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土筑堡子建筑群:地主富商的堡子与甘肃民居建筑文化

甘肃土筑堡子建筑群:地主富商的堡子与甘肃民居建筑文化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址在今甘谷县北30公里处,这是甘肃境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土筑堡子建筑群。与此同时,清军为了打通省城兰州通向天水和中原各地的交通要道,在各战略要地继续修筑或维修堡寨,驻扎军队。二是清末社会动荡期间各地村民为自保而修建。此外,民国时期,甘肃各地战乱频繁,匪盗猖獗,溃军迭起,不断对广大百姓进行劫掠和袭扰,为此,各地民众纷纷修建堡寨以抗击匪患。

甘肃土筑堡子建筑群:地主富商的堡子与甘肃民居建筑文化

堡子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历代封建王朝为展开屯田、构筑军事防卫设施而修建的;二是古代聚落、村落的村民为自身防卫的需要而自发修建或集体修建的;三是封建官僚、富商、地主们为展示其殷实的经济实力而修建的堡寨式庄园。

(1)历代屯田堡和驻军堡

屯田堡最早出现于汉代,集防御、驻军、居住为一体。这类建筑物在甘肃境内特别是河西走廊两汉屯田的地方留存很多遗迹。陇原大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保境安民,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城池、长城(边墙)、关隘、烽火台和驻兵屯田建筑设施。为了适应边疆地区生产生活的需要,大量移民屯田者普遍修筑堡寨,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一地的居住习俗和建筑文化。

西汉武帝开发西域,在河西四郡开展大规模屯田驻守活动。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为保障屯田生产安全,在各地大量修筑各种功能的边城、堡寨,城寨内建有戍卒及家属住宿的房屋,最著名的古城有瓜州锁阳城、高台骆驼城、夏河八角城、景泰龟城等。许多古城内今仍有当地居民居住,住宅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与本地的气候条件、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相适应,成为点缀于陇原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隋唐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民屯迅速发展起来。开皇年间,政府组织百姓立堡、营田积谷。这种堡寨式民居建筑一直沿用下来,《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肃州沿路皆有城堡,其中既有军堡,又有民堡。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秦州知州马仲甫为抵御西夏的进攻,在筚篥城故址扩筑大量堡寨,自鸡川寨北抵甘谷县境内,大堡套小堡,周围蜿蜒达数百里,朝廷还赐名“甘谷堡”。故址在今甘谷县北30公里处,这是甘肃境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土筑堡子建筑群。

明政府花了数百年的时间,有组织地在甘肃各地修筑了御敌和屯田的堡寨防御系统。永乐十二年(1414年),政府规定了屯堡建筑的规模和功能:在五七屯或四五屯内筑一大堡,堡高七八尺或一二丈不等,四面开八门以供人出入,粮草辎重皆集中于堡内,戍卒们“平时守护城池,有警则收敛人畜”,“凡务农已毕,或有警收敛,则皆归墩堡之内”。堡内衙署、仓、祠、堂、庙、阁、铺肆等公共建筑设施比较齐备,住宅建筑连片分布,街衢整齐划分,完全具有小城镇的功能。

清末民国时期,西北边疆地区社会动荡不安,堡寨建筑再次大量出现。因此,凡是中央王朝统治力量强大、边疆稳定、匪患减少、战事平息时,堡寨就自然减少了。

(2)清末以来,堡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同治年间,陕甘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陕甘回族反清大起义,陇右大地成为主战场,受战乱影响,当时甘肃境内出现了三种武装力量,即回族起义军、清政府军和汉族流民队伍,这些武装力量都纷纷选择在险要之地修筑堡寨。

广大汉族民众为了自身利益,纷纷修筑堡寨以自保或藏身。

回族起义军为了抗击清军、补充给养,也修筑了大量军事堡子,如马化龙部曾筑“环金鸡堡堡寨五百有奇,屯聚党众”。同时,清军在镇压回族起义过程中,也在各地修筑或加固旧有的堡寨,作为屯兵、屯粮之处。

与此同时,清军为了打通省城兰州通向天水中原各地的交通要道,在各战略要地继续修筑或维修堡寨,驻扎军队。

由广大汉族流民组成的社会流窜武装力量也据守部分堡寨,这种堡寨或是抢夺而来,或是组织人修建,成为严重的匪患据点,他们以劫掠群众为生。

民国时期,一些军阀部将和在战争中溃散、逃跑的残兵败将也盘踞一方,以堡寨为据点,到处打劫百姓。

(3)民间防卫堡

民间防卫堡子是古代防御堡寨的延续。古代边疆地区战争结束后,军户转为民户,就地定居下来,军屯、民屯和驻军堡寨设施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逐渐演变成以屯堡(堡寨)为中心的民间聚落,许多军屯、民屯防御建筑物逐渐变为村民的住宅建筑。

