元怿、元澄等;二是胡家自己人,有她的父亲胡国珍、妹夫元叉等;三是汉族士大夫,主要是崔光、李崇等;四是宦官,包括刘腾、王温等人。
从人员组成上看,胡太后还是在找平衡,如果说当权初始为了稳定朝局,在各方之间抹稀泥是个不错的方法,但一直抹来抹去,边际效益自然会消失,带来的则是不可预估的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