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宕昌羌族人的板屋住宅
白龙江流域迭部县、舟曲县、宕昌县等地的藏族与其他地区的藏族不一样,有人称之为“宕昌羌”“宕昌藏族”“木家藏族”或“羌藏族”等,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藏族,而是宕昌羌族。宕昌羌族是在融合古代氏、羌、吐谷浑、党项、吐蕃等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这些人被称为藏族,但其服装、语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与其他地区的藏族人完全不同。木家藏族主要分布在大河坝、官鹅、新城子乡一带的藏族村落中,分布区域为“三乡、四沟、三十五村寨”。
宕昌县板屋主要集中分布在官鹅乡、大河坝乡一带,各村各户均有榻板房。其中最著名的古代板屋为大河坝乡沟草地坪的马氏山庄,也称“草坪山庄”,系清末民国初宕昌藏族土司马培德为暂避战祸修建而成。
藏族人称“板屋”为“榻板房”,宕昌县境内的羌藏族称之为“隔高”。建筑一般为两层,一楼为储藏室,二楼住人。外墙体夯土版筑而成。房顶用长约2米、宽0.15米、厚2厘米的木板(也称“榻板”)分阶梯垂直于屋脊铺设,榻板上钉与屋脊平行的厚木条。在屋顶表面压一排排的白色大鹅卵石,以防木板被风吹起,屋脊的正中供白石神。
住宅建筑关乎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安乐,对修建程序的讲究和关注是表达信仰的一种重要方式。羌藏族人在修建房屋前,要举行一系列比较复杂的选择地基仪式。破土动工时须由苯教大师(“薄应”)念经,以祈求土地神和山神的保佑,还要手拿犁铧在选定的房基上象征性地犁出长方形的四条沟线。仪式结束后,开始打地基,然后用泥土、石头及木料筑墙。墙体筑好后,用木头搭建房架、做榻板。制作榻板时,首先将松树锯成长1.4米的小段,然后剖成四瓣,榻板直接铺在屋顶上,并用石头间隔压住榻板。一幢房子至少需要1000个榻板。
主房(堂屋)一般面阔三间,只在明间开门,两侧不开门。明间内正中间墙上安顿家神,左次间为卧室,右次间安置山神。大门的修建非常讲究,需要专门推算破土动工的日期。大门与主房不能正对着,也不能与寺院或庙的大门朝向一致,要避开神地。
陇南、甘南交界处的藏族人也居住板屋,但与甘南传统的藏族板屋有明显的区别。
(2)白马藏族的板屋住宅
白马藏族主要居住在四川平武县、南坪县以及甘肃文县的崇山峻岭之中,也被称为“白马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其语音与羌语、藏语相近,但不相同;他们不信藏传佛教,信奉原始宗教;他们的服饰也与藏族有很大区别,不与外族通婚。1949年以前,白马人被笼统地称为“西番”或“氏羌”。20世纪50年代定其为藏族,延续至今(图6-1)。
图6-1 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男女服饰
图6-2 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的山寨建筑
白马藏族沿袭古老的氏人文化传统,板屋式建筑形制与宕昌羌藏族、甘南藏族的板屋形制完全不同。白马藏族人也以宗族为单位聚寨而居,但山寨中无碉楼设施,村寨建筑没有轴线,没有中心,呈现自由、灵活多变的态势(图6-2),聚落选址方式与汉族、羌族、藏族有明显的区别,他们虽然讲究面向阳山,房屋朝向以大门为准,但聚落内各建筑呈无序状分布,正房几乎一律面向河流的上游,房屋皆依山而建,一寨为一村,这种建筑选址和布局方式主要是防范从下游往上游猛吹的烈风。院落平面多为“]”形,大门开在西边,院落围墙多为夯土版筑形式。
房屋多为三层,第一层主要用于圈养牲畜,第二层主要供人居住。有前出廊和楼梯,其结构功用与羌族建筑大体相同,但在建筑材料、施工程序和建筑工艺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大门内左边是正室,平面呈长方形,一律坐东朝西(背下游,面对河流的上游),相当于汉族院落的厢房位置,靠墙设有独木楼梯。
正房是全家活动的中心,起居、饮食、会客皆在这里进行。室内高2米左右,东墙正中设神龛、木柜,木柜前置一个火塘。白马藏族板屋开间与进深的尺寸颇讲究数字隐含的吉祥意义,如堂屋开间一丈三尺八寸,进深二丈四尺八寸,次间开间一丈二尺八寸等,是受汉族传统文化对数理的崇拜和影响所致。