民间防卫堡起源很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一些聚族而居的官僚、大地主、地方豪绅纷纷营坞以自保,敦煌莫高窟壁画、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都有早期民间防卫堡寨的形象;汉魏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堡寨建筑模型,如张掖市东汉墓出土的陶庄院、陶屋;武威雷台汉墓出土一座完整的碉楼建筑,有高层楼阁、栈道、角楼等。

民间防卫堡主要用于居住或避战乱。这种防卫堡的修筑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倡导、军民共建。早在清嘉庆初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清廷下令推行《令民筑堡御贼之法》,规定各市、镇、乡村广筑土堡,“饬近贼州县于大市镇处所劝民修筑土堡,环以深壕;其余散处村落酌量户口多寡,以一堡集居民三四万为率”,还规定人口管理和组织制度,以十余村联为一堡,或数十村联为一堡,偏远不能合并作堡者,即移入附近堡内,所有粮食牛豕什物一并收入,每堡派文武干员二三人,绅者数人。嘉庆二年(1797年),明亮、德楞泰进呈《筹令民筑堡御贼疏》,详细地提出了实行《令民筑堡御贼》的措施。这种堡子遍及陇原各地,在清末同治年间的战乱中成为百姓的避难所,挽救了不少无辜群众的性命,今多已废弃,成为留存于各地的一幕幕艰辛岁月的记忆。二是清末社会动荡期间各地村民为自保而修建。清同治年间,由于政府腐败无能,导致回、汉间民族矛盾升级,陕西、甘肃境内出现“回汉仇杀”现象,陇原大地,民众死伤无数。左宗棠在其奏疏中写道:“陕回窃据(董志塬)以来,远近城邑堡塞惨遭杀掠,民靡孑遗。”广大汉族为了自身利益,纷纷修筑堡寨以自保,用于抗击侵扰和藏身。对此,史书文献和碑记多有记载,如同治二年(1863年)回民起义军进攻天水镇时,“遂陷牟家堡,堡长牟创业战死。进围刘家堡,堡溃。又围侯家堡,各堡起团赴救”;渭源县“长安堡位于蒲川乡蒲河村。清同治时……当地居民避乱多在此堡”;在榆中县境内,回族起义军所过之处“尽成蔓草荒烟,……十庄九空,百不存一,避藏窑洞总不及堡寨之显明”。此外,民国时期,甘肃各地战乱频繁,匪盗猖獗,溃军迭起,不断对广大百姓进行劫掠和袭扰,为此,各地民众纷纷修建堡寨以抗击匪患。

(4)光宗耀祖,传统文化的彰显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是学而优则仕,这一文化的内核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当某人做官发财后,就会毕生致力于广置田产、彰显门第、传及子孙之事。当他衣锦还乡之后,会在家乡修建高庄大堡、豪宅大院,一方面是因家族防卫、保护财产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彰显其财富、权势和门第。在战乱年代,地主、官绅、商人等大户人家常常成为各种土匪流寇和军阀劫掠的主要对象,富商大户们因此高度重视自家堡寨庄园的修筑与防卫。这类堡寨式住宅也是黄土高原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现存防卫功能最完备、规模最宏大的地主庄园堡寨是民勤县的瑞安堡,有高大的夯土堡墙,坚固的堡门,角楼、望楼、暗道等设施一应俱全。

每当社会趋于安定,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以后,这些土堡子多数被废弃,或被当地群众延续使用和居住,成为一地曾经发生过无数历史事件的记忆场所或纪念标志。

甘肃境内的地主、富商堡子建筑的四面围墙均为黄土夯筑而成,很容易受地震、风雨侵蚀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而坍塌,经过多次地震及“文革”“破四旧”运动之后,许多著名的堡子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幸存下来的都成了宝贝。

瑞安堡与王庆云

瑞安堡位于民勤县三雷乡三陶村,俗称“王团堡子”,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是河西走廊地区典型的地主庄园堡,坐北向南,占地5089平方米,集防卫、居住、游乐于一体。

现存堡墙南北长90米,东西宽57米,夯土版筑。夯层内加红柳,通高10米,基宽6米,墙上有人行道,宽1至2.3米,女儿墙高2米。堡内建筑按传统三进四合院式布局,以三道门楼、中院正堂屋和双喜楼作为中轴线,对称布局,共有房屋140多间(图5-1)。

