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历史背后的权力纷争

北朝历史背后的权力纷争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孝文帝拓跋宏是冯太后一手带大的,两人名为祖孙,更像母子,况且冯太后牢牢掌控着朝中大权,拓跋宏只能是言听计从,自己祖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虽然改革诏令皆出于拓跋宏之手,但在背后呼风唤雨的却是冯太后。没想到,许多年后,同样的剧情又一次上演,此时冯太后已经去世多年,拓跋宏在自己的碗里也发现了虫子,他同样没有处罚厨子,只是一笑而过。对于自己祖母的去世,孝文帝拓跋宏丝毫没有获得自由的轻松,而是显得悲痛欲绝。

对于冯太后推行的这些重磅改革举措,身为皇帝的拓跋宏什么态度呢?两个字——支持!

孝文帝拓跋宏是冯太后一手带大的,两人名为祖孙,更像母子,况且冯太后牢牢掌控着朝中大权,拓跋宏只能是言听计从,自己祖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虽然改革诏令皆出于拓跋宏之手,但在背后呼风唤雨的却是冯太后。

但即便是这样,冯太后对拓跋宏还是不满意,这份不满并非拓跋宏不是当皇帝的料,恰恰相反,是因为他过于聪慧。冯太后一直琢磨着怎样废掉拓跋宏,让他的弟弟咸阳王拓跋禧取而代之。

冯太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史书没有太多交代,或许是因为冯太后觉得她的双手沾满拓跋宏爹娘和外祖父一家的鲜血,害怕拓跋宏将来血债血偿,所以对拓跋宏表现得相当不友好。

不友好到什么程度?险些让拓跋宏“挂”了。

史书记载,在拓跋宏少年时代,寒冬腊月里,一个北风呼啸之日,她下令将只穿单衣的拓跋宏关在一间四处漏风的小黑屋,这还不算完,居然三天不给饭吃,搞得拓跋宏头晕目眩,瑟瑟发抖,奄奄一息。

这简直是在虐待少年儿童!

拓跋丕、穆泰等朝中重臣坚决反对废掉拓跋宏,连和冯太后关系最亲密的李冲也不同意这样做,这些人苦口婆心地劝谏冯太后,才使得她收回成命,也使得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拓跋宏死里逃生。

逃过一劫的拓跋宏,依然让冯太后感觉“不顺眼”,有些宦官揣摩上意,故意在冯太后面前搬弄是非,说拓跋宏的坏话,冯太后不由分说,对自己的这个孙子皇帝实施“体罚”,将其杖打数十下。

这个少年天子最初的皇帝生涯实在有些不堪,表现得像个受气包。

面对冯太后的百般虐待和苛责,拓跋宏完全是“逆来顺受”。他实在太聪明了,充分汲取了父亲的教训,不管碰到什么样的遭遇,一直坚决践行八个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拓跋宏的好态度取得了良好成效,冯太后内心对他的成见和担忧逐渐消逝,打消了废掉拓跋宏的想法。继而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把他作为接班人悉心培养。冯太后为此亲自做了《劝诫歌》等权威教材,教导拓跋宏如何修养德操,做个好皇帝。

要论教育,冯太后算是行家里手,她知道“言传身教”比书本更为重要。

有一次,冯太后本来要服用中药,厨子估计头一天没睡好,完全晕了头,居然端上一碗米粥,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粥里面居然有条虫子,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即使被杀头也太正常不过。

但见冯太后不动声色,只是轻轻地挑出了碗里的虫子。在旁边的拓跋宏却搂不住火了,下令将这个糊涂厨师拖出去砍了,冯太后不同意,表示这并非厨师故意,只是一时不小心,没必要小题大做,下次注意就好了。

没想到,许多年后,同样的剧情又一次上演,此时冯太后已经去世多年,拓跋宏在自己的碗里也发现了虫子,他同样没有处罚厨子,只是一笑而过。

一个轻轻的无声的举动有时远胜过喋喋不休的说教。(www.xing528.com)

冯太后眼见拓跋宏一天天长大,自己则一天天老去,便让他全面参与朝廷事务,做好接班准备,拓跋宏此时表现得很有分寸,不缺位但更不越位,对于朝政不过多发表意见,一切大事还是由祖母定夺。

