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住宅建筑也不例外,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建筑”。自古以来,一个地方的人口、民族在不断变化,而住宅建筑一旦形成风气,则将永久传承。
住宅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和严酷的大自然斗争的产物。旧石器时代,人们“穴居而野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居所。人类最早的居所是天然洞穴或巢居,传说中的有巢氏最早教人们“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建筑技能。《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这些传说概括了先民们早期的两种居住形态: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农业的发展、成熟以及定居生活的出现,人们开始自觉地修建属于自己的地面建筑物。《周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里所说的“宫室”,是人们居所、住宅的通称,并非后世的帝王宫殿建筑。(www.xing528.com)
商周时期,住宅建筑完全从地下穴居走向地面,朝院落式布局发展。在北方及黄河流域出现了以夯土墙和抬梁式构建方式为主的住宅建筑形制。随着建筑技术和工艺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分类更加细密,建筑已有明确的法式制度,《周礼·考工记》对住宅建筑的形制和等级已有明确的规定,天子、诸侯的房屋等级最高,卿大夫次之,士的等级更低。大夫以上者,院落正中间有室,东、西面有二房。贫苦人家的住宅非常简陋,《诗经·豳风·七月》写道:“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描写了一户贫寒之家的住宅只有一间房屋,称之为“室”,房屋的北面开一窗洞,冬天寒冷,需在窗洞内塞满填充物以抵挡风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