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在借鉴前朝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分封他的儿子们为诸王,到全国各地分别镇守疆土,其中镇守甘宁青地区者为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楧。朱楧初封为汉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封肃庄王,最早就职于平凉。后由平羌将军、甘肃镇总兵、陕西行都指挥使宋晟在甘州(今张掖市)主持修建王府,二十八年(1395年),肃庄王正式移驻甘州。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再次移建到兰州,当时留下了830多人继续管理甘州的王府、草湖、田庄、墓地等。因此,在甘肃境内形成两处肃王府,一处在张掖,一处在兰州。
张掖的肃王府位于甘州区青年街141号,原建筑规模宏大,包括今县府南街王府十字以西、青年西街府署十字以北、劳动南街至西街小十字以东、人民西街至大十字以南等大片区域。清代,当地政府将肃王府的一角改为行台。民国期间,又将行台改为张掖中学(今张掖市第一职业中学),现存学校后面的水池为王府园圃遗迹。20世纪50年代,这里仍保留有吊斗旗杆、戟门牌坊、山门等建筑。近年来,王府建筑遭彻底毁坏,原貌无存,仅县府南街幼儿园内留存土木结构过厅两座,每座面阔七间、进深三间,过厅西侧有厦房三间。
兰州肃王府位于城关区中央广场1号(今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据文献载,原来的肃王府规模宏大,坐北向南,围墙高一丈,周长三里,东、西、南三面均有门。正门朝南,第二门为棂星门,后有端礼门,再后有承运殿、存心殿,再后即肃王寝宫,寝宫又分东、西两宫。府署的后三面又有宫苑数座,最后面为拂云阁建筑。清初,改肃王府为巡抚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总督府。后又经甘肃巡抚刘斗、靖逆侯张勇、陕甘总督那彦成等人的不断改建和扩建,成为甘肃总督衙门。宣统《甘肃新通志》记载当时的建筑规模:“总督府方广二里,中为大堂,堂前东西为官厅,为巡捕厅,后为二堂,堂东为大书院,为‘集益轩’,又后三堂,最后为内宅,为花园。大堂为宜门,门外为立中居正坊,坊东为土地祠,西为集房,东为大门,又南辕门,辕门外旗杆各二。署东为箭道(新设督练公所于内),署西为笔帖式二署。”清代还在衙门前添建了三座牌坊:正面为“宪纲文武”坊,东面为“控制三边”坊,西面为“威震西域”坊。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再次扩建和重修王府内的建筑,改凝熙园为节园,在园北建澄清阁,引黄河水入内,还修建了“太华夜月”、“环碧山庄”(忠义祠)、“一去”亭及“饮和池”等小景,还为节园撰写了不少楹联、诗文。辛亥革命后,肃王府变为甘肃督军署。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甘肃省政府,其间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扩建,大部分老建筑被拆除。195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将此地改为省政府办公地,后花园(原中山公园)改为兰州市委、兰州市政府办公地,一切原有建筑均被拆除,旧景荡然无存,今仅存省人民政府的大门一座建筑。
明肃藩王朱楧自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以来,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部攻破兰州后,末代肃王被杀害,历经252年,共历九世。连同追封的靖王真淤、昭王缙炯、安王弼柿三位,共有12位肃王。肃王家族在兰州经营200多年,营建的府邸、宫观建筑很多,有肃王府、淳化王府、金天观、白衣寺、白塔寺、华林寺、普照寺、崇庆寺、萃灵寺、兰州学宫和溥惠渠等。目前保留下来的仅有金天观、白衣寺塔、白塔寺等。
肃庄王朱楧,1419年卒。在位42年。
康王朱瞻焰,庄王庶一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袭封,天顺八年(1464年)卒。在位41年。
简王朱禄埤,康王庶一子。初封洵阳王,成化四年(1468年)袭封,成化十五年(1479年)卒。在位12年。
恭王朱贡,简王庶一子。初封汾州王,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袭封,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在位50年。
靖王朱真淤,恭王嫡一子。成化十年(1474年)封世子,嘉靖五年(1526年)卒。追封为靖王。
