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形式,书院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唐宋至明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书院的影响不可估量。
书院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也非一帆风顺,明朝以后,书院不再单纯是聚徒讲授,专门研究学问的场所了,还成了搞政治的战场。
针对这种情况,张居正当权以后,便“毁书院、禁讲学”,本是想要遏制反动思想,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却使得书院遭遇了一场浩劫。
此事的开端乃是常州知府施观民“科敛民财,私创书院”,如果张居正仅仅因为此事而尽毁全国书院,那就太不可理喻了。此事只是一个导火线,张居正毁书院之心已久。
此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蔚然成风,书院讲心学成为一种风尚。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偏于思想的解放,在其影响下,传统的儒家经典伦理受到挑战,开始动摇,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开始四分五裂。
思想如此不受控制,必定难以驾驭,统治根基就不能够稳定,为江山稳固,这种思想必须禁锢,只是心学时下正在流行,人的思想最难以统治,唯有从根部切除这颗毒瘤。
张居正毁书院如此决绝,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那便是,在朝官员受其“蛊惑”,致力于心学研读和传习,而抛弃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有甚者,一些书院,以讲学为名,结党营私,这些都是大明根基稳定的潜在威胁。
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着私人恩怨问题,朝中,张居正一人当权,可谓权倾天下。他的独裁,势必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对他的辱骂,攻击也成为书院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也必须看到,张居正并未毁掉全国所有的书院,这就意味着他并不是反对、禁止所有的讲学,而是有所选择。
何心隐,非常不幸地正撞到了这风口浪尖上,何心隐的大名由此尽人皆知。(www.xing528.com)
何心隐,原名梁汝元,号夫山,江西永丰人,是王阳明心学学派之一——泰州学派的弟子,习心学以后,他便更名为何心隐。此人乃是一奇人,当众人挤破了头往那科举的象牙塔上爬的时候,他却对科举不屑一顾。
何心隐仿照老子的大同思想,在自己的家乡尝试乌托邦式的统治,以己之力建起了“聚合堂”这种公社式团体,提倡“老者相与以安,朋友行与以信,少者相与以怀”。老子的大同思想在此得以实践,何心隐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应将此种统治方式推广至全国各地。
何心隐还有着光辉的历史,他曾经与徐阶结成同盟,弹劾严嵩,后人称他“以计去宰相”,何心隐因此声震一时。
张居正早就听闻过何心隐的大名,他时任国子监司业时,曾在御史耿定向家里与何心隐有过一面之缘,只是那次谈话的结局并不怎么愉快。随着张居正手中权势的增强,何心隐对心学的痴迷程度的加深,两个背道而驰的人,更是渐行渐远。
张居正毁书院,禁讲学以后,何心隐仍不为所动,照例在湖北孝感聚众讲学,不只如此,何心隐还撰写文章《原学原讲》来反驳张居正的所作所为,全然不畏惧张居正的权威,公然与张居正相抗衡。结局可以想象,事态正向着张居正期望的方向发展。
张居正的底线一旦被打破,后果很严重。万历七年(1579),湖北巡抚陈瑞将何心隐逮捕入狱。狱中,何心隐忍受百般凌辱,仍不肯屈服,一心向心学。这年九月,王之垣被调任为湖广巡抚,刚到任的王之垣秉承张居正的旨意,将何心隐活活拷打而死,其死状惨不忍睹。
何心隐死了,名声却更加响亮起来。张居正杀鸡给猴看的把戏取得初步成效,只是野火杀不尽,春风吹又生,反对之声并没有断绝,一得空隙便再次茁壮成长。
张居正以高压政策遏制文化传播,引来“浮言四起”,成为反对他的一个把柄。张居正死后不久,名声尽毁,各地书院纷纷复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