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宫廷秘闻:宣武帝求子血腥决断

北朝宫廷秘闻:宣武帝求子血腥决断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氏怀孕后,她在宫中一些要好的姐妹,纷纷劝她去把孩子打掉,因为当时宣武帝还没有子嗣,虽然之前曾有些妃子生下皇子,但都不幸夭折,这里面不排除有些嫔妃为了保命而将自己的亲骨肉弄死了。立志一定要给宣武帝元恪生个大胖小子,就算自己因此被杀,也在所不惜。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元宏最为信任的六弟彭城王元勰并不在名单上。

北朝宫廷秘闻:宣武帝求子血腥决断

永平二年(509年)一个夏夜,洛阳城里北魏皇宫被一片静谧所笼罩,在黑漆漆的夜色中,有个房间却依然亮着烛光,只见一个怀有身孕的女子跪倒在佛像前,低声发誓道:“但愿所生的是一个男孩并能成为太子,即使儿子生下来我被处死,也在所不惜。”

这位发誓的女子是北魏王朝宣武帝元恪的嫔妃胡氏。

按说为皇上生下龙子,应该是天大的喜事,为何胡氏说得如此悲戚呢?这与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密切相关,就是说如果儿子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只有死路一条。这个由开国皇帝拓跋珪创建的制度得到了严格地执行,在此之前,所有太子的母亲悉数被杀或被赐死,无一例外。

生了太子,不仅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反而要送掉性命,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敢生呢?所以北魏后宫的嫔妃心里都想着生个公主,即使生了儿子,也日夜祈祷千万别被册立为太子。

这算是中国古代王朝后宫难得一见的“怪象”。

胡氏怀孕后,她在宫中一些要好的姐妹,纷纷劝她去把孩子打掉,因为当时宣武帝还没有子嗣,虽然之前曾有些妃子生下皇子,但都不幸夭折,这里面不排除有些嫔妃为了保命而将自己的亲骨肉弄死了。

所以,如果胡氏生下的是个儿子,很有可能会被册立为太子,按照老规矩,胡氏也将被处死。

这些姐妹无疑是好心的,毕竟活着才是第一要义,但胡氏却表现得大义凛然,她说:“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就是说,我们怎么能因为怕死而使皇帝无后呢?立志一定要给宣武帝元恪生个大胖小子,就算自己因此被杀,也在所不惜。

胡氏的政治觉悟实在高,为了社稷前途而甘心牺牲自己,颇有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由此看出,这个女人不一般。

永平三年(510年)三月十四日,胡氏得偿所愿,她生下了皇子元诩,早就盼着儿子的宣武帝元恪深怕又出什么意外,赶紧把这个宝贝儿子藏起来,让经验丰富的乳母来抚养,他充分吸取以往血的教训,下令包括胡氏在内的所有后宫嫔妃都不能接触这个婴儿

元恪的这份小心很容易理解,他的年龄越来越大,但皇子却纷纷夭折,照此下去,自己很有可能断子绝孙。如果这样,他觉得真心对不住自己那位雄才大略的父亲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元宏为了让他坐稳皇位,确保北魏社稷传承万代,可谓煞费苦心,先是赐死了冯皇后,然后命六位大臣辅佐朝政,分别是任城王元澄、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广阳王元嘉及王肃、宋弁,元氏宗室占了四席,汉人大臣占了两席。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元宏最为信任的六弟彭城王元勰并不在名单上。

元勰,本来是元宏的第一选择,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元宏在南征途中得了重病,随军出征的元勰暂时代理了统帅,他把元宏照顾得无微不至,昼夜不离左右,亲自侍奉医药,饮食必先尝而后进,蓬首垢面,衣不解带,睡不安席,表现可谓优秀至极。

元宏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觉得这位六弟最值得信赖,便决定将太子元恪托付给元勰。他对元勰说:“嗣子幼弱,社稷所倚,唯在于汝。”

但没想到的是元勰坚辞不受,他流着泪恳求说:“布衣之士,且能为知己者死,何况臣是陛下的同胞手足呢。但是臣作为陛下至亲,长期参预机要,恩宠无比。如今又命臣总管大政,声名震主,必定要获罪。昔日周公那样圣贤,成王极为圣明,还难免产生怀疑,更何况臣呢?陛下虽然是爱护臣,只怕不是让臣善始善终的做法。”

说死说活,他就是不愿意接下这个差事。

“强扭的瓜不甜”,元宏对此也没有办法,同时元勰的形象在他心目中也更为高大,简直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于是,他亲笔写下诏书给太子元恪,说:“你的叔父元勰,志节高尚,清美淡泊,如白云松竹一般。朕百年之后,可以准许其辞去职务,满足他的心愿。切不可重复猜忌姬旦之圣这样的错事,你是我孝顺的儿子,不要违背我的遗诏。”

