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四合院:贫富对比与传统民居艺术

甘肃四合院:贫富对比与传统民居艺术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住宅形态上看,这一地区的贫富悬殊明显:最贫困者只有一处夯土版筑的四合围墙,院内修建最简单的土木单坡平房,多数人家还使用箍窑,主要分布区为靖远、会宁、安定、通渭、岷县、临夏等地;富足充盈之家仍然是院落重重,雕梁画栋,最典型者为榆中县青城镇、永登县连城镇、景泰县永泰村民居建筑群等,院落布局有一进一院式、三合院式和四合院式。

甘肃四合院:贫富对比与传统民居艺术

陇中地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部分地区(安定、通渭、渭源、临洮陇西等县)以及临夏市北部一带。这里的地理人文环境大体相同,传统民居建筑类型有窑洞、堡寨、砖土木结构合院式建筑等。合院式住宅建筑广泛吸收中原、京畿地区的建筑文化元素,又因靠近河湟少数民族地区,深受河州建筑艺术的影响,不断结合本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加以发展和创造,形成自己的民居建筑特色。这里有三种风格的四合院,一是中原地区流行的传统四合院,一种是流行于兰州境内的环楼式四合院,还有一种是在贫困山区普遍存在的带有土高房子的四合院。

这一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风格、材料和技术工艺属于同一体系,院落围墙多夯土版筑或土坯砌筑,房屋多为单面坡或双面坡顶。从住宅形态上看,这一地区的贫富悬殊明显:最贫困者只有一处夯土版筑的四合围墙,院内修建最简单的土木单坡平房,多数人家还使用箍窑,主要分布区为靖远会宁、安定、通渭、岷县、临夏等地;富足充盈之家仍然是院落重重,雕梁画栋,最典型者为榆中县青城镇、永登县连城镇、景泰县永泰村民居建筑群等,院落布局有一进一院式、三合院式和四合院式。

在兰州及周边地区,受都市商业文化的影响,院内分前后院和左右院。前院多为商业活动区,主要从事商品生产和加工。左右院为生活区,各院落间用屏风门隔断。院内房屋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有上房、厢房、耳房、陪房、过厅、照壁、门楼等。受传统礼制文化的影响,以北房为尊,由长辈居住,与大门相对,均为前出檐廊结构。与上房相对者叫下房(下堂屋或下堂房),规格较上堂屋低;左、右两侧为厢房,兰州地区称之为“厦房”,多为三、五、七间,均为晚辈、客人居住;上、下堂屋与厢房之间附以耳房。大门内山墙上多砌一砖雕照壁和土地神龛。

甘肃中部的定西、白银、平凉和临夏部分贫困地区流行一种由房屋自身的后檐墙围合而成的四合院,类似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颗印”式民居院,但各房屋均不相互连接,房屋都朝向院内,单坡屋面,排水都聚合在院内,院内东南角建有一座土高房子。

(1)兰州地区的环楼式四合院

民国以来,兰州及周边地区的人口剧增,土地紧张,林木锐减。为减少住宅用地,增加房屋使用面积,人们修建了环楼式四合院建筑。木材主要用于外檐装饰,成为当时的一种建筑营造风气和时尚,也成为兰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充分利用房屋自身的后檐墙作为院落围墙,在没有房屋建筑的地方夯筑围墙,将整个院落围合起来。

最讲究的是堂屋,均为土木结构二层单面坡前出廊形制,硬山顶结构。二层前廊柱子间装有雕花木栏杆,各层的明间置四扇隔扇门(兰州地区称为“长平附门”),两稍间设槛窗并置棋盘格大木窗,窗子占一间立面的五分之三,有“窗比门大”之感。因兰州市区经过多年的城市改造和扩建,这种环楼式四合院住宅建筑已经很少见到,但在永登县红城镇内留存有很多(图4-12、图4-13)。厢房多为单层单面坡硬山顶形式。所有的屋面覆盖材料有瓦、砖和土三种。

王氏宅院

图4-12 兰州地区流行的环楼式四合院堂屋(永登县红城镇)

图4-13 环楼式四合院的堂屋和厢房(永登县红城镇)

