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元年(1488),吏部衙门外,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正用颤颤巍巍的手在门柱上贴对联,只见对联上写道:“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围观的人议论纷纷,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老头,能整顿好已经腐朽不堪的吏部吗?
这个老头名字叫王恕。
说起王恕,在当时的大明官场上,可是一个名头相当响亮的人物。他是陕西三原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曾经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后来又相继在河南、云南、南京等地做官,名声颇佳。由于他为官清正廉明,在成化和弘治两朝,始终都是朝廷为官员们所树立的学习楷模。
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可见其威信之高。他除了刚直不阿、清正廉洁,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别人不敢管事情,他敢管;别人不敢干的事情,他敢干;别人不敢惹的人,他敢惹。
王恕考取进士的那一年是32岁。由于他的文章见解独到,很受主考官员赏识,于是便被留在京城担任大理寺审案笔录。初生牛犊不怕虎,正直的王恕在大理寺待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大理寺所审案件漏洞百出。于是他向皇帝上奏,揭发大理寺内种种不法之事。这份奏章传到皇帝面前,举朝震动。于是大理寺被改组,吏部尚书被撤换。王恕也因此以敢于直谏而名震朝野。
王恕得到了百姓的普遍爱戴,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朝里朝外的重量级权贵,因此王恕辛辛苦苦工作三十多年,就是回不了中央。直到明孝宗即位,才在弘治元年(1488),将73岁高龄、大名鼎鼎的王恕重新起用,任命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书。
王恕一回到京城,便以古稀之高龄夜以继日、兢兢业业地工作,选拔贤良官员,严惩贪污腐败,还创建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核和选拔系统。在他的努力下,官员们都老老实实干活,政府效率大大提高,一大批人才得到了重用。
明孝宗重用的第二个人是马文升。(www.xing528.com)
明孝宗朱祐樘很清楚马文升的能力和价值,也知道在成化朝二十多年中,马文升为王直背了多少黑锅。他却始终忍辱负重,无怨无悔。朱祐樘一即位,马文升便开始得到重用,出任左都御史。而马文升也毫不含糊,一回来就“上边计十五事”,朱祐樘二话没说,全部照准,又升任他为兵部尚书。新官上任三把火,马文升刚到兵部,便开始了他的军事改革。
经过马文升的整顿,大明朝的御林军团营中的老弱残兵被清退,补充进了青年精壮力量,并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军事训练制度、考核制度及军官选拔制度,大明军队的气象随之焕然一新。
在马文升和王恕的带领下,弘治初期朝廷政治清明,经济恢复。但是,时间一长,明孝宗就有点受不了这个王恕了。
王恕不仅惹贪官、惹污吏、惹太监、惹外戚,而且胆子实在是极大,连皇帝都要时不时地惹一惹。他竟然提议说朱祐樘只有皇后一个老婆,这会影响到皇室子嗣的繁衍,提议皇帝再多娶几个。在工作上,王恕也是一和别人有冲突,就立刻闹罢工要辞职;说话办事从不考虑是不是会得罪人,经常口无遮拦,破口大骂。虽然朱祐樘心里明白,王恕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但无奈朝臣的意见实在太大,朱祐樘只好将王恕打发走了。
王恕就这样离开了官场。告老还乡之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到了治学上,开辟了明代著名的理学流派——三原学派,直到正德三年(1508)以93岁高龄辞世。
弘治十四年(1501),马文升继任吏部尚书。他进一步完善了王恕定下的官吏考核制度,完成了王恕想做却没有做完的事。
弘治初期的大明朝,文有王恕,武有马文升。经过一番彻头彻尾的大整顿,官场吏治清明,军队士气高昂,在黑暗中沉浸多年的明朝,终于又迎来了盛世气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