定王朱弼桄,靖王嫡二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袭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在位24年。
昭王朱缙炯,定王嫡一子。封为世子,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卒。追封为昭王。
怀王朱绅堵,昭王庶一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袭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卒。在位2年。
安王朱弼柿,靖王庶四子。慧王继位后追封为安王。
慧王朱缙,安王庶一子。隆庆五年(1571年)以辅国将军袭封,万历十六年(1588年)卒。在位18年。
宪王朱绅尧,懿王庶一子。万历十九年(1591年)袭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在位28年。
肃王识鋐,宪王嫡一子。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封为世子,天启元年(1621年)袭封,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兵进兰州,识鋐被处死。无谥号。
历代肃王均埋葬于榆中县来紫堡乡境内的肃王陵墓中,被称为兰州市的“十三陵”,修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止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历时225年,除安王弼柿、宪王绅尧埋葬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圃子湾、周家山外,其余均葬于此。
拉卜楞寺察罕丹津亲王府
拉卜楞寺附近有一座王府,久已匿没无闻,残破不堪。殊不知,这就是曾经出资修建举世闻名的拉卜楞寺的蒙古贵族——青海河南前首旗亲王的王府。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部。其中漠西蒙古在元代称“斡亦刺”,明代称“瓦刺”,清代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等,活动于新疆天山以北、青海柴达木一带。其中的一支和硕特蒙古势力不断壮大,于1637年至1723年间大量进入西藏、青海及河湟地区,其始祖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一世孙固始汗(名图鲁拜琥)征服了青海大部地区,同时把他的十个儿子(包括达延、阿玉什、鄂木齐、达兰泰、伊勒都齐、多尔济、瑚鲁木什、衮布察浑、桑噶尔札和达什巴图尔)分封在青海及河湟地区,形成大大小小的世袭领主,史称青海“八台吉”,其中达什巴图尔为和硕特诸部的首领。固始汗也积极与清政府合作,清政府敕封其子孙分别为亲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爵位。其中第五子伊勒都齐管理前首旗,并获得清政府赐封的郡王名号。伊勒都齐有两个儿子,长子罕都驻守巴尔喀木(康区),次子达尔吉·博硕克图济囊驻牧于青海湖东部地区。达尔吉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率部众南迁,跨过黄河来到河曲之巴水、泽曲河、黄河流域定居,征服了周围的藏族各部,势力扩展到卓尼、夏河、碌曲、玛曲、上下热贡(青海省同仁县)等地,并协助西藏地方政府征战不丹立功,五世达赖喇嘛特封其为“噶尔丹俄尔德尼博硕克图济囊”。达尔吉有四子,长子岱青巴图尔,次子墨尔根诺颜,三子察罕丹津(又名才昂丹增,号岱青和硕齐),幼子根特尔。
图10-1 青海及河湟流域的蒙古二十九旗分布示意图
随着青海蒙古各部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达尔吉统领的前首旗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领地不断遭到罗卜藏丹津等大部落的压迫与侵蚀。清雍正年间,发生了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叛乱平定后,清政府为加强对甘青地区蒙古各部落的统治,采纳了年羹尧所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及《禁约青海十二事》,解除了蒙古各部与和硕特部之间的隶属关系,对和硕特部也进行了肢解,进一步削弱和硕特部的势力,划旗定界,且各旗不得互相统属,不得不设盟。和硕特部下设扎萨克21旗,一直延续了200多年。至1929年青海建省后,境内的蒙古族居住地仍编为5部、29旗,包括左翼盟14旗、右翼盟14旗,另有特别部察罕诺门汗旗(图10-1)。