白马藏族人的房屋只设门,不设窗,底层山墙正中开一门,上层门由木板或木条捆扎而成。墙身为一排排木柱构成,木柱间填充料有三种做法:一是全用草泥;二是全用片石;三是用片石与草泥混合砌筑,墙身上段用木板围合起来,构成穿斗结构。屋顶有铺设木板和盖瓦两种形式,均为人字顶两面坡式。房屋的前廊是白马藏族人最具特色的高空半开敞空间,右边为普通住房和杂物库,左边是堂屋。堂屋的第三层最为考究,一般有3间房子,其中靠北侧的一间是祭祀室,是整个院落最神圣的地方,家庭殷实的人家可将屋檐挑出,外观显得更加气派。
杨店乡传统民居建筑群
图6-3 杨店镇临街商铺
图6-4 杨店乡78号院落纵剖图
位于两当县杨店乡杨店村,现为甘肃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明清时期修建。建筑形制为板屋与汉族合院式住宅结合形式。建筑形态和布局比较统一,多数院落、商号临街修建。受古代商业文化的影响,杨店乡的传统民居院多有临街商铺、商号(图6-3),以一进两院为主,由临街铺面、左右厢房和正房围成天井院。前后院间置中门,后院由厢房、正房及边门组成。有的院落还带跨院,呈三进布局形态。堂屋和铺面均为典型的板屋式建筑(图6-4)。上房(堂屋)均为土木结构二层楼,一层作为铺面或居住使用,二层堆放货物或粮食(图6-5、图6-6、图6-7、图6-8)。有的铺面一层面阔大于二层,但门窗、正面墙体装饰与二层一样(图6-9、图6-10),墙基用卵石或土坯砌筑(图6-11),或夯土墙外包砖,正面墀头用砖包砌或土坯砌筑(图6-12、图6-13),地面铺设木地板;二层明间装有菱形格心走马板,次间装木雕六抹隔扇门。多数院落大门外置雕饰精致的抱鼓石,这在甘肃境内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已经很少见到(图6-14)。砖、木雕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为梅、兰、竹、菊、牡丹、石榴及暗八仙等,体现了多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和装饰艺术形式在同一地区的充分交流与融合。
图6-5 杨店乡板屋式住宅
图6-6 杨店乡78号院临街铺面立面
图6-7 杨店乡92号堂屋立面
图6-8 杨店乡90号堂屋立面
图6-9 杨店乡89号堂屋立面
图6-10 杨店乡78号临街铺面
图6-11 杨店乡门窗典型图案
图6-12 杨店乡民居建筑窗子形式之一
图6-13 杨店乡堂屋正面砖砌墀头墙
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期间进驻杨店乡,曾住宿和使用部分院落和建筑(图6-15)。现存杨店乡政府驻地为一条呈南北走向的街道,有房屋35院,还有老字号商铺“永顺店”“太和堂”“余圣宫”“堆金所”“万全老店”等。
谈家院
位于康县豆坝乡栗子坪村,也是传统板屋建筑与汉族合院式结合布局形态。院落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由正房、厢房和倒座组成(图6-16、图6-17)。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原有上堂屋、东西厢房、倒座、大门、照壁、游廊、花园、池塘、马圈、粮仓和围墙等建筑。正房建于高1.5米的台明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出廊,七檩单檐悬山顶结构(图6-18、图6-19)。山墙为夯土墙,下碱块石砌筑。台明上贴有雕刻内容丰富的高浮雕块石,共两层,上层7块,下层8块,雕饰题材多为“燕子春柳”“凤凰公鹿”“兔子鸽子”“喜鹊梅花”“蝴蝶蝙蝠”“万年长青”等(图6-20、图6-21、图6-22、图6-23、图6-24、图6-25)。
图6-14 杨店乡堂屋正面土坯砌筑墀头
图6-15 杨店乡民居院门外抱鼓石
图6-16 谈家院上堂屋
图6-17 谈家院厢房
图6-18 谈家院上堂屋立面
(www.xing528.com)
图6-19 谈家院上堂屋台基石雕图全貌
图6-20 谈家院上堂屋剖面
图6-21 上堂屋石雕图案
图6-22 上堂屋石雕图案
图6-23 上堂屋石雕图案
图6-24 上堂屋石雕图案
图6-25 上堂屋石雕图案
图6-26 谈家院倒座立面
图6-27 谈家院倒座剖面
图6-28 谈家院东厢房立面
图6-29 上堂屋门窗图案
图6-30 门窗图案之一
图6-31 上堂屋石雕柱础
图6-32 厢房石雕柱础
