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禧未遂的谋反事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宣武帝元恪不再信任自家人,他认为宗室诸王对皇权始终是个重大威胁,于是想着用外戚集团来制约宗室力量。
外戚势力的核心人物是高肇,他是元恪母亲高照容的兄长,但元恪在登上帝位前,并没有见过自己的这位娘舅。这是因为元恪的母亲,也就是孝文帝元宏的高贵人死得早,她有次从平城到洛阳的路上突然暴毙,死得颇为离奇,纷纷传说是元宏的皇后冯润下的毒手。
高贵人死时,元恪尚年幼,自此便和高家断了联系,当了皇帝后,他派人找到了母亲的娘家人,终于见到了舅舅高肇、高显等人。
高肇本来以为此生也就这样了,但没有想到,天上掉下了如此大的馅饼,而且不偏不倚正好砸到了自己头上。他迅速走红,咸阳王元禧死后,财物珍宝、奴婢田宅大多归于高氏所有。没过多久,高肇被封为尚书左仆射,兼任吏部、冀州大中正。
高肇的飞黄腾达,完全是宣武帝元恪一手策划的,目的就是利用外戚来制衡诸王。但高肇属于一步登天,在朝中根基很浅,根本无法担当这个重任,于是在元恪的默许下,他开始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
等到羽翼渐丰时,高肇开始了自己的夺权之旅,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元恪身边的红人光禄卿赵脩。
赵脩是个大老粗,大字不识几个,能得宠是因为元恪还是太子时,他便是东宫侍臣,办事比较利落,深得元恪的信任。元恪即位后,他便成了皇帝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元恪下令给他修建府邸,标准和宗室诸王一样。
但是文盲就是文盲,根本不知道进退。在他眼里,除了皇帝外没有其他人,连各位王爷也敢公然欺负。元恪有时会带着王公大臣到他府上欢宴,赵脩自己海量,也希望别人喝高。所以他经常强行劝酒,我干了你也必须干,就连北海王元详、广阳王元嘉这些辅政王爷都不放过,这些王爷看在元恪的面子上,不得不应付一下,但没想到赵脩得寸进尺,非得把他们灌趴下出洋相才肯罢休,这惹得王爷们对他十分忌恨。
高肇对此看在眼里,觉得赵脩如此骄横,迟早会出事,只等待着落井下石的那一天。很快良机便出现了,起因是赵脩的父亲死了,他向元恪请求要将父亲送回老家赵郡(今河北高邑)安葬。
北魏王朝的马屁精真是不少,听闻赵脩父亲病逝,争先恐后前去吊唁,送来的祭奠之物和礼品多到家里放不下,许多都堆积在街上。墓道的碑铭、石兽、石柱都是征发百姓的牛车从洛阳运到赵郡的。而赵脩的移葬队伍也非常庞大,上百辆车子浩浩荡荡,一切费用开销都由朝廷买单。这个粗人一路上毫无悲戚之色,反而和随从嬉戏胡闹,甚至将路上抢掠的妇女剥得精光,行不轨之事。
就在赵脩肆无忌惮瞎胡闹时,高肇动手了,他联系御史中丞甄琛、廷尉卿王显等人,一起向宣武帝元恪告发赵脩骄奢淫逸、图谋不轨。甄琛、王显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先是拼命巴结赵脩,现在看到赵脩将要失势,便反戈一击,将平日里收集的罪状,一股脑儿地告诉了元恪。
元恪并没有马上收拾赵脩,但心里已开始厌恶他,于是逐渐疏远他。但架不住高肇等人不停递送“黑材料”,忍无可忍的元恪最终下决心处罚赵脩,不过看在当年的情分上,并没有处他极刑,而是下诏鞭打一百下,流放到敦煌充军。
赵脩对此毫不知情,还在禁军头领于劲家里赌博,正玩到兴头上时,几个禁军士兵来到眼前,让他跟着走一趟。
要命就要命在这一百鞭上,估计是考虑到一个人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于是由五个力大无穷的壮汉轮流动手,他们显然是得到了授意,说是一百下,结果一连打了三百鞭才收手,亏得赵脩极为健壮,身体底子不错,虽然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但还是没有断气。
不过赵脩注定难逃此劫,现场的监刑官是尚书右丞元绍,他为人正直,平日里非常痛恨赵脩的所为。看到赵脩居然挺过了鞭刑,便下令让他立即出发去敦煌。出城之后,赵脩因身上伤势太重,无法在马上坐稳,差役便用绳子将他捆绑在马鞍上,然后鞭打马背,狂奔了八十里地,深受重伤的赵脩哪里受得了这番折腾,半路上因颠簸而气绝身亡。
高肇初战告捷!
