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靖《香山县志》中的羽属部|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

嘉靖《香山县志》中的羽属部|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佐在《香山县志》的前言中提及一些古文出处,例如《越绝书》和《华阳国志》。本文将逐一阐明嘉靖《香山县志》卷二羽属部中的鸟类,首先引证原文,然后加以简要解释。黑鹳、秃鹳两者上体飞羽为黑色,下体白色,灰色部分少或无。其至以时,其飞以序,故月令季冬之月,雁北乡。翁源即广东北部的翁源县,“自化州至石城”指广东西南部廉江地区。水鸭是否与湖鸭、芦鸭同,尚无定论。

嘉靖《香山县志》中的羽属部|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

黄佐在《香山县志》的前言中提及一些古文出处,例如《越绝书》和《华阳国志》。此外,他还写道:“自永乐中,邑人容君悌,与迄成化甲辰,庠生黄君经增损,以为新志,详于鸟兽草木,而名宦人物则略,至是贤令文岩邓君复延,县文学齐君启和……开局纂修,补其未备,俾予裁定。”另有前言称:“今郡邑之有志,即古者列国之有史也。周礼太史氏掌之,以诏邦国职时事昭法鉴示将来,非徒文则焉耳也。香山有志,其来尚矣,而或详于鸟兽草木之名异端曲技之末,而于大经大法,所以关世教裨政体者顾多略焉。”以上记述表明,这些作者一直试图进入悠久的篇章传统行列中,自然界在他们的记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逐一阐明嘉靖《香山县志》卷二羽属部中的鸟类,首先引证原文,然后加以简要解释。如果情况明确,动物分类会加入现代科目,但这并不常见。另外还会提到古代文献

1.鹤:灰白二种,皆丹顶。按:属于鹤科。“灰白二种”可能指灰鹤与白头鹤。两者丹顶,丹顶鹤头顶也是红色,最为有名,但目前在广东已不多见。白鹤等类亦在广东不多见,分布于别地。[10]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云:“南方之鹤皆灰色,白者则小,去顶二寸许毛始丹,亦能鸣舞。有水鹤,亦小,状类白鹭。其性通风雨,有风雨则鸣而上山,否则鸣而下海,寻常多在榕树。广人以其顶丹可贵……”黄佐《广东通志》卷二十四有类似记载。[11]

2.鹳:灰白二种,翅尾黑。按:属于鹳科。“灰白二种”应指黑鹳与白鹳两种(迷鸟),也可能指白头鹮鹳(夏候鸟)或秃鹳(旅鸟)。黑鹳、秃鹳两者上体飞羽为黑色,下体白色,灰色部分少或无。应该注意的是,鹮科之下亦有几种黑白色鸟,与一般鹳相似,但比鹳稍小,而鹮之嘴曲。

3.鹬:似鹭苍而脚短,鸣则雨。按:鹬科。中国鹉种很多,主要属于鹬、杓鹬、塍鹬三属。很多学者以为古书中之鹬极有可能是指鹳鹬;“鹭苍”概与“苍鹭”同。后者脚长,而全身长约一千毫米,鹳鹬全长约三百二十毫米。“鸣则雨”:《说文解字》云,“知天将雨鸟也”。

4.雁:群居北海。其至以时,其飞以序,故月令季冬之月,雁北乡。《礼记》兄弟之齿以雁行,皆此意也。[12]鸿雁由南往北飞时,排成“人”字形,最年长的在前头领航,然后长幼有序地跟在后面。按:鸭科。鸭科之下有雁属,其下有很多种,有的在江南过冬,而夏天在中国东北等地区。这里可能指鸿雁、豆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灰雁等种。

5.鸥:居涨海中,随潮上下。常以三月风至,乃还洲屿。预知风云,飞至峰必风。[13]按:鸥科。鸥属,浮鸥属Chlidonias,燕鸥属Sterna。历史上的“涨海”指南海,但其空间概念在不同时代有所改变。“三月风”应指东南风,就是说,从春天起,此鸟从南方过来。有的鸥也在海南等地过冬,季风改风向后即往北飞去。

6.鹭:水鸟,洁白。齐鱼之间谓之春锄。顶上有毛十数一,然可观。按:鹭科。应该指白鹭或黄嘴白鹭。两者全身白色,头后有一簇冠羽,此与“顶上有毛十数……”相合。但有学者认为,古书中之鹭字,可能多指大白鹭。这与此处记载不合,因为大白鹭顶上无冠羽。其他鹭类颜色不全白,或者亦无冠羽。《尔雅·释鸟》云:“鹭,一名舂鉏。”郭注:“白鹭也。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今江东人……名之曰白鹭缞。”《尔雅注疏》引吴国陆玑《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齐鲁之间谓之春鉏。辽东乐浪吴扬人皆谓之白鹭。……头上有长毛十数枚。”可见,县志中“鱼”字应作“鲁”。

