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2-8所示,在m层的地基中,单桩桩长为L,直径为d,桩顶作用竖向力Q、水平力P和弯矩M。以下将分别列出竖向和水平向单桩的计算方法。
1.竖向单桩计算方法
将桩分为n段,每段长为δ=L/n,以桩周侧摩阻力为未知量,分别建立桩身和土体平衡方程。
A.桩身平衡方程
单桩桩身的分析采用等间距的差分格式,建立桩身平衡方程。桩身的位移控制方程:
式中,w为桩身结点的竖向位移;E p为桩的弹性模量;A为桩身截面积;U为桩身周长;d为桩直径。
从桩顶起,对于第2个至第n个单元,可以写出
对于第一个单元,引入虚拟节点0,利用桩顶处应变的边界条件:,可将w 0的表达式写为
因此可将第一个结点的差分格式写为
同理,利用虚拟结点n+2和桩底的边界条件,可以得到桩底结点的差分格式,可以写为
于是,整根桩的位移方程为
式中:
{p}为各结点处的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p}={p 1 p 2 … p n p b};
{w}为各结点处的竖向位移,{w}={w 1,w 2,…,w n,w b}T;
{Y}为各结点处的竖向荷载,
B.土体平衡方程
如图2-8所示,根据n个单元,建立土体的位移方程:
式中,Es为土体弹性模量;[Is]为土体竖向位移柔度矩阵;Isij为[Is]中第i行第j列元素,即当z为i点的埋深,hm1为j点埋深时,则j点作用单位荷载在i点引起的竖向位移。层状地基中,Isij可以通过式(2-38)和式(2-39)求解:
当z(i)<z(j)时:
式中:
其他量意义参见第一节。当z(i)≥z(j)时:
式中:
其他量意义参见第一节。
经组装可得
C.整体平衡方程
最后,将式(2-36)和式(2-37)联立,可以得到单桩的整体差分方程:
式中,[I]为单位矩阵。
通过式(2-40)求出桩周阻力{p}之后,可以求出桩身位移{w p}及桩身附加轴力。
2.水平向单桩计算方法
如图2-8所示,同样把桩分成n个单元,δ=L/n。以桩侧阻力为未知量,分别取桩周土和单桩建立节点的位移方程,根据桩土之间的位移相容条件,建立平衡方程,解得桩身各节点处的阻力,然后可求出各节点处的位移。
A.桩身平衡方程(www.xing528.com)
单桩桩身的分析采用等间距的差分格式,建立桩身平衡方程。桩身的位移控制方程:
式中,u为桩身结点的竖向位移,q为桩侧阻力,I p为桩截面惯性矩。
从桩顶起,对于第2个至第n个单元,可以写出:
对于第一个单元,引入虚拟节点0和-1,利用桩顶处应变的边界条件:,可将u 0和u-1的表达式写为
因此可将第一个结点和第二个结点的差分格式写为
同理,利用虚拟结点n+2和n+3以及桩底的边界条件,可以得到结点n和n+1的差分格式,可以写为
于是,整根桩的位移方程为
式中:
{q}为各结点处的水平向阻力,{q}={q 1 q 2 … qn+1}T
{u}为各结点处的水平位移,{u p}={u 1 u 2 … u n+1}T
{Y L}为各结点处的水平荷载,
B.土体平衡方程
根据差分方法,土体的位移方程可表示为
式中,[Is L]为土体竖向位移柔度矩阵;IsLij为[Is L]中第i行第j列元素,即当z为i点的埋深,h m1为j点埋深时,则j点作用单位荷载在i点引起的水平位移,层状地基中,IsLij可以通过式(2-49)求解:
θ为i点和j点的连线和x轴的夹角。
当z(i)<z(j)时:
式中:
其他量意义参见第2.1节。
当z(i)≥z(j)时:
式中:
其他量意义参见第2.1节。
经组装,可得
C.整体平衡方程
最后,将式(4-30)和式(4-31)联立,可以得到单桩的整体差分方程:
图2-9 桩桩相互作用 计算示意图
式中,[I]为单位矩阵。
通过式(2-54)求出桩周水平阻力{q}之后,可以求出桩身水平位移{u p}及桩身转角和附加弯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