他下一个目标是北海王元详,元禧失势后,元详成为北魏最有权势的大臣。高肇要进一步走到权力的核心位置,就必须扳倒他。
元详和元禧、赵脩等都是一路货色,史书称他“贪冒无厌,多所取纳;公私营贩,侵剥远近;嬖狎群小,所在请托。珍丽充盈,声色侈纵,建饰第宇,开起山池,所费巨万矣。又于东掖门外,大路之南,驱逼细人,规占第宅。”他假公济私、荒淫无耻、巧取豪夺,只要他看上的土地和宅子,就指使爪牙们进行强拆。
不过高肇知道,单拿经济问题说事,很难扳倒元详,皇帝不怕王公们贪污腐化,只担心他们惦记自己屁股下的皇座。
于是,高肇对症下药,他诬告元详和茹皓、刘胄、常季贤、陈扫静密谋造反,把这几个人放到一起举报,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茹皓是元恪身边的宠臣,这个人很会察言观色,因此深得元恪信任,不过他平日里和元详走得很近。常季贤本来主管养马,因为元恪喜欢骑马,因此受宠。陈扫静是因为给元恪梳妆理发而得宠,刘胄则因元详竭力推荐而获得任用。
元恪听闻这个阴谋,惊愕不已,和元详密谋的这四个人都是他身边的侍从,有许多和自己单独接触的机会,如果他们起了歹意,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这里面有和元详交情甚密的,还有元详竭力推荐的。他将御史中尉崔亮召来,让他写奏本弹劾元详,罪名只说经济问题,没有提密谋造反的事情,随即下令将茹皓四人抓捕,第二日便将四人全部处死。
元详开始觉得问题不大,他看了崔亮的弹劾上表,略微松了口气说:“如果只是这些内容,算不上什么事情,只是怕另有大罪横加于我!”元恪下令将元详先软禁起来,然后召几个宗室商议该怎么处理,商议的结果是将元详废为庶人并软禁起来。
宣武帝元恪并没有想杀掉元详,他下令专门修建一处用于软禁他的住所,打算将元详长期关押,但此时元详的几个家奴策划将主人劫出逃亡的事情败露了,元详对此深感绝望,哭了几声后暴毙而亡。
高肇算得上大获全胜,接连扳倒路上的绊脚石,自己终于进入了权力核心圈。他官居尚书令,娶宣武帝的姑母高平公主为妻,侄女高英也进宫做了贵人。
元详一死,元恪的叔叔只剩下高阳王元雍和彭城王元勰,叔叔辈的威胁基本消除。如今让元恪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几个弟弟,特别是三弟京兆王元愉。
元恪共有兄弟七人,即位之初,他和几个弟弟的关系还不错,弟弟们经常出入皇宫,晚了就留宿宫里,相处得像一家人。但是权力的可怕之处很快显现出来,由于他不是嫡长子,一直担心皇位受到威胁,便对弟弟们猜忌起来。他听从高肇的建议,命令禁卫军负责保护诸王的王府,“防卫诸王,贻同囚禁”,说是保护,其实是将这些王爷变相软禁起来。同时,他专门为元愉、元怿、元怀等几个弟弟宣讲《孝经》,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提醒弟弟们要按照儒家经典的教诲,无条件服从自己的领导,不可对皇位有觊觎之心。
元恪和元愉的不和,最初是因为一桩婚姻。元恪将皇后的妹妹于氏嫁给了元愉,元愉对她并不喜欢,因为他早有心上人。元愉在担任徐州刺史时,遇到了一位杨姓歌女,无意间听到她的歌声,很是喜欢,于是将杨氏纳为妾,平日里对她极为宠爱。
后来,元愉回京任职,为了提升杨氏的地位,他拜托右中郎将李恃显将杨氏收为养女,杨氏因此改姓李,元愉将她从李家明媒正娶回来,后来生下了儿子元宝月。
于皇后得知这个消息,不禁大怒,为了给妹妹出气,她将李氏召入宫中,一顿乱打后强令她在宫内削发为尼,将其儿子元宝月送给其他嫔妃抚养。一年后,于皇后的父亲于劲说了好话,于皇后才让李氏回到元愉身边。
元愉喜欢舞文弄墨,时常邀请一些文人聚会,还请来各地的学士,设馆舍礼敬他们,这让元恪很看不惯,他找了个借口,说元愉和弟弟广平王元怀互相夸耀,竞相攀比奢华,贪婪放纵不守法,将元愉召入宫中,杖打五十,然后贬为冀州刺史。