元宏下了这道诏令后不久便驾崩了,元勰害怕军中有变,选择秘不发丧,到了“安全地带”后,他派人将太子元恪召来,并将孝文帝元宏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众。(www.xing528.com)

元恪随即登上皇位,是为宣武帝,成为北魏王朝的第八位皇帝。

元恪登基时马上要到十八岁了,按说完全可以亲自打理朝政,但实际上权力却被他的叔父咸阳王元禧所掌控。

元禧最大的特点是贪财好色,家里奴婢数以千计,妃妾几十人,但仍不满足,还四处搜寻美女。他贪污受贿,侵占田地和盐铁产业,让自己的故吏和奴仆替他经营。在成功排挤掉元澄成为首席辅政大臣后,他更是找不着北,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有次他派家奴去找羽林军头领于烈,要求挑一些形象气质好的军士做自己的仪仗队,但遭到了于烈的拒绝,搞得这位皇叔很没面子,一怒之下要将于烈下放到基层,让他去当恒州(治所平城,今山西大同)刺史,面对元禧的打击报复,于烈托说有病,闭门不出,拒不接受新的任命。

于烈的儿子于忠恰好是宫中宿卫,经常和宣武帝元恪在一起,他便让自己的儿子向皇帝进言,劝说元恪要当机立断,早日亲政,以防意外。北海王元详一直垂涎首席辅政的位置,也暗中在元恪面前说元禧的坏话。

元恪对自己这个叔叔早感不满,如今时机已成熟,他决定要动手了!

他找来的同盟军是和元禧结下梁子的领军将军于烈,于家是将门之家,于烈的祖父是北魏开国元勋,先帝元宏在世时对于烈非常信任,让他全权负责京城洛阳的防务安全。

元恪在动手前夜召来于忠,对他说:“你父亲忠诚公允,坚贞刚正,是社稷之臣。要他明天早上入宫,我有事情要处置。”第二天清晨,于烈来到宫中,元恪对他下令说:“各位叔父轻侮怠慢,逐渐觉得不可信任,现在想要你用兵召他们前来,你能办到吗?”于烈回答说:“老臣身仕两朝,因为干练勇猛颇得皇帝赏识。今日此事,我当然不敢推辞。”

此时恰好赶上要进行祭祀大典,诸王都集中在皇家宗庙旁边的住所进行斋戒。于烈带着几十个武士来到王爷们的住所,宣布宣武帝元恪的诏书,召彭城王元勰、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三人进宫,并令三位王爷即刻起身,一起坐上牛车去见皇帝,旁边由武士们严密护卫,看上去不像是入宫,而像是入狱。

这次行动非常突然,同时动静很大,搞得朝野一片恐慌。元详的母亲吓得魂不附体,认为元详此次一定是有去无回,她一直哭着跟着牛车,直到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进入皇宫。有些王爷的亲信听说三王被逮捕,惊慌失措,逃离了洛阳。

元恪见到三位王爷后宣布了两件事情,一是从今天起,自己要亲自执掌朝政,二是晋升元禧为太保,元详则被任命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而对元勰则根据他的意愿,同意他辞去一切职务,办理退休手续。

这次人事调整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元详,他成为北魏王朝最有权威的大臣,看来他给元恪递送的“黑材料”发挥了应有作用。而元禧表面上获得提职,但实际上明升暗降,手中的实权全部被夺去。

失势的元禧当然一肚子意见,但他更担心元恪会变本加厉地对付他,恰恰在此时从宫中传来消息说,皇帝的左右都主张杀了他,元禧这下更感恐惧,于是便想起兵谋反,他趁元恪去北邙打猎,让儿子元通等去河内起兵,自己则留在洛阳接应。

事实证明,元禧只会敛财,根本就没有决断力,关键时刻,他又害怕起来,于是找来几个心腹商议,几人意见不一,搞得元禧无所适从,决定暂不起兵。他叮嘱几位心腹这是掉脑袋的事情,万万不可泄密。

但没想到,参与商议的杨集始从元禧府邸出来,扭头便赶往北邙向宣武帝元恪告发,元恪当即下令让于烈带人逮捕元禧。元禧听说事情败露,匆忙出逃,他本来想北渡黄河,但没想到遇到大雨而迷了路,很快便被于烈派出的追兵抓获。

元恪赶回洛阳后亲自审问这位叔父,后令其在家自杀。临死以前,元禧与妹妹们诀别,还念念不忘家中的两个爱妾,几位公主边哭边骂道:“你养如此多的女人干什么,正是为了她们才贪图钱财,畏罪造反,才有今天的下场,现在为何将死了还想着这些人。”元禧听后羞愧难言。

元禧死后,他王府里的宫女作歌以表示哀悼,歌中唱道:“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蹋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渡?”

元禧用自己项上的人头成就了一部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