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史:皇帝亲征与留守朝臣的选择

明朝史:皇帝亲征与留守朝臣的选择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振对英宗说,既然蒙古也先亲自出征,明朝的皇帝也应该亲征。只要英宗皇帝亲征,一定能鼓舞大明士气。尽管反对皇帝亲征的呼声很激烈,朱祁镇仍旧听而不闻,以无比坚定的雄心下令亲征。在皇帝亲征期间,全国政务由他的异母兄弟朱祁钰代理,史称摄政。与追随皇帝亲征的人不同,他们之所以选择留下,目的之一是寻求明主,这类朝臣以名人于谦为代表。

明朝史:皇帝亲征与留守朝臣的选择

在炎热将消的七月,也先部队大举南下。明军毫无防备,也先军如入无人之境,大肆抢夺。也先军有三位主要将领,分别是脱脱不花、知院阿剌和也先。脱脱不花率领兀良哈精锐骑兵,从辽东南下;知院阿剌带领一部分也先骑兵,大举围困宣府。脱脱不花和知院阿剌等人都是为也先打侧击的,也先的真正目的是北京城

其他各路将领死死拖住明军,使得也先能够迅速突破明朝的重重防守,直攻大同。大同守将郭敬是无能之辈,除了甘当王振的走狗、贪赃枉法,一无长处。更为严重的是,明朝边疆将士毫无忧患意识,平日只管享乐,没有操练。因此也先部队势如破竹,一路上凯歌高奏。

边关将领屡战屡败,求救文书如寒冬的雪片纷纷飞到京城。英宗看到求救文书后,召见的第一个共商对策的人不是武将,也不是文官,而是大太监王振。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都是有谋略、有识见的人,英宗却抛弃不用。

王振对英宗说,既然蒙古也先亲自出征,明朝的皇帝也应该亲征。只要英宗皇帝亲征,一定能鼓舞大明士气。如此一来,一个明朝军士能抵挡几个蒙古骑兵,胜利便唾手可得。

实际上,明朝的后继皇帝并没有前几任皇帝,例如洪武皇帝和永乐大帝的文治武功。到英宗时代,地方卫所兵比明初的250万减少了近125万,即边防缺乏125万生力军。明军没有防御的能力,自然也没有迎击也先部落的能力。当时的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也认为蒙古来势凶猛,再加上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最好不要同敌人开展正面战争。可惜,英宗朱祁镇被王振的甜言蜜语欺蒙了,完全生活在梦幻的胜利里。

面对不可违抗的圣旨和皇帝的坚决,吏部尚书王直大胆率领群臣,联名上书,奏请英宗不要贸然亲征。大臣们知道,明朝已经是一个空架子,虚有威名。如果同蒙古军队打硬仗,势必败多胜少。尽管反对皇帝亲征的呼声很激烈,朱祁镇仍旧听而不闻,以无比坚定的雄心下令亲征。(www.xing528.com)

八月份,英宗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了。王振被任命为最高统帅,致使这支军队没有中心凝聚力。更加糟糕的是,这支人数高达20万(另一种说法认为有50万)的军队由于出征前准备不足,行军过程中又缺乏明智的领导,致使供应不足、虐待士兵的情况频发。

除了太监王振,陪同英宗亲征的人员还有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和内阁大学士曹鼐和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

在皇帝亲征期间,全国政务由他的异母兄弟朱祁钰代理,史称摄政。与追随皇帝亲征的人不同,他们之所以选择留下,目的之一是寻求明主,这类朝臣以名人于谦为代表。与英宗相比,朱祁钰更能听进不同的意见,因而深受于谦等人的拥戴。从当时的情况分析,自从英宗听信王振的谗言选择亲征,明朝内部就已经分裂为两派了。

在亲征大军内部,矛盾尤其突出。首先是王振及其党朋和以邝埜为首的朝臣的矛盾,朱祁镇将一切权力交给王振,而王振的无知令有能力、有识见的文臣和武将不能容忍。可是,王振又是一个擅权作威、仗势作福的人,他不但不认错,还以错为对,甚至利用权力公然打压文臣武将。如此一来,王振越嚣张,他与朝臣的矛盾就越深。其次是下层士兵和上层官吏的矛盾,由于大军准备不充分和领导无能等因素,导致军队内部不仅供给不充足,甚至还发生了分配不均的严重现象。

可以说,从组建之初,这支亲征大军就是一支畸形的军队,甚至是一群充满矛盾、彼此敌对的乌合之众,这决定了大军踏上征程的第一步就等于踏上了败亡之路。他们走得越远,越是接近也先部队,就越接近败亡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