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本书方法计算标准化后的Block 37基坑墙后土体位移,如图5-7和图5-8所示,分别为围护墙水平位移和墙后地表沉降的三维分布图。图5-9所示为在距离围护墙0 m、3 m、6 m、9 m和15 m处本书简化方法计算所得位移和有限元计算所得位移的比较。从图上可见,本书方法计算所得位移分布与有限元计算所得位移分布基本相似,且最大值基本一致。综上,本书计算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图5-7 围护墙位移图
图5-8 墙后地表沉降
图5-9 围护墙后竖向截面位移对比
同时,本书也对芝加哥地区一实际基坑工程进行了分析。该实际工程为HRD-4基坑,位于芝加哥市区,基坑开挖深度为12 m,详细情况可见Finno和Harahap(1991)。图5-10所示为本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从图上可见,在距离围护墙4 m的位置,本书计算结果要远小于实测结果,这是因为本书计算方法认为土体是个连续体,土体位移是连续的,而Finno和Harahap(1991)指出,在距离围护墙5~6 m处,土体顶部有一道较大的裂隙,因而使围护墙后距地表较浅的位置土体水平位移较大,在埋深较大位置,本书方法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得较好。由以上分析可知,本书方法只能计算土体连续的情况,而对于坑外土体开裂的情况,计算结果并不理想。(www.xing528.com)
图5-10 HRD-4基坑计算结果
基于Block 37和HRD-4基坑,将本书方法计算结果和FEM计算结果以及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本书方法是合理可行的,但是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限制:
(1)需要借助其他方法计算基坑开挖引起的最大围护墙水平位移;
(2)仅限于软土地区支撑架设较早,围护墙呈鱼腹式变形的情况,而不适用于悬臂梁式变形情况;
(3)适用于周边土体连续的情况,对基坑开挖引起周围土体开裂的情况也不适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