图4-14 兰州王氏宅院平面

图4-15 兰州王氏宅院全貌

位于城关区酒泉路157号。民国时期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为孝友街32号,系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旧址。最早为民国时期爱国人士水烟商王先生的宅院,坐西向东,楼式四进四合院布局,有正院、偏院、过厅小跨院和作坊院,是典型的兰州商人宅院(图4-14)。前院用于经商,后院用于住人。正门开在作坊院的东北角。进入正门,有一狭长的院落,院北是一座七开间的三层楼房(图4-15),属作坊院。从作坊院经过一个小跨院进入正院,正院的东南方又有一偏院,院内有厨房、水井,东南角设有偏门。现存各类房屋56间。

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兰州筹建“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初期设在南滩街54号(互助巷2号),1938年2月迁至此宅内。1943年办事处撤回延安。

(2)其他传统合院式建筑

明清以来,随着兰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兰州成为甘宁青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大户、官僚地主、军阀政客们纷纷进驻兰州,广置田产、修建豪宅。在兰州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合院式建筑群。这些合院式住宅主要沿袭中原和京畿地区流行的四合院布局形式,且根据本地的风土习俗加以各种变化。如今,兰州市内留存的这种宅院已很少,多为孤零零的一个大杂院,不成规模,而在周边的青城镇、金崖镇、红城镇、河口镇等地保留得很多,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4-16 马麟故居剖面图

马麟故居

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互助巷2号。民国时期修建。原为民国时期甘州镇守使马麟的住宅,现为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旧址。

图4-17 兰州马麟故居全貌

院落为一进两院式布局,南北长41米,东西宽29米(图4-16)。北院为上院,主人居住;南院为下院,属下人或伙计居住区。两院间以木屏风门和砖砌花墙圆光门隔断,各院都设有出入大门,后院还设一偏门。现存上堂屋、下堂屋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梁枋上施彩画,单檐双坡硬山顶,两边带耳房;东、西厢房各面阔七间,均为单坡硬山顶;有精细的砖雕门楼和照壁(图4-17)。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兰州筹建“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期间,由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部借用马麟公馆的前院作为办公地点,初设在南滩街54号(互助巷2号)。1938年2月迁至孝友街,彭加伦以此作为工作联络地点,改称“彭公馆”,将原来的宅院归还给原主人。1992年金城关搬迁时,当地政府将一座清末修建的砖木结构二层楼迁建到后院内,称为“三麻子楼”。

马麟(1873年—1945年),字勋臣,和政县莫尼沟人。清末西北回族起义首领马海晏(1837年—1900年)之次子。马海晏曾率西北回族起义军取得“太子寺战役”(今广河县三甲集)的胜利,后降清,被任命为旗官。1900年,马麟、马麒弟兄二人随父赴北京参加抵御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父亲战死。回来后,马麟继承父业,经商赚钱。1909年任循化营管带。辛亥革命后,随马安良征战陕西,后率军驻甘南,任洮岷地区分统。1912年,“宁海军”成立,任甘肃凉州镇守使。1919年被北洋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29年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1930年进驻兰州,任甘肃保安司令、甘肃骑兵暂编第一师师长。1931年任青海省政府代理主席、主席。后在和马步芳的斗争中失利而去麦加朝圣。1937年在西安会晤了周恩来,赞同并协助护送西路军失散人员。后回到青海,在与马步芳的斗争中再次失利,回到家乡癿藏,1945年卒于家中。

西固区马泉村民居

位于西固区河口镇马泉村39号。民国七年(1918年)修建。四合院布局,有砖雕照壁。现存上、下堂屋和左、右厢房,均单檐硬山顶前出廊结构(图4-18)。堂屋檐下梁架间施雕花云子,隔扇门和雕花窗制作非常精美(图4-19)。屋内保存许多清代家具,有面柜、钱桌、琴桌等。

图4-18 河口镇马泉村39号民居平面图

图4-19 河口镇马泉村39号民居堂屋

房主姓马,已传至第六代,其祖是兰州“乾盛和”水烟作坊老板。

青城镇民居建筑群

青城镇位于榆中县北部的崇兰山下,临着黄河,气候温和,水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以盛产绿烟(兰州水烟)闻名。兰州水烟以丝、香、味“三绝”闻名全国,有“兰州水烟天下无”之誉。