元愉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宣武帝的弟弟中他最年长,但权势地位却不如其他弟弟,他最心爱的李氏屡遭侮辱,高肇又多次陷害他们兄弟,是可忍,孰不可忍。
彻底搂不住火的元愉来到冀州后,杀死了长史羊灵引和司马李遵,假称获得元怿的密报,说高肇要谋害宣武帝元恪。于是,他在信都的南郊筑坛祭天,即皇帝位,发出大赦令,改年号为建平,立李氏为皇后,正式起兵造反。
元恪听说元愉反了,下诏命尚书李平去平叛。元愉起事匆忙,根本不是朝廷正规军的对手,连战连败,最后被擒获。朝中大臣请求诛杀元愉,元恪不愿意担上杀弟的骂名,所以没有同意,而是命令将他送到洛阳,按照家法来处罚。
但没想到,元愉走到野王(今河南沁阳)时却突然暴毙,对此有两种说法,《魏书》里说元愉对人说:“虽然皇上慈爱,不忍杀我,但我又有什么脸面再见皇上!”说完气绝而死。《资治通鉴》则称元愉是高肇派人杀死的。相比较而言,后者的说法更为靠谱。(www.xing528.com)
元愉死时二十一岁,他的心爱之人李氏正值怀孕。元恪本来打算用剖腹酷刑处死她,中书令崔光觉得这样太过残忍,历史上只有夏桀、商纣等暴君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请求等她生下孩子后再行斩首。元恪表示同意,李氏又多活了些时日,直到生下遗腹女儿元明月后才被处死,元愉的子女都被元恪赦免。
二十七年后,元愉的第三子元宝炬称帝,建立西魏王朝,追谥父亲元愉为文景皇帝,母亲李氏为文景皇后,当然,这是后话了。
元愉的反叛,同时导致了另外一个王爷被杀,便是彭城王元勰。作为孝文帝元宏最为信任的人,在元恪继位后,他表现得极为低调,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无奈自带光芒,深为高肇所忌惮,更让高肇怀恨在心的是,元勰强烈反对立高肇的妹妹高氏为皇后。
高肇终于等来了机会,在元愉叛乱中,他敏锐地抓住元勰的一个把柄,那便是长乐太守潘僧固是元勰推荐的人,他是元勰的舅舅,元勰推荐他到冀州所属的长乐郡去当太守,叛乱爆发后,潘僧固无法脱身,被卷了进去。
高肇授意左卫将军元珍前去揭发,说彭城王“北与愉通,南招蛮贼”,不仅北通元愉,还联络南边的少数民族。元恪对此将信将疑,为了让皇帝死心,高肇收买了元勰的部下魏偃、高祖珍,让他们出头做证人,这两人都是势利小人,为了得到提拔,一口咬定元勰和元愉有联系。他们都是元勰的身边之人,容不得元恪不信,于是,元恪决定对元勰痛下杀手。
元恪摆下了“鸿门宴”,下诏请元勰以及高阳王元雍、广阳王元嘉、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赴宴。
恰好元勰的王妃李氏正在待产,他因此推辞进宫,但架不住元恪接二连三地派出使者来催促,元勰由此心生不安,但皇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上路。此时连拉车的牛似乎也有预感,到了宫城的东掖门后,这头牛便死活不再往前走。元恪又派使者来责问为什么如此拖延。元勰没办法,只得让人解下牛来,用人挽车进宫。
这场酒宴一直持续到深夜,几个王爷都喝醉了,宣武帝元恪让他们分别在宫中休息。但不一会儿,左卫将军元珍带了武士,端着毒酒进了元勰的住处。
元勰起初不肯喝,他说:“至尊圣明,不会无故杀我,定是有人诬告。”要求和告发人一辩曲直。元珍答道:“至尊哪能跟你这叛贼相见!”命令武士用刀环猛烈击打他,元勰受不了疼痛和侮辱,大呼:“冤哉皇天!忠而见杀!”然后把毒酒全部喝下。
天明之后,元勰的尸体用被褥裹着载运回家,说他是因酒精中毒而死。李氏是个明白人,她知道自己夫君定是被高肇陷害的,号啕大哭道:“高肇无理杀人,上天有眼,你以后也不会有好死!”
