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藏式民居:独特建筑布局与文化艺术

藏式民居:独特建筑布局与文化艺术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汉族院落不同的是,藏式民居院落的上、下堂屋前有回廊与厢房连通,若是二层楼结构,则必须有角楼,如卓尼县一带的“扇子”房就是这种布局和结构形式。

藏式民居:独特建筑布局与文化艺术

甘肃藏族地区处于高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相互交融碰撞的地区,属于过渡性文化交叉区域。这一民族文化特征,决定了甘肃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在适应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充分吸收周边民族建筑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多样性,又有别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地区的藏族民居建筑。

(1)藏族村落布局形态

考古资料及史书文献证明,藏族最早“以石为屋”,人们以自然岩穴、山洞为栖身之处,这种现象与汉族传统住宅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一样。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住宅建筑文化,有木构、井干、石墙建筑、擎檐碉房等,对今日藏族建筑艺术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藏族传统住宅建筑艺术发展过程中,传统农牧经济模式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的生产生活方式畜牧业是其生存之本。千百年来,畜牧业为藏族群众提供了低层次、较稳定的生产生活资料,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较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藏族生活区,自然环境比较艰苦,个体难于生存,只有通过小规模的聚居和彼此的相互帮助,才能与严酷的自然条件相抗争。藏族大分散、小聚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藏族传统聚落分布形态的形成,因此出现了适合于农牧结合的住宅建筑形制。所有房屋散布于草山坡地上,建筑的底层全部架空,作为牲畜圈,二层主体建筑退后,形成大面积的晒台,三层的平屋顶面也作为晒台,这是一种特殊的、将生产生活和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形态。

影响藏族聚落选址、建筑布局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佛教“轮回”思想。藏族聚落是藏族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众多要素相互关联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住宅选址首先考虑避风、向阳、邻水等自然条件,以及山形、水质、风向、土壤、林木等各种环境要素,还要有意避开奇峰怪石、悬崖峭壁、不稳定的地层,生活水质好且水量充足,这是理想的、稳定的、安全的人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聚落的山势比较开阔,山形中间高、两侧低,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住宅建筑皆依山就势而建。可以形象地概况为“藏族房屋散一坡,家家户户有院落”。

藏式传统住宅建筑体现了一种神圣的曼陀罗精神世界。由于藏族全民信奉藏传佛教或苯教,这一信仰的根本内容是“神圣中心”和“三界宇宙”观,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建筑宇宙图式——曼陀罗。“曼陀罗”,梵语为“Manda1a”,藏语称“尖郭”,汉语译为“坛城”,意为“轮圆具足”,这是一种源于古印度教的认知和解释宇宙的特殊思想表达图式,后为佛教密宗继承和发展。藏传佛教将生命界称为有情世间,其中心是须弥山,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分布展开。在横向平面上有四大洲及八小洲;纵向世界按等级由低到高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在三界中还存在高低不等的层次,象征着生命和非生命界的多样性。曼陀罗作为一种哲学观、宇宙观人生观,在藏族传统建筑布局、建筑形制的意象创造中最常见,形式繁多。在藏式建筑艺术中,“三界宇宙”观作为人世间最理想化的生存环境的物质表达,用于营造象征“神圣中心”和“天梯”的实体或空间,通过各种意象创造的方式实现居住者与神灵的沟通,取得神灵的保佑(图7-2)。藏族奉佛、法、僧为“三宝”,凡有寺庙的地方必有依附的民居建筑群落。民居多围绕着寺庙形成聚落,寺庙占据最高点,俯视民宅,其中包含神圣中心的含义。或几个村寨共用一处寺庙,每座民宅始终离不开寺庙这一“神圣中心”,这个中心永远是世人与神灵沟通的“天梯”。

礼佛、拜佛、念经是藏族群众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多数藏传佛教寺院依山而建,附近的山峰被当地民众公认为神山,山村、聚落、住宅也就自然而然地散落在神山周围,以期获得神山的庇护。住宅建筑均依坡就势,彼此间不遮挡,站在自家晒台上能直接看到神山。藏族民众认为,住宅若面对神山或院门朝向神山,可以直接得到神山的保佑,如果院落不能直接面对神山,则将院门扭转一定的方向,使其能够直接面对神山。因此,藏族聚落内的住宅建筑朝向基本一致。这种环境选择观成为延续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寄托着藏族人民美好的生存愿望。