青城镇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民间小曲《西厢调》形成于北宋时期。清光绪年间,地方艺人张小霞等人改编了《西厢调》小曲,共有24个曲调,27折剧本。有甘肃省内最早的戏楼,修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台口下设有回音壁,充分利用二龙山产生的回音,使戏曲声音更加悦耳,是一种天然的扩音器,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图4-20)。还有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高家祠堂(图4-21),另有青城书院、城隍庙等古建筑。

图4-20 青城镇乾隆十六年修建的东滩戏楼

清代以来,青城的烟商们走南闯北,将中原和京畿地区的宅第建筑风格带到青城,使青城镇的民居建筑风格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富商大贾们修建了大量四合院。民国时期的青城文人杨楫舟说:“吾邑介在皋榆,山川之灵秀,姓族之繁衍,习尚之敦朴,人才之辈出,艺术之精研,物产之丰富,地虽弹丸,名齐县邑。”可谓名副其实。青城镇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45座传统民居四合院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4-21 青城镇乾隆五十年修建的高家祠堂

图4-22 青城镇民居建筑分布图

青城镇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四合院建筑40多座、祠堂1座。其中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图4-22)。这些建筑属于兰州建筑艺术体系,又广泛吸收全国各地民居建筑风格,大部分民居院落完全是山西民居大院的翻版,与北京四合院迥异其趣。院落形态有四合院、三合院、“带子上朝”(一间大堂屋旁连续有数间小房屋的布局形式)等。房屋形制有“三堂五厦”(堂屋面阔三间,厦房面阔五间,也称“明三暗五”),“五堂七厦”(堂屋面阔五间,厦房面阔七间)等,按轴线对称布局。建筑以砖、土、木、石为主,是典型的乡土建筑。由于青城镇降雨不多,屋顶多为单面坡平顶形式,屋面上可晾晒粮食(图4-23、图4-24、图4-25、图4-26、图4-27、4-28)。

青城民居建筑非常讲究砖雕、木雕和照壁营造艺术。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砖雕作品及木雕图案。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构成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福禄寿、琴棋书画、盛开的牡丹,飞舞的凤凰,既有装饰效果,又有耐人寻味之处。砖雕《教五子》《渔樵耕读》等都是经典之作(图4-29、图4-30、图4-31、图4-32、图4-33、图4-34、图4-35)。

图4-23 青城镇1号院堂屋立面

图4-24 青城镇2号院堂屋立面

图4-25 青城镇374号院西堂屋(www.xing528.com)

图4-26 青城镇5号院西厦房立面

图4-27 青城镇361号院北堂屋

图4-28 青城镇张甘棠宅院西厦房

图4-29 青城镇3号院砖雕墀头

图4-30 青城镇100号院落大门砖雕

图4-31 青城镇8号院砖雕影壁《教五子》

图4-33 青城镇张甘棠宅院西厦房廊墙砖雕

图4-32 青城镇396号大门全貌

榆中金崖镇民居建筑群

金崖镇位于榆中县黄河一级支流苑川河中下游,距兰州市18公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距青城镇15公里,宛川河自东向西横贯全镇。明清以来,金崖镇聚居了众多的族姓,家族文化发达,各族姓都建有家祠。这里也是兰州水烟的主产区和集散地,商业发达,成为宛川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保存有大量祠堂、庙宇、会馆及民居建筑群。祠堂是各个家族聚会的中心(图4-36),戏楼是村民集体聚会、娱神的神圣场所(图4-37),民居院是村民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

图4-34 青城镇72号院堂屋门窗形制

图4-35 青城镇5号院堂屋窗子

图4-36 金崖镇谈家祠堂上房

金崖镇现有祠堂建筑7处,为周家祠堂、郑家祠堂、金家祠堂、黄家祠堂、谈家祠堂、张氏祠堂等。祠堂建筑形制大同小异。其中周家祠堂位于邴家湾村旧大路,修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坐北向南,占地144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砖木结构。有山门、前院厢房、过殿、前院厢房、后院厢房、后殿等。谈家祠堂位于黄家庄村,修建于清代,占地294平方米,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自南而北有山门、厢房和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两面坡悬山顶结构。另有东、西厢房,各面阔十间。门楼悬山顶结构。砖木雕饰富贵华丽。