7.鸳鸯:善思人得其一,其一思而死,故谓之匹鸟。按:鸭科,有名的Aix galericulata之一种。

8.画眉:眉白长。似鸯而文不及也。按:鹟科。画眉亚科之下画眉或白类噪鹛。两者的眉真如鸯眉,有白有长。可是白类噪鹛,眼先和颊亦白色,此与鸯不符。其他噪鹛种无此眉纹,或其分布在别处。另一种,红鹛,其眉纹白色而伸颈侧,但体色不完全如鸯,可能不多见于广东。画眉亦见诸其他明代方志[14]《广东新语》卷二十有山鹕鸟眉条。山鹕鸟一般认为是黑喉噪鹛。《新语》曰:“山鹕青紫,画眉红绿,形色小异,而情性相同。畜之者雌雄必异其笯,异之则弄声相唤,同则否……异之则雄见雄,雌见雌,必隔笯而斗,慮其雄其雌之为所夺也,同则否。鸟之最妒,斗以色者也。……其……善斗……画眉则两眉特白,其眉长而不乱者善鸣,胸毛短者善斗。欲其善鸣,以生鸡子青调米饲之。欲其善斗,以马螳螂蚱蜢兼嚼肉饭饲之。又必越两日一浴,使毛衣光泽,身不生螆,则其音流丽。二鸟皆然。然画眉喜棲山,自调其声,与岩石相应以自娱。……画眉尤善转声,转转不穷,如百舌然。……画眉嘴爪最利,其斗至三四百合,胜者羽毛不动,曼声长引,以鸣得意。败则羽毛蓬松,伏而无响矣。……二鸟者,蓋伉俪之敦笃者也。阳春、东安人喜斗此鸟及黄头,购以重金,致有以骏马易之者。美食雕笼,视若娇子,家家皆有之。画眉性燥,山鹕性静,尤易畜。一名珊瑚,珍之者。予诗:‘人家尽养珊瑚鸟’是也。翁源有画眉村,以多画眉鸟,故名,亦贵之也。自化州至石城,一路深林邃谷,画眉尤多。予尝过之,有诗云:‘野花含笑满,山鸟画眉多。’”[15]可见画眉是南方有名的斗鸟。翁源即广东北部的翁源县,“自化州至石城”指广东西南部廉江地区。

9.凫:食蚬。俗名蚬鸭。按:鸭科。这里很可能指绿翅鸭,其别名之一鸟“小蚬鸭”。

10.:生溪涧中。俗名湖鸭。一种项纹似芦花,曰芦鸭。按:乾隆《香山县志》云:“俗名凫鸭而大”。凫鸭:一般认为是水鸭之俗名。水鸭是否与湖鸭、芦鸭同,尚无定论。亦见第39条。《尔雅注疏》云:“,山鸟。”郭云:“似乌而小,赤嘴,穴乳,出西方。”郭郛以为是山鸦。[16]今天有红嘴山鸦和黄嘴山鸦两种,但这两种不在广东,并且与一般水鸟无关。总而言之,(湖鸭、凫鸭等)的名字源于他处。

11.鹡鸰:出沙浦中。飞则鸣,行则摇,以比兄弟急难相救之意。按:鹡鸰科。广东今天叫鹡鸰,有黄、白、灰等种。有的棲于山区。“兄弟急难相救”一句出自《诗经·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尔雅》曰:“鹡鸰,雍渠。”《禽经》引《尔雅》与《诗经》,亦曰:“鹡鸰友悌,雀属也。……水鸟也,大雀高尺,尖尾,长喙,颈黑青灰色,腹下正白。飞则鸣,行则摇。”又曰:“诗人取以喻兄弟相友之道也。”

12.鸬鹚:皂羽。修顶入江海,捕鱼食之。俗呼为水老鸦。按:鸬鹚科。鸬鹚这里应该指普通鸬鹚或者海鸬鹚。两者全体黑色,普通鸬鹚眼周上喉白色,海鸬鹚眼周红色。普通鸬鹚分布于沿海个别地区,后者夏天往南来,主要在福建和台湾。黄佐《广东通志》卷二十四对鸬鹚有细节性描述。[17]利用鸬鹚捕鱼起源于商代以前,但早期香山可能没有。[18]

13.鹰:眼急,爪锐。起则凌空,见物则下,攫之。相传云:“飞鸣则风,蹲鸣则雨。”按:鹰科。广东今天有五种左右,另外有鵟等鸟。按道光《香山县志》,鹰应该指隼丑。此书亦引《尔雅》“鹞”条等资料。

14.鹘:星眸,剑翮,利喙。老拳刚悍遇鹰,乃鸷禽也。按:隼科。广东今有白腿小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红隼等种。这里可能指游隼,此鸟分布最广。鹘的俗名很多,《琼台志》有鸦鹘。而且在方志里,很多次先提鹰,后提鹘。[19]