倒座与堂屋相对,建筑形制、梁架结构完全一致,只是台基比堂屋低,体现了传统建筑礼制的要求(图6-26、图6-27)。东西厢房也是对称布局,大小相同,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七檩两层前出廊结构(图6-28)。
谈家院的建筑结构精巧,遍施砖、木、石雕饰品,门窗、柱础雕饰构图新颖,寓意深刻(图6-29、图6-30、图6-31、图6-32),是陇南地区板屋式住宅建筑的经典之作。
房主谈家政(1782年—1853年),据《谈家政夫妇合葬墓碑》载,嘉庆年间,谈家政从锣潭河(今武都洛塘)搬迁到康县豆坝乡栗子坪,修建了谈家大院,一直由谈家子孙居住。谈家院集传统住宅建筑、民间雕刻文化于一体,正房及倒座的金柱装修雕饰采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倒座隔扇门窗上的木雕极为繁复。台基和柱础石料选材考究,石雕题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情趣。现还保存家谱一套。
哈达铺镇民居建筑群
位于宕昌县哈达铺镇。哈达铺镇在明清时期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传统民居建筑风格鲜明,工艺做法考究,是传统板屋式住宅建筑保存最好的地区。近年,哈达铺镇经过多次街巷整修,传统民居建筑的风采一览无余(图6-33)。
图6-33 哈达铺镇板屋式民居建筑
图6-34 哈达铺镇张家院堂屋
哈达铺镇也是1935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至此时的一处重要修整地。红军到来时,均借住于当地大户人家的宅院和商铺中,后得到妥善保存。现存主要有三座院落,第一座院落原为“义和昌”药店的后院,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军团长征至此时住宿休整,现为红军长征纪念馆。建筑为土木结构平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正面置四屏门,开两窗。第二座院落原为“同善社”大院,院落系长方形四合院,东、西、南面为土木结构平房,均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北面为二层土木结构楼房,面阔三间。第三座原为张家大院(图6-34)。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曾将总指挥部设在这里。这3座院落的建筑形制、门窗装饰风格与陇南境内其他板屋式住宅建筑完全一致,属同一风格体系。
陇南文县的白马藏族村寨
图35铁楼乡入贡山白马村落全貌
图6-36 铁楼乡草河坝白马村寨全貌
图6-37 草河坝民居建筑
图6-38 草河坝村白马传奇所建筑
图6-39 案板地村白马传奇所建筑
图6-40 草河坝村白马“池哥昼”表演
图6-41 草坝村白马人集体舞蹈表演
陇南文县境内的石鸡坝乡哈南村、铁楼乡案板地村、铁楼乡草河坝村、铁楼乡入贡山村是典型的白马藏族村寨,居民以白马藏族为主,村落选址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图6-35、图6-36)。村落内留存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古城墙遗迹、传统民宅大院(图6-37)、碉楼建筑、宗教建筑、砖木牌坊、古桥梁、磨坊油坊、古树名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入贡山、石门沟案板地、草河坝村落内有著名的“池哥昼”(“池哥”白马藏语意为山神,“昼”意为“舞蹈”)祭祀表演及白马传奇所等(图6-38、图6-39、图6-40);哈南村有“夜春观”“担担灯”“琵琶弹唱”等曲艺艺术。此外,这些白马村寨内至今还遗存一种古老的具有原始意韵的群体祭祀舞蹈(图6-41)。各村寨内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二至三层大出檐形制,屋顶平缓,青瓦白墙,屋脊均饰白马藏族的萨嘎帽图形,远观层层叠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工艺特征。2012至2014年,这4座村寨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