金崖镇现存各类传统民居院落50余座,其中永丰村14座,岳家巷村26座,梁家湾村1座,邴家湾村2座,齐家坪村5座,寺隆沟村1座,窦家营村1座。根据建筑布局和形制来统计,有三堂三厦式院落39处,三堂五厦式院落7处,三堂七厦式、三堂九厦式、三堂十一厦式院落各1处。建筑造型、风格、用材以及木雕技法与青城镇完全一致,只是由于这里地势较开阔,用地宽松,民居院落的规模比青城镇大(图4-38)。

金崖镇传统民居建筑大量使用砖、木、石雕艺术,雕刻工艺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门窗到屋檐,都饰有精美的雕饰图案。门窗雕饰图案以农耕和乡土文化题材为主,图案组合多样、变化丰富(图4-39)。

图4-37 金崖镇戏楼

图4-38 金崖镇民居院堂屋与厦房

图4-39 金崖镇民居门窗雕饰

(3)带高房子的四合房

带高房子的四合房主要流行于甘肃中部的白银、定西等地。这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干旱沙漠区,自然条件非常严酷,山岭与川塬相接,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极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靠天吃饭。住宅建筑形制主要有土堡子、高房子式宅院、土窑洞(包括崖窑和箍窑两种形制)、棚道、卧铺子等。由于木材稀缺,房屋建筑都较低矮,结构简单。

这里的人们将合院式住宅称为“四合房”,它不像经济发达地区的四合院那样规整,围墙均以黄土夯筑而成,在院内的三面或四面修建房屋,在院内的东南或西南处修建一座高出院墙的独间二层小房,称为高房子。高房子是一种土木结构的简单楼式建筑,体量很小,下层用于贮藏农具杂物或用作牲口圈,上层住人。楼梯设在院内,系土坯砌筑,主要用于看家护院和瞭望。清末民初,陇中大部分地区社会动荡不安,劫匪丛生,为了防卫自保或躲避匪患,这种具有瞭望警戒功能的建筑形制流行起来,并形成一种独具地域性的住宅建筑风俗,流传至今。

图4-40 榜罗镇民居院落夯土围墙

图4-41 榜罗镇民居院土坯砌筑的大门

图4-42 榜罗镇传统民居建筑

陇中地区的民居房屋墙体有四种结构:一种是下半部黄土夯筑,上半部用土坯(当地称为“基子”)和草泥砌筑。第二种是通体用土坯砌筑,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在墙体下碱部分(勒脚)砌三至五层砖。第三种是黄土夯筑,全部用土夯筑而成,墙体的结构分椽打与板打两种,檩子和椽子都搭在夯土墙的顶部,室内一侧墙面修理平整,用草泥抹面。室外一侧墙面保留椽子的印痕(称为“椽花”)。第四种是草泥垛墙,系草把与泥巴砌筑而成,一般砌成空斗式,承重能力较差,多用于体量较小的房屋。

陇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单面坡形式,屋檐、门窗均朝向院内,便于收集屋顶的雨水,院内雨水多汇集于水窖内。近年来,党和政府投资开展陇中地区的“雨水集流”工程,几乎家家院内有一眼水窖,极大地解决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在白银市北部地区,由于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屋面一般多用土、砖、瓦覆盖,做成平顶式,人畜饮水主要靠地下水井来解决。

最典型的四合房建筑是通渭县榜罗镇民居建筑群。榜罗镇是我国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明代开始,这里的商运发达起来,商贾云集,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才走向衰落。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住宅建筑艺术的发展,现存清末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34座。建筑形制和风格非常统一,都为四合院、三合院布局形式,多数带有高房子。因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建筑以生土为主,形制简陋。院墙(庄墙)均为黄土夯筑,房屋低矮,上房(堂屋)、下房均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上房是主人的起居室、客厅,一面坡样式,左、右厢房为厨房或下人居住。各房屋室内都设通长的火炕。

图4-43 榜罗镇传统民居建筑

图4-44 榜罗镇传统民居建筑

图4-45 榜罗镇传统民居建筑

榜罗镇民居建筑群得以完整保留,主要原因是红军长征期间曾经在此驻扎、休整,1935年9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陕甘支队进驻榜罗镇。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第二军、第三十二军再次进入榜罗镇驻扎、休整。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保存完好的住宅建筑作为近现代史迹和纪念建筑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图4-40、图4-41、图4-42、图4-43、图4-44、图4-45),多数居民家内保存有当年红军使用和遗留的用品。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这里命名为“榜罗镇会议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更名为“榜罗镇会议旧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