图7-2 藏传佛教三界宇宙观的图解

藏式传统住宅建筑有自己的营造体系,以土、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在河谷、平川一带多为土棚子,在山林区域则为塌板房。藏式传统住宅建筑与汉族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院落布局、墙体结构、单体建筑构架、防潮保温技术、装饰工艺等方面。

甘肃藏式传统住宅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住宅都修建高大厚重的院落围墙,坐北向南,平面布局呈合院式,有单院、上下院、高低院等形态(图7-3、图7-4、图7-5、图7-6、图7-7、图7-8)。主要房屋呈“上厅下楼、东楼西厦”式布局,北屋为上房,建于高1米的土筑台上,面阔五间(称为“三明两暗”式),每间宽3米,进深5米,左右为套房,这里是家中老人们的居住地。厢房与上房之间为“五转三”或“七转三”的比例关系,即上房面阔七间或五间时,耳房必须面阔三间(图7-9)。上房的内外装饰非常讲究。厢房稍低,面阔三间或五间。与汉族院落不同的是,藏式民居院落的上、下堂屋前有回廊与厢房连通,若是二层楼结构,则必须有角楼,如卓尼县一带的“扇子”房就是这种布局和结构形式。

图7-3 藏式民居院落形态

图7-4 藏式民居院落形态

图7-5 藏式民居院落围墙

图7-6 藏式民居院落形态

图7-7 合作市境内藏式宅院一层平面

图7-8 卓尼县境内藏式宅院平面布局

图7-9 藏式传统宅院正立面

(2)藏族传统住宅建筑形制

藏式传统住宅建筑先后经历了帐篷—马康—土碉房—院落式等几种发展形态。

毡帐式民居建筑主要流行于纯牧区,这是充分适应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及游牧生活方式的住宅形态。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古代的藏族生活区“气候大寒,不生秔稻,畜多牦牛猪犬羊马,人随畜牧而不常居,贵人处于大毡帐,名为拂庐”。今天的藏族大多保持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建筑出现了很多变化。毡帐,今人通称为“牛毛帐房”,系用牦牛毛编制而成。甘南藏族将毡房称为“哇”(意为毛屋,即“家”之意)。支搭时用两根木椽为柱子,中间搭一梁,架起帐幕,幕外四角用绳子拴拽于打入地下的木橛上(图7-10)。帐房大小为10至20平方米,没有窗子,通体黑色,帐房外缘用各色花布编缀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还有形状很像帐篷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帐篷中间是长方形土灶,左右两侧铺羊皮成为床榻,上席供奉佛像及经书。帐篷多呈四方形,用8根立柱支撑,用10多根牛毛绳的一端与帐篷顶拴结,另一端拴在帐外约1丈远的木桩上。帐篷顶部设有可开启的长方形天窗,用于通风、排烟、散热。还有一种“冬窝子”房屋,藏语称“耿刺儿”,主要流行于玛曲、碌曲县等高寒地带的纯牧区,是冬季放牧时的住所。

图7-10 藏族牧区的毡房

“马康”式住宅是一种半地穴、外形如碉堡的土木结构平顶房屋,依山势修建,与地形地貌合为一体。房屋的后墙系挖掘山坡形成的断崖,前面及左右两侧搭建平屋顶,一般面阔四间,进深两间。室内四壁、天棚、地面皆用木板拼合而成。房屋的左侧是马厩,右侧是主人的居室,居室内有连锅炕、锅灶,正堂内有用木板镶装雕饰的神龛。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甘南境内藏族农业定居生活的发展,“马康”式住宅建筑逐渐演变为二层平顶土碉房,在半农半牧区非常普遍,独门独院。第一层仍沿山崖挖进去,其他三面用土墙围护,形成一小院落,院内布置天井、牲畜圈等。第二层为木构架房屋,有堂屋、厢房、佛堂等屋舍,楼上住人,楼下及前院为牲口圈(图7-11、图7-12)。《旧唐书·吐蕃传》称这种住宅“屋皆平头,高者至数十尺”,是一种延续千年之久的住宅形式。在地势平坦地区,当代藏族传统住宅建筑仍然延续这种建筑格局和形制。(www.xing528.com)

