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明洞:王守仁冥神静思,向成功迈进

阳明洞:王守仁冥神静思,向成功迈进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四明山阳明洞中,只见王守仁独自一人席地而坐,眉头紧皱。但是,政治上的柳暗花明却并不能填补王守仁心中的烦躁和不安。他在余姚的四明山之阳,也就是山的南边一个山洞口盖了几间屋宇,整天独自在屋中冥神静思。在阳明洞坐行导引之术的这段日子,可以说王守仁距离成功已经仅仅只有一步之遥了。再一次返回北京,王阳明终日被脑海中碰撞不已的各种思维搅得心神疲惫,头痛欲裂。

阳明洞:王守仁冥神静思,向成功迈进

在四明山阳明洞中,只见王守仁独自一人席地而坐,眉头紧皱。显然,他再一次地陷入了思索的困境。

弘治三年(1490)格竹的失败使王守仁对朱熹的思想第一次产生了怀疑,也对自己究竟能否成为圣贤产生了怀疑。王华看着一蹶不振的儿子,难免怨气满腹。他命令王守仁,马上将心收回来,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王守仁见成为圣贤的理想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实现的,无奈之下只得找出落满灰尘的书本,埋首苦读。

这年秋天,果然不出人所料,王守仁轻而易举地在乡试中得中举人。然而,背负着全家人殷切希望的他,却在弘治六年(1493)的会试中落榜了。虽然落榜了,但当时的宰相李西涯和李东阳看到王守仁的试卷后,叹服王守仁的才华,并一致认定来年的状元一定非王守仁莫属。

这份预言并没有得以兑现。在弘治九年(1496)的会试中,王守仁再次落榜了。王守仁对此却并不在意,他对身边的人们说道:“世情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守仁经过两次科考,渐渐认定科举取士这条路,实在是不适合自己。而就在这一年,明朝的边关告急。举朝上下仓皇失措,到处寻找人才却一无所获。王守仁听到这一消息,深深地感受到,朝廷设置了武举一科,这些人虽然懂得骑射和杀敌,但不读兵书,不懂谋略,丝毫没有统驭全局的能力。这样的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呢?于是,王守仁下定决心,彻底放弃考取功名,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习兵法之上,这样才能上阵杀敌,报效国家。

这个决定遭到了状元王华以及全家上下的坚决反对。在他们的苦心劝诱下,王守仁才终于妥协,答应在学习战略兵法,习武练剑的同时绝不放弃科举考试。就这样,从26岁开始,王守仁一边学文,一边习武。

就这样一晃又过了两年。到了弘治十二年(1499),王守仁已经28岁了。他再一次收拾行装,踏上科举考试之路。这一次,王守仁终于如愿以偿,中了会试的第二名,又在殿试中取得二甲的成绩。(www.xing528.com)

王守仁向朝廷献上了《边务八策》,得到赏识,被派往江北处决案件。在那里,王守仁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是,政治上的柳暗花明却并不能填补王守仁心中的烦躁和不安。这么多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建立一个全新思想体系的理想。

弘治十三年(1500),王守仁来到了九华山

在路上,王守仁不断遇到神奇异人,不断积累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他就这样一路走回了老家余姚。他在余姚的四明山之阳,也就是山的南边一个山洞口盖了几间屋宇,整天独自在屋中冥神静思。

在阳明洞坐行导引之术的这段日子,可以说王守仁距离成功已经仅仅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这一步他最终仍然没能跨过,而是在终日的冥神苦思中搞得身心俱疲,最后不得不再一次宣告放弃,重回官场。

弘治十七年(1504),山东巡按御史听闻了王守仁的大名,派人将他聘到山东主持当地乡试。王守仁没有推辞,欣然就任。这年九月他又回到京城,担任兵部武选司主事。他对当时的学生们只知死记硬背,“不知身心之学为何等”的情况忧虑在心,于是自己开班讲学,教授学徒,以师道自认。对于他的这一举动,同辈中难免有人议论纷纷,只有翰林院学士湛若水深深理解王守仁的愁苦,二人逐渐结为莫逆之交。

再一次返回北京,王阳明终日被脑海中碰撞不已的各种思维搅得心神疲惫,头痛欲裂。但是,还没等到他将这些错综复杂的思路梳理清晰,一场灾难性的考验又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