图5-1 民勤瑞安堡总平面

图5-2 民勤瑞安堡正面

图5-3 瑞安堡南立面

瑞安堡的设计构思、建筑布局颇具匠心。堡门十分坚固,南面正中开门,第一道大铁门上共有2751个铁钉,暗含着该堡于民国二十七年开始修建。门前上方设有上下贯通的漏孔,一旦有人破门,可以用石头进行攻击,也可往下灌水。门外上方正中镶嵌石雕“瑞安堡”匾。堡墙顶部四周分布着7座亭台楼阁,修建在7个砖包墙墩上,分别称为文楼、武楼、门楼、望月亭、逍遥宫、瞭望台和角楼。文楼的外观像文官的帽子,武楼的外观像武官的帽子。北墙上有逍遥宫,西北角有望台。西墙上有望月亭,西南角有武楼。正面墙上有门楼,砖木结构前后出廊硬山顶(图5-2、图5-3)。东南角有角楼。逍遥宫、望月亭和门楼是堡主娱乐和赏月的地方。

堡内房屋按七庭八院布置,分前院、中院、后院三院,另有一座附院,平面呈“月”字形(图5-4、图5-5)。全院建筑布局取意于“一品当朝”和“凤凰单展翅”的艺术意象。

图5-4 瑞安堡院内房屋布局

“一品当朝”4字通过不同建筑的组合寓意而成:

前院横列,呈“一”字形布局。该院建筑少,西侧是雇工房、磨坊和马厩;东侧是车夫、长工的住房和车棚、农具房和草料房。

中院由四个小院共同组成“品”字。从二门进入中院,房屋均为七架梁前出廊结构,由东西两侧厢房和左右侧倒座围成一个回廊四合院,组成“品”字的上半部“口”字,这是管家或客人的居室。由三门进入后院,前面系一天井小院,其中南面倒座为伙房,中间竖列一座中西式客厅,北侧横置双喜楼,正中为佛堂,左右厢房为书房。双喜楼和中西式客厅正好将该院分割为东院和西院,组成“品”字下面的两个“口”字。中西式客厅面阔五间,前后出廊结构,是中西合璧式建筑。中间为过厅,将整座建筑分隔为南、北两段,北段为主人住房,南段为客厅。双喜楼为平面正方形带回廊的三层木楼,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一间,有木梯上下相通。双喜楼的东西两面各有一小院,其中东院为祠堂院(图5-6),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九架梁前出廊硬山顶结构;东西厢房为七架梁前出廊结构,面阔五间,系主人卧室;南侧为倒座,是偏房姨太和子女们的起居场所。西院为佛堂院,建筑布局与东院对称一致,两侧厢房为书房,倒座为伙房。

图5-5 瑞安堡院落形态

(www.xing528.com)

图5-6 瑞安堡内祠堂院

“当”字是按繁体“富”字的意象设计而成。堡子的南墙和东墙组成“冖”字形;门楼、文楼与武楼构成“”字形;前部整个院落组成扁而长的“口”字形;中院和后院的“品”字组合起来构成“田”字形,这样就构成繁体“富”字。

“朝”字的意象比较隐秘。整个后院西侧和中院的两侧建筑物构成一个“月”字形,其间的耳门与中院、后院相通,组成“朝”字的右半边,设有仆人丫鬓住房、储藏室、磨坊、水井、粮仓、厕所等。与“月”字形院子相对的其他地方,通过建筑空间的抽象化,组成“朝”字的左边“”字,表现得不是十分明显,有后人附会之意。

图5-7 瑞安堡内的佛堂院

“凤凰单展翅”的构图意象和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和隐秘。堡子南北面的围墙一高一矮,南门楼凸起,组成凤头;堡内房屋的中轴线是凤凰的“脊梁”;双喜楼和逍遥宫是凤尾;武楼、望月亭、望台和西墙一起构成了凤凰展开的“左翅”(图5-7)。同时,“凤凰单展翅”造型还有展姿而不飞走的寓意,隐含着主人追求功名利禄的苦心。

瑞安堡内的建筑还刻意营造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前院有一穿堂门厅,厅内左右贯通,后面立一屏风墙,墙上置一山水壁画,天窗开在屋顶正中,与天窗对应的下面特意安置一圈水池自然光射入,恰好照在水池中,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图5-8)。

瑞安堡的设计十分完美,各座建筑均经过精心安排和巧妙布局,合理舒适,寓意深远。同时也充分考虑了防卫功能,防水、防火和攻防设施齐全。

首先,在堡墙上设有雨水槽,雨水汇集后沿着堡墙流到外面。

再次,大门是厚达16厘米的铁包木门,门外上方还有千斤闸高悬其上。

最后,设置有非常隐秘的出逃通道。在北墙下有3个出入口,与二道门东侧的小门、双喜楼的二层楼及后院西北角的厕所相通;还设暗室两个,分别位于文楼和望月亭下面,室内开有很多通气孔,有充足的光线和空气从外面进入,其中望月亭下面的暗道还与中院和后院的房顶连通,便于迅速撤退。

