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们习惯于城镇中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带来的生活方式,到处是繁忙的节奏、嘈杂的环境、污染的水源、压抑的空间、拥挤不堪的交通……有一座属于自家的庭院多好!祖先们曾经拥有的东西竟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奢望和梦想。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我们已经很少见到宽敞舒适、田园风光般的传统住宅。风景独秀的传统村落、庭院宽阔的民居院,成为现代都市人梦想的最后休闲去处。庭院式生活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终生梦想。当我们真的失去了一切,才会感到原来失去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
住宅建筑是我们祖先在与大自然漫长的斗争中逐渐产生、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的高楼大厦是从史前穴居形态逐渐演变形成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生活形态是“穴居而野处”“茹毛饮血”。后来,圣人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当时的居住形态是天然穴居或巢居。《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对此,唐人孔颖达解释说:“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于地上累土而为窟。夏则居槽巢者,谓槽聚其薪以为巢。”恩格斯也指出:“人类的童年,人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即住在热带的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他们至少是部分地住在树上。”可见,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们在天然洞穴、树上居住了很长时间。
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先民们开始移居平原、河谷与滨湖地带,陆续创建了居住建筑,此时的建筑形态有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考古资料证明,人类最早的穴居建筑起源于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这里最早出现了窑洞建筑。窑洞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横穴建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居住形态从天然洞穴、地下竖穴逐渐向半地下、半地面的半穴居发展。后来,半穴居建筑的深度由深变浅,居住面不断提高,在室内出现支撑屋面的木柱,最后出现了完全的地面建筑。
图2-1 镇原常山遗址F14复原设想图
图2-2 大地湾F245平、剖面图
半穴居房屋在今陇东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发现了多处,如宁县阳洼遗址、镇原常山下层遗址(图2-1)、庆阳市西峰区董庄遗址等。此外,在临夏姬家川辛店文化遗址、兰州市青岗岔半山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等中均有大量发现,发展序列非常完整。到秦安大地湾的第四、第五期时,已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地面建筑(图2-2),这一时期距今5500至4800年。地面建筑的承重墙普遍使用木骨柱泥墙,居住面多用草泥、料礓石、白灰面抹平(图2-3)。
图2-3 大地湾史前民居建筑复原图
地面建筑出现后,再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至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活动成为国家工程,开始有细密的专业分类、分工和组织系统。《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各种从事营造活动的匠人及其不同的职业分工:“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脱离了穴居野处的时代,住宅建筑的形制和材料已基本固定下来,建筑类型更加丰富,房屋结构大多采用木构架,有抬梁、穿斗、干栏与井干等数种,陶瓦建筑材料在民居中得到愈来愈普遍地使用。黄河流域普遍流行以夯土为主的民居建筑形态,而在盛产石材、木材的地区则流行石材建筑和木构建筑。
商周时期,住宅建筑已有完整的院落。院落是一个四面合围的、具有相对私密性的生活空间,有固定的布局模式,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堂屋、庭院、院墙、大门等。这一布局形式成为后世北方四合院的主流形制。
秦汉时期,民居建筑以一堂二室的合院式布局为主。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了当时百姓人家的院落布局形态是“一宇二内,各有户,内室皆瓦盖,木大具,门桑十木”;“房内在其大内东,比大内,南向有户。内后有小堂。……内北有垣,垣高七尺,垣北即巷殹(也)”。《汉书·袁盎晁错传》记载了汉代已经定型化的民居建筑形制:“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注引张晏曰:“二内,二房也。”这种一堂二内的合院式布局形态一直延续至今。《礼记·儒行》云:“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孔颖达疏曰:“若折而方之,则东西南北各十步为宅也。墙方六丈,故云一亩之宫。宫,谓墙垣也。环堵之室者,环,谓周回也。东西南北唯一堵。”河西走廊地区两汉及魏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陶楼院、画像砖,从这些精美的陶器和画像砖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追求的住宅建筑风尚是深宅大院、望楼高耸、栏阁重重,每一栋建筑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和用途(图2-4)。汉魏以来流行的带有高大望楼的民居院,至今在陇原大地民宅建筑中还常能见到,人们称之为高房子,只是望楼从早期的院落中心位置移建到四隅(图2-5、图2-6)。(www.xing528.com)
图2-5 汉代陶楼建筑的高房子(武威出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坞、壁、营、堡等大型防御性庄园式住宅建筑非常流行,这是一种特殊的合院式住宅,大家族、同一宗族聚族而居,结坞自保;地方豪强地主也修筑坞壁以自保。坞壁(坞堡)建筑的外观形式在酒泉、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壁画墓里有很多表现形式。
唐至宋代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形制在宋代基本全部形成。著名的宋画《清明上河图》完整地表现了当时能见到的各种民居建筑形态,多数院落有门屋,院内四面布置房屋。《宋史》记载:“其后封闭空处,团转屋盖,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庶民居此。”敦煌莫高窟第9、23、85等窟壁画也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各种民居建筑形态:院落有回廊围绕,前有门屋或门楼,还有前后两院式布局形态(图2-7、图2-8、图2-9)。这种布局形式迄今仍然在甘肃境内各地流行。
图2-6 东汉时期带有望楼的民居院(张掖出土)
图2-7 敦煌莫高窟晚唐第9窟壁画住宅
图2-8 敦煌莫高窟晚唐第9窟
图2-9 敦煌莫高窟晚唐第85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