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安勒生于1918 年,他在家中排行居中,是唯一的男孩。他的母亲苏珊娜·央是护士,父亲冯夏勒在麻州波士顿卫斯理长大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学业,之后去了华盛顿特区工作。施安勒夏天在卫斯理生活,其他时间在父亲工作的华盛顿特区上学,在此期间参加过童子军,后来还参加了海军童子军。
高中毕业后,由于年岁尚小,施安勒又去当地一家师范院校读了一年,1935 年秋季被录取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系1939 届毕业生。1935 年1 月,施安勒的父亲工作时,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六十四岁。施安勒得到了未婚姑母们的细心照顾。他的一位姑母莉莲·夏勒,是麻省塞勒姆高中罗曼语课程的主任,曾住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1880 年)外交人员斯频尼(Spinney)先生家里。施安勒因姑母的缘故,继承了斯频尼家族一些中国清代的文物,例如家具、陶瓷等。
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Schaller Frederick F.Jr.)
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期间,施安勒隶属于陆军后备军官训练队,学会了开飞机。1942 年,施安勒在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该年2 月,他接到电话通知说,战争还将持续。
施安勒的首次任务是在弗吉尼亚州贝尔沃堡(FortBelvoir)训练新兵,工作了好几个月。接着他就被派到了滑翔机团,待了好几个月,却无所事事,后来转到工程师部门。一天,当施安勒指导建桥训练的时候,他退后让另外两个背木板的人通过,自己却不慎掉下桥梁,摔断了腰,调动的事儿只能推迟。由于石膏太松,他的腰无法痊愈,施安勒被送到了位于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的医院。后来,当一位将军来医院视察时,施安勒表示,对该医院没有任何意见,就是不想住院了,希望快点奔赴战场。不久,他就乘坐部队火车去了弗吉尼亚州诺福克,辗转奥兰,在印度服务一年之后,来到了中国。在印度期间,施安勒获得休军假的机会后,参观了新德里、阿格拉,以及泰姬陵。施安勒记得,通常在起飞离开印度阿拉格的时候,飞机都会在泰姬陵上空盘旋一周,再飞往目的地。
施安勒在印度度过了紧张的一年。美国军队正在印度兰姆伽军事基地训练中国士兵,施安勒在此教他们开卡车,训练他们护送车队。
滇缅公路一通车,他就飞到了昆明。其后半年间,他都在护送昆明和贵阳间的运输车队。在云南昆明的其他许多地方驻扎了很多美国人。今天很多昆明人都记得飞虎队,但施安勒却不是飞虎队成员,而属于步行军。美国军队的主要任务是援助中国抗日,供给物资和武器设备,培训中国士兵和提供空中支援,而在中国地面上美军直接与日本交火比较少。但施安勒记得,美军也驾驶从昆明附近及东边机场出发的B-24S(四个引擎的重型轰炸机)战斗机,袭击海南岛附近的日本船只,从而缓解日军在中国西部造成的军事压力。
后来,施安勒又被委派管理盘县一个有三百辆卡车的卡车站。(www.xing528.com)
美国人往日本扔下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施安勒正在昆明。当时他的第一个想法是,终于要回家了。可是,1945 年11 月底,施安勒又随部队来到了上海。经部队安排,住在位于外滩福州路和涧西中路角落的一栋大楼里,离河边有两个街区的距离。
当地农民对这些美国人非常好奇。有一天,施安勒和一些军官去郊外野餐。刚刚在路边找到合适的地方,就有一大群农民上来围观,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这些美国人和中国观众在他的照片中都留下了影像。施安勒在西部山区和上海看不到海军军官E·B·斯雷奇出差北京时目睹过的贫穷景象,在施安勒看来,中国西部地区风景优美,日军占领区之外的乡间生活宁静祥和。
退伍后,施安勒为新英格兰能源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他买下了镰刀汽车公司,创建了涂料工程公司。再后来,又创办了东海岸塑料公司。施安勒曾在纳提克艾略特教堂、纳提克历史协会、麻省理工学院校友会、培根免费图书馆和格兰伍德墓园做过志愿工作者,在米德塞克斯储蓄银行担任过理事,还是卫斯理市民大会和卫斯理公共事务咨询董事会的成员。2005 年,麻省理工学院校友会授予他“哈罗德·罗博戴尔突出服务奖”。
施安勒曾与太太安妮·诺特·施安勒住在波士顿郊外的卫斯理。他九十一岁时,仍然能够每天开车出门办理日常事务。
施安勒生前钟爱阅读和航海,喜欢与儿孙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也喜欢种水果蔬菜,尤其是西红柿、冬南瓜和蓝莓。
施安勒逝世于2014 年11 月7 日,享年九十六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