图5-8 瑞安堡“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表达形态

第四,攻防设施完备,高大厚重的堡墙上设有暗道、暗室、射击孔等。暗道夹层在堡内纵横交错,宽1.6米、高3米,上可至堡墙,下可至马厩,马厩内又设通道与门楼相连;角楼及女儿墙上布满了射击孔,外面枪弹很难射入。民国十八年(1929年),甘肃军阀马仲英攻入民勤县,实施屠城暴行,王庆云之兄王步云死于这场灾难,瑞安堡为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最大保护。

瑞安堡的设计者为田志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时为清华大学教授。

瑞安堡的主人为王庆云,字瑞庭。1892年生于民勤县三雷乡三陶村一普通农民家中。其兄王步云为清朝生员,后任民勤县教育局长,颇有政声,民国十八年被马仲英杀害。王庆云早年曾是一名教师,后升为教育局长。后去职,到凉州结交了驻防武威的西北军阀马步青,获得师部参谋的头衔后返回民勤,出任军需采购站(也称“兵站”)站长,继任第一区区长。民勤县成立保安团时,自任团长。这期间,借抗战之名修建了这所庄园,还动用了中华民国“保家卫国”童子军参与工程建设。因他本人字瑞庭,瑞安堡就取“瑞庭安宁”之意。据有关文献记载,王庆云任教育局长时,曾贪污学粮计3000多银圆。任兵站站长期间,摊派柴草麸豆杂税,贪污10 000余银圆。任保安团团长时,卖官鬻爵,贪赃受贿。同时,他也做了许多开办学校、修建水渠及改善本地交通条件的好事。

图5-9 近年恢复后的瑞安堡房屋室内装修

1951年,当地政府镇压了王庆云,将堡内的农具、家具、牲畜、粮食等财产悉数没收充公,分给贫下中农,砸毁了王家祠堂,房屋划归集体所有,供群众集会或基层政权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瑞安堡被民勤县种子培育站占用,又砸毁了佛堂建筑和各门上的匾额楹联。

1989年,兰州军区政治部在此拍摄了电视剧《西天流星》。近年来,政府对瑞安堡进行保护维修,恢复了院落原有的布局、室内外部分家具和生产用具陈设(图5-9、5-10)。

临潭县流顺乡红堡子

位于临潭县流顺乡上寨村内,是典型的军堡转化为民堡。原称“刘顺堡”,俗称“红堡子”,修建于明代。元明时期,临潭县地处“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之要冲,军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派大将刘贵来到临潭寺古多地区(今流顺乡)招募军士,屯田戍边,组织修建了这座城堡,刘氏父子长期镇守洮州,其子刘顺曾驻防著名的洮州卫城。红堡子成为刘氏子孙后代招军守御、管理屯军、征收粮草的大本营。堡子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90米×97米。堡墙夯筑,基宽7米,顶宽2.9米,高10米,夯层厚7至10厘米。顶部原有木栅栏女墙,已无存,今存石柱础及其上直径约10厘米的孔洞,每隔3米置一柱础。拱形堡门开向西面,宽3.5米,顶部修建砖木结构门楼,重檐二层歇山顶形制(图5-11、图5-12)。门内两侧有石砌马道,宽4.7米。东墙外侧设有马面。

图5-10 近年恢复后的瑞安堡生产用具碾子

图5-11 临潭县流顺乡红堡子全貌

堡内有刘氏父子修建的宅院一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41平方米,是典型的藏汉结合建筑,堂屋面阔7间(17.9米),进深5.5米,主房高出两厢及南房一层,虎抱头布局形态,当地人称之为“实地虚檐、五破七间”,外不见木,内不见石。明间外有廊。两厢及南房各面阔五间(13.5米),形成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图5-13、图5-14、图5-15)。

图5-12 流顺堡子大门全貌

图5-13 红堡子内刘氏宅院

图5-14 刘氏宅院大门形制

图5-15 刘氏宅院堂屋

图5-16 刘氏后裔保存明洪武十三年圣旨

图5-17 刘氏后裔保存明正统五年圣旨

刘贵、刘顺父子二人祖籍安徽六安县,元末参加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归附朱元璋,随军征战,后随平西将军来到洮州。战争结束后,他们及其部队均就地屯垦、驻扎,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后裔保存有明政府颁发给刘氏父子的两道圣旨,完好无损(图5-16、图5-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