元勰为了不发生这样的悲剧,曾淡泊名利,主动退隐,可是躲过初一却没有躲过十五。他为人正直,而且有大功于北魏,朝臣们听到这样的噩耗很是沮丧和气愤,百姓则暗地骂道:“高肇枉杀贤王。”
骂归骂,最终结果是高肇不择手段,终于扳倒了所有对手,到达了权力的巅峰,官拜大将军、司徒。
高家的得势,还有一个重要的受益人——高肇的侄女高英,她在景明四年(503年)某一天,被送进了皇宫,被宣武帝元恪封为夫人。这是高肇整体计划中重要的一环,为的是让家族永葆富贵。
当时宫中的皇后是于氏,她是于烈的侄女,在清除元禧的行动中,于烈立下了头功,随即他将侄女送入宫中,先被封为贵人,很快便晋升为皇后。
高氏的入宫,使得一场宫斗剧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于皇后和高夫人各有优势,于氏占据着皇后之位,作为后宫之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压制高氏,但她也有明显的劣势,那便是在被册立为皇后不久,于家掌门人于烈暴毙,这对于家来讲是个重大损失。而这却是高氏最大的优势,她的背后是红得发紫的高肇。
史书上说于皇后“静默宽容,性不忌妒”,但从她对元愉爱妾李氏的表现看,显然史书过于粉饰,可以断定,于氏绝对不是一个善种。而对于高氏的品行,史书其本传里两次说到,一次是“妒忌”,另一次是“悍忌”,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两妒相遇难免恶斗,两人之间的胜败不仅关乎自己的命运,也影响着家族的前途。
史书没有记载这场宫斗剧的细节,只知道最后的结果,“生皇子元昌,三岁夭殁。其后暴崩”,就是说于皇后生下皇子元昌后第二年暴毙,又过一年,元昌也夭折了,年仅三岁。“宫禁事秘,莫能知悉,而世议归咎于高夫人。”皇后皇子接连死去,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都把矛头指向了高英。
不怪别人做出这样的猜测,因为于皇后死后,“高夫人”如愿变成了“高皇后”。“悍忌”的她监控着后宫的一切,尽可能地避免其他女人接近自己的老公皇帝,但百密难免一疏,胡氏成了漏网之鱼,而且成功地怀上了龙种。
宣武帝元恪对于唯一的皇子极为重视,为了褒奖胡氏生儿子的功劳,将其由承华世妇晋升为充华。这不由得引起了高皇后的警惕,她的宫斗剧又有了新的对手。
该怎么铲除胡氏呢?高皇后和自己的伯父高肇商议,决定利用“子贵母死”的祖制做文章。高肇上表请元恪早日册立太子,他们的如意算盘是按照旧例,元诩被立为太子之日,便是太子之母胡氏的死期。但出人意料的是,元诩三岁时被立为太子,但宣武帝元恪并没有赐死胡氏,这意味着他废除了开国皇帝拓跋珪亲手创制并顺利实施了一百多年的祖制。
元恪为什么这样做?这并非是对胡氏的怜悯,说到底是政治需要。此时经过不断打压,元恪最担心的宗室诸王势力已大打折扣,他不再需要高肇这样的打手,反而随着高家权势的快速膨胀,又成为新的隐忧。因此他开始逐渐疏远高肇,史载高肇“迁司徒。虽贵登台鼎,犹以去要,怏怏形乎辞色。众咸嗤笑之”。高肇虽然身居高位,但“怏怏形乎辞色”,群臣都能看出来情势的变化,所以“众咸嗤笑之”。元恪认为,留着胡氏在,在后宫就会对高皇后起到制约作用,也能保护太子元诩,因为这个原因,胡充华最终逃过一劫。
很快高家就倒台了,原因很简单,他们的靠山宣武帝元恪死了。
元恪死得很突然,连辅政大臣都没来得及确定。知道宣武帝驾崩的只有禁军将领于忠、侯刚、太子詹事王显、大长秋卿刘腾、中长侍孙伏连等少数几个人。
于忠是于烈的儿子,因为于皇后的事情,和高家有着不同戴天之仇,他觉得这是除去高家的绝好机会,于是他和侯刚找到侍中、太子少傅崔光,三人商议连夜迎立太子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也是北魏王朝的第九位皇帝。
高肇此时在忙什么呢?答案是“带兵出征”,就在三个月前,他被任命为主帅去伐蜀,此时正在去往蜀地的路上。
高皇后得知消息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杀掉元诩的生母胡氏,他找来大太监刘腾商量,但这次算是找错了人,刘腾看到于忠等已经抢得先机,第一时间把高皇后的阴谋告诉了于忠等人。崔光、于忠立即将胡氏安置在一个高皇后找不到的地方,并派重兵护卫。
下一个该收拾高肇了,崔光、于忠清楚高肇统兵在外,不能硬来,他们让小皇帝元诩以自己的名义下诏告诉高肇,宣武帝已经驾崩,让他速回洛阳商议大事。
高肇平日里喜欢玩弄权术,但关键时刻却乱了方寸,听闻靠山倒掉,只知道哭鼻子,心里根本没有任何盘算,乖乖地带兵回到了洛阳。
而他的末日也就此来临,高阳王元雍和于忠早已在舍人省下埋伏了十几个壮汉,等高肇从宫里哭祭出来,这些壮士不由分说,一拥而上,将高肇活活掐死。高皇后随即被废,令其削发为尼,送往瑶光寺出家。
高家专权虽然就此画上句号,但北魏王朝却由盛转衰,在下坡路上快马加鞭,已经无法再回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