(www.xing528.com)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第三子岱青和硕齐(察罕丹津)继承父业及和硕特亲王爵位,成为黄河南前首旗的首领,他开始积极向清朝地方政府靠拢,积极寻求格鲁派寺庙集团势力的支持,并赴藏觅僧建寺弘法,以赢得宗教上层人士的支持和人们的拥戴。最终,他找到了留学西藏的安多籍高僧嘉木样,恳求其返乡建寺,获得成功。察罕丹津在动荡不定的局势中,以敏捷的头脑和杰出的政治才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河南前首旗走上了复兴的道路。达尔吉博硕克图济囊,俗称济囊王、吉囊王。济囊王是历代和硕特蒙古亲王的通用称号。和硕特蒙古黄河南前首旗亲王从察罕丹津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后最后一代女王扎西才让止,共袭十代。他们与拉卜楞寺有紧密的联系,在拉卜楞寺创立以来的三个多世纪中,历代亲王始终以根本檀越的身份,在安多地区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察罕丹津亲王府最早修建在拉卜楞寺内,已无迹可寻。第三代亲王为了拉卜楞寺佛教事业的发展需要,将王府迁建至寺院西侧的一座小山下,一直延续至今。现存王府建筑为当地藏族传统庄窠院形制,共有三个院落(图10-2)。院落紧密相连,院落四周为高大的夯土版筑围墙(图10-3)。每个院落正面开一正门,无侧门,具有特定的防卫功能。院内三面修建藏式二层平顶楼阁,建筑体量很大,雕饰富丽堂皇。
图10-2 夏河县察罕丹津亲王府全貌
图10-3 夏河县察汗丹津亲王府外墙
由于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王府的三个院落早已破败不堪,部分院落为亲王后裔居住,部分院落曾被分给当地百姓,也由其后裔居住(图10-4、图10-5)。王府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烟云,留给后人的唯有残缺的楼梯、断裂的墙垣、糟朽的梁枋、无尽的沉思……
察罕丹津亲王共传十代。
第一代亲王察罕丹津,帮助一世嘉木样创建了著名的拉卜楞寺。王妃南吉卓玛冲破了重重阻力,将一世嘉木样的转世灵童寻认在青海省同仁县的囊惹,嘉木样转世系统在安多地区正式形成和确立。为纪念亲王夫妇的功德,他们去世后,拉卜楞寺的僧众依照众望,特制灵塔,供奉在寺院内。
第二代亲王旺舒克嗣位期间,将曾协助嘉木样创建拉卜楞寺的赛仓和德哇仓两大弟子的转世灵童迎进了拉寺。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和藏王曾给予很高的赞赏,乾隆皇帝亦给予亲王夫妇高度评价,并册封其幼子多杰帕拉木为亲王。
第三代亲王旺丹多杰帕拉木,是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恩赐的名字。他一生致力于拉卜楞寺宗教事业的发展。原来的亲王府修建在拉卜楞寺内,他积极将王府迁出拉卜楞寺,在拉寺背面的智贡保山脚下新修了王府(光绪九年焚毁,后重建)。与清朝政府保持紧密联系,曾两次赴京入觐。1770年去世。拉寺僧众特制其舍利宝塔,供奉在时轮学院。多杰帕拉木无嗣,后经第二世嘉木样与在京供职的章嘉活佛协商,共同推举俄昂达尔吉(亦名纳罕达尔济)为第四代亲王。俄昂达尔吉是旺舒克从子,1768年承袭扎萨克一等台吉,管理南左翼中旗,对前首旗倍加爱护,因此才被荐举为前首旗的亲王。
第四代亲王纳罕达尔济,终生致力于拉寺的佛业发展,成绩卓著。乾隆、嘉庆皇帝曾先后赐予“图日郡王”“钦满”“奥肖达”等封号。
第五代亲王达什忠鼐。1820年赴京入觐,嘉庆帝封为“亲王”,并赏赐了辔索及黄袍马褂。
图10-4 亲王府第二院内建筑现状
图10-5 亲王府第三院内建筑现状
第六代亲王达锡旺扎勒。1843年入京拜觐,道光帝赐予他可在乾清门行走的恩典和殊荣。
第七代亲王春津。1887年去世,无嗣,以察罕丹津之兄岱青巴图尔的七世孙巴勒珠尔喇布坦承袭。
第八代亲王巴勒珠尔喇布坦嗣位后,兼管南右翼中旗。1898年,清廷赏赐他三眼花翎。1906年入觐,受命在乾清门行走。1913年,袁世凯册封其为“和硕特亲王”。1916年去世,其子嗣位。
第九代亲王滚噶化木却力,1916年在襁褓中承袭和硕亲王爵位,1940年病故。无子,按蒙古族贵族的旧俗,由其弟妹扎西才让承袭爵位。
第十代亲王扎西才让,女,生于1920年,1941年承袭亲王,与五世嘉木样长兄黄正清的长子黄文源结成百年之好。黄文源入赘,代行女王职务。1949年,青海解放,女王率领其部落到夏河县欢迎人民解放军。1954年后,任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区主席、县长等职。1966年病逝,终年4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