一切都回归了正常,冯太后变成了慈祥的祖母,拓跋宏继续着自己的温良恭孝,这种和谐在一场宴会上达到了高潮。

有一次,冯太后带着孝文帝,在灵泉池大摆宴席,宴请朝臣百官和藩国使臣。宴会的氛围非常好,拓跋宏在酒宴中翩翩起舞,群臣见状也纷纷起身,举杯为冯太后祝寿。冯太后非常高兴,情不自禁随着节拍唱起来,拓跋宏索性放开歌喉唱和,一时间歌舞四起,唱和者达九十余人,这样的氛围,实在祥和得可以。

只是这种美好的情景没有持续多久,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病逝于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她生前要求将自己葬在平城北面的方山,这个做法非常不寻常,因为在此之前,历代北魏君主和皇后都葬在龙兴之地——盛乐。据说冯太后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她有次游览方山,觉得此地风景甚好,她对左右说:“舜葬于苍梧,英、娥二妃都葬于湘水之滨,何必远去附葬先帝的陵寝以为贵重,我百年之后,请将我葬于此地。”不过,这恐怕是冯太后的一个托辞,她之所以不愿意葬到盛乐,恐怕是不想面对被自己毒杀的拓跋弘。

她的遗嘱,要求丧事一切从简,禁止设置各种陪葬器具。这不是冯太后最后的作秀,俭朴是她一生的品格。

冯太后临朝之初,便下令取消了鹰师曹,这是一个北魏特设的官署,主要负责鹰、鹞等用于出猎的羽禽的饲养。她平日穿戴,都是些没有花纹装饰的丝织品,从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至于膳食,冯太后改变了宫廷之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花样繁多的旧制。平日,她在一种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这样的几案摆不了几个菜,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之八九,杜绝了铺张浪费。

对于自己祖母的去世,孝文帝拓跋宏丝毫没有获得自由的轻松,而是显得悲痛欲绝。

据史书记载,拓跋宏五日内滴米未尽,相当于绝食五天,一般人很难做到,对身体的伤害也很大,大臣们苦苦相劝,五天后拓跋宏才勉强喝了点米粥,总算结束了绝食生活,不过他的伤痛并没有停止,坚持要服丧三年,不脱孝服。

服丧三年原本是儒家的孝礼,根本不符合鲜卑的旧俗,况且即使是汉人皇帝也没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不少王公大臣站出来表示皇上无须这样,还是把精力放到朝政上更为重要。拓跋宏对此反驳道:“两汉以来之所以没有严格执行三年服丧的制度,是因旧君死去,新君继位,朝中之事千头万绪,无法实施。而朕在位二十年,如果还照此办理,于心不忍。”大臣还是不甘,屡屡陈请,最后把拓跋宏逼急了,他放出狠话:“如果你们还坚持让我脱去孝服,那么,我就三年内闭口不言,你们任选其一吧。”这一下群臣们只好认怂,总不能让皇帝三年不说话吧。

或许是因为拓跋宏表现得太过高调,导致后世对他的“孝心”有些怀疑。

柏扬先生就此提出疑问,他认为:“冯太后是拓跋宏的嫡祖母,不但毫无血缘关系,更惊人的是,冯太后既杀了拓跋宏的娘,又杀了拓跋宏的爹,更杀了拓跋宏娘亲的一家,拓跋宏对这个血海深仇的老太婆,不但没有复仇之意,反而深为爱戴,守丧守的哭了又哭,骨瘦如柴。”

拓跋宏为何如此表现?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虽然拓跋宏一直生活在冯太后影子中,但在冯太后身上,拓跋宏学到了坚强,学到了隐忍,学到了如何去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拓跋宏这样做算是感恩戴德。不过也有人认为拓跋宏这样做,是因为冯太后的势力根深蒂固,一上台便改旗易帜,恐怕很难控制住朝局。

还有人觉得这样琢磨拓跋宏,是把这个雄才大略的帝王看得有些小了,他注定是要干大事的,冯太后所干的事业,正是他想做的。旗帜就是方向,拓跋宏以如此高调的方式悼念祖母,就是要向世人表示,自己将会一张蓝图绘到底,会继续沿着祖母设定的道路走下去。

无论何种解读更接近于拓跋宏内心的真实想法,总之,一个时代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