院落式住宅是马康式建筑的高级发展形态,是受汉族四合院住宅文化的影响形成的,多分布于接近汉族的地区。但藏式院落的平面布局很随意,有矩形、一字形、L形、口子形、日子形、凹字形等。为了防寒、保温、获得充足的日照,四周皆构筑厚重的夯土墙或石墙,院内主要通过天井采光,因此,天井成为甘南藏族传统住宅建筑平面布局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有些地区的天井院是一个很小的活动空间,如舟曲县南峪、大川乡等地民居院天井很小,当地称这种布局形式为“牛抵角”。随着现代材料的引入,如今也出现了一些用水泥砌块做墙体构筑材料的情况,但保温隔热性能均不如石墙和土墙。

藏式传统宅院内均在两面或三面盖房,一般为二层结构,一层布置畜圈、储藏室、柴廊、草房和厕所等,二层布置灶房、客房、卧室和佛堂,院内设藏式独木楼梯。有人形象地形容这种藏族住宅建筑的特征是“一楼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住神灵”,是典型的人神共居的宅院。

图7-11 甘南境内的马康(半地穴式)住宅建筑

图7-12 甘南藏族马康式民居院落剖面结构

甘南境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半农半牧区年均降水量达500至600毫米,年均温度2.9℃,蒸发少,湿度大。藏式传统住宅建筑均采用当地建筑材料,使用原生态的土木和石木构筑艺术,有效地解决了保温、防潮、防水问题。房屋多使用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组合结构,使阳光产生过渡,减少阳光伤害。堂屋、经堂等重要房屋均靠北布置,避免阳光直晒,卧室靠南,以充分利用阳光照射来提高房间的温度。建筑外部悬挂黑色窗套,挑出窗檐,科学地调节冬夏季阳光的照射角度,夏日太阳高度角大,窗檐利用向下的坡度,遮蔽高原上强烈的日晒,使其只能达到窗台,窗内空间则处于窗檐的阴影中,室内温度不会因曝晒而急剧升高;冬日太阳高度角较小,阳光能满窗照射进室内,提高室内温度(图7-13)。

图7-13 藏式民居窗子调节太阳照射的原理

藏式传统住宅建筑的梁架组合与汉式建筑完全不同。汉语的“雕梁画栋”指的是建筑室内的木柱和梁枋构件装饰艺术效果,藏语中的“梁栋”指的是一种特定的亲属结构。“栋”指世系,藏族谚语里常用柱子比喻父亲、有德行的佛教门徒,如藏语文献记载“在尊杰的弟子中,著名的有所谓四柱六梁,他们弘传了直到现在还被称为夏鲁教法的佛法”,“素尔穷的弟子有四柱八梁、三十二小柱、两大功臣”等。房间的数量计算也与汉族不同,藏族以柱子的多少来命名建筑物的规模和大小,如“一柱间”“两柱间”等。汉式建筑的大小“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一间”,藏式建筑则将屋顶四壁以内的空间称为“间”,“一柱间”即中央有一根柱子。根据汉族的梁架概念,藏式建筑“一柱间”的开间、进深各为两间;“两柱间”为开间三间、进深两间;“四柱间”的室内有两列柱,每列两根,其开间、进深各为三间;无柱的房间称为“半间”(图7-14)。舟曲县境内的藏族描述某座住宅建筑的规模大小为“三柱落脚”或“五柱落脚”式,即纵向立3根或5根柱子,梁头穿柱头而过,梁与柱子的交接有“印丁法”和“夹多罗法”两种。印丁法将柱头做成方形榫头,梁头做成母卯口,二者套接在一起;夹多罗法是在柱头上开卯口,将梁头置于卯口内。

图7-14 藏式房屋的空间结构

藏式传统民居建筑的柱式由柱础、柱身、柱头大斗及上面的托木、梁枋构件等组成,与寺院建筑相比,其体量、规模要小得多。其中最具民族建筑文化特色的构件是梁柱之间的过渡构件——托木,其形如弓,藏语称“修”,是“弓”的意思。在重要的堂屋建筑中,最突出的装饰和承重构件就是托木。两根梁头在柱头处相交,托木位于柱头之上,承托梁,起着增大承接面、增强承载力的作用,托木也是自古至今藏式传统民居建筑中非常重要的装饰构件。藏式民居建筑常省去栌斗构件,一般都使用两层托木,下层托木的两端做曲面结束,外形如元宝,俗称“元宝木”。上层托木的长度为元宝木的3至4倍,宽度大于柱头和梁枋,两端为曲面形式,相当于汉式建筑的雀替(图7-15)。立柱与立柱间用一种特殊的横向木构件(藏语称为“锨”)相连,梁架组合成的一个整体称为“一锨套”(图7-16)。

藏式传统民居建筑的屋面多为平顶结构,也有一檐水和两檐水的坡顶形式。平顶屋面为三层防水结构,梁上架椽,椽上再密铺不规则的树枝(当地称为“灿子”或“榻子”),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用直径6至8厘米的圆木、半圆木或木板替代树枝,其上再铺石片或碎石,石片上再铺泥层。屋面四周设有低矮的女儿墙。屋面的前部竖立经幡、置煨桑炉。炊烟缭绕,经幡飘动,构成藏式传统宅院一道亮丽的风景。

图7-15 藏式民居建筑柱式结构图

图7-16 藏式房屋梁架结构

(3)藏式传统住宅建筑装饰艺术

住宅建筑的装饰艺术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精确表达。藏式传统住宅建筑的装饰类型很多,反映了藏族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别具特色的生活习俗。装饰物及装饰色彩是远古图腾崇拜文化的遗痕,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给生产生活于其中的藏族人民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创造本民族建筑文化的物质条件,成为其建筑历史文化和艺术产生的基础。藏式建筑装饰艺术表达的都是对神灵的敬仰和崇拜,藏文史书《第吴教法史》记载,藏族原始苯教存在泛神论的信仰体系,天有天神,地下有鲁神,空中有年神,岩石中有赞神,地方有地方神,水有水神,林中有林神,家有家神,城有城神,灶有灶神,门有门神……世界万物中皆有神灵存在。受这一文化的影响,藏族传统住宅建筑常以带角牦牛头骨置于院门或院墙上,面对神山,起着避邪、保佑家族的作用(图7-17);或将牦牛头骨悬挂于客厅中,并配以哈达,作为家中镇宅之物(图7-18)。还在门框上置白石,表示对神山的崇敬,这种习俗是对其先民古羌人白石崇拜的继承和延续。这些都是藏民族对神圣自然敬畏和崇拜的文化现象。

图7-17 藏式宅院大门装饰

图7-18 藏族民居室内牛羊头饰品

图7-19 藏式民居窗子形制

图7-20 藏式民居窗子图案

藏式传统住宅房屋的门、隔墙、地面、天棚皆用木板镶装,花窗通体雕刻,即所谓“外不见木,内不见土”。堂屋的门板、窗框装饰非常华丽,有涂饰(彩绘)和雕饰(木雕)两种。藏族人民终生都把大量财富与精神寄托奉献给了神、佛崇拜活动,居室内的各种装饰图案、题材及艺术均寄托着藏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追求。拿雕饰华丽的窗子来说,这种形式的窗子近似于汉地的四抹隔扇窗,共4扇,每扇分上、中、下三段。上段为窗子,中段较窄,面上或雕或镂空八仙、梅兰竹菊等图案,下段装木板(图7-19、图7-20)。雕饰题材多为牦牛、老虎、鹰、鸟、孔雀、日月图及藏八宝(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金幢、宝瓶、金鱼)等,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痕。

藏式传统住宅建筑的墙体装饰颜色也代表其不同的佛教信仰派别,各种色彩依附在建筑上,形成有规律的搭配,呈现出高原民居建筑特有的风情面貌。甘南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墙体多为土墙或石墙,土墙刷成白色,石墙裸露,房屋檐部多涂饰成黑色或白色,并用各色泥浆或涂料刷饰外墙。根据藏族生活习俗,每年九月上旬,家家户户用红、黑、白色涂料粉刷外墙,用蓝、绿、红、黄等各种颜料涂饰门窗洞口,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宅院建筑装饰艺术和文化风俗,不能随意更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