15.鹞:苍、黄、白三种。北人谓之题鼠鹰也。按:鹰科。广东今天有乌灰鹞、白腹鹞、鹊鹞三种。很多鹞种,雌雄不同颜色,如乌灰鹞,雄的上体、颈与胸深蓝灰色,腹及尾下覆羽白色,而雌的不是。又说鹞指鸢,如黑鸢。“题肩”,一般认为与普通鵟同。“鼠鹰”,《说文》“”条(在“鹞”条之后)云:“,白,逗,王雎。”按段注此说不对,因为《尔雅·释鸟》把白与王雎分为两种。段注亦引别书,如吴国陆玑的作品,云:“白似鹰,尾上白。”总而言之,“”应该指一种鸷鸟,但不知是何种。道光《香山县志》“鹞”条引《说文解字》与《尔雅注》。《尔雅·释鸟》曰:“,负雀也”;郭璞注:“,鹞也”。段玉裁注《说文》曰:“鹞,以其善捉雀,故亦为鸷鸟”。

16.鹊:巢背太岁。《说文》,鹊知太岁之所在,是也。其脑尤熟,三伏之际,拔毛以泄。按:鸦科。即喜鹊。分布在全国。鹊鸣兆喜的观念,来源于古人对鹊具有预知风向、晴湿的能力的认识。《淮南子·缪称训》:“鹊巢知风之所起。”《淮南子·人间训》:“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周易·统卦》:“鹊者,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类似说法颇多。

17.杜鹃:一名子规。夜啼连旦,血渍草木。闻其声,则有别离之苦。惟田家候其鸣,则兴农事。故其声仿佛云锄耨。俗以锄耨雀名之。按:杜鹃科。一般认为,大杜鹃分布最广。这里很难确定指何鸟,因为鹃类很多。亦见第19条。古书中常可见“子规”“子巂”等名。“巂”字今读gui或juan。另一名“子鹃”(“鹃”亦读juan)最早见于常璩《华阳国志》(约四世纪中叶)。此名与蜀望帝的故事有关,望帝亦名“杜宇”。“杜鹃”来源于“杜宇”和“子鹃”两名。关于“夜啼……血渍草木……有别离之苦”,可见于杜甫有名的《杜鹃行》一诗。另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四十九卷“杜鹃条”集解部分引《蜀王本纪》:“杜宇为望帝,淫其臣鳖灵妻,乃禅位亡去。时子规鸟鸣,故蜀人见鹃鸣而悲望帝。”《本草》亦引《荆楚岁时记》:“杜鹃初鸣,先闻者主别离,学其声令人吐血,登厕闻之不祥……”另引刘敬叔《异苑》卷三(约五世纪):“杜鹃始阳相催而鸣,先鸣者吐血死。常有人山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便呕血死。初鸣,先听其声者,主离别。厕上听其声不祥。厌之法,当为大声以应之。”[20]“锄耨雀”一名是模仿农民耕作的节奏,在明代以前很少见。

18.伯劳:不孝鸟也。一名博劳,一名伯赵。仲夏之月始鸣。按:伯劳科。广东今有几种,如虎纹伯劳、红尾伯劳、棕背伯劳。另一种主要在海拔一千二百至两千米的森林内,于珠海可能很少见。一般认为伯劳与“”同,见《尔雅注》、道光《香山县志》、《琼台志》等书。[21]关于“伯赵”等名亦可见《尔雅注疏》:“伯赵,也。以夏至来,冬至去。”此书亦引陈思王(曹植)《令禽恶鸟论》:“伯劳以五月鸣,应阴气之动。阳气为仁养,阴为杀残贼,伯劳盖贼害之鸟也。”也引《月令》:“仲夏之始鸣。”另云:“《左传》‘伯赵氏’者,案昭十七年云:‘伯赵氏,司至者也。’杜注云:‘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不孝鸟”:按《说文解字》等书所谓的“不孝”指枭。因为伯劳是“贼害之鸟”,所以把它称“不孝鸟”也可以。两者都属于“恶鸟”。

19.鸠:《尔雅》江东呼为拨谷,又名鹘谷。其声缓则雨,急则晴。黄山谷诗云:“报晴报雨,总同声言,其声同而缓急异也。”按:杜鹃科。广东的鹃类很多,一般大杜鹃分布最广,可是在这里也可能指别种。鹃鸟的传统名称很多,有“拨谷”“布谷”“获谷”“鹘谷”等名。另外,一般认为“布谷”与“鸠”“鸤鸠”同。《尔雅》郭璞注云:“鸤鸠……江东呼为获谷。”《诗经·曹风·鸤鸠》:“鸤鸠在桑。”陆玑《毛诗注疏》云:“鸠,鸤鸠也。今谓布谷。”[22]布谷的异名大抵与农耕有关。亦出现于古诗,如杜甫“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蔡让“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耕早,正是披蓑叱犊时”;陆游“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语,倾耳舜弦声”。另见第17条。古书中之杜鹃、鸠、拨谷等鸟类大约都属于杜鹃科,但某一名称指何种类,尚难断定。

20.莺:羽毛纯黄,鸣则蚕生。又名曰仓庚,曰商庚,曰黄鹂,曰楚雀。幽州谓之搏忝。按:黄鹂科。有名的金黄鹂今天分布于新疆,唯黄鹂在广东。其他的种类不在广东,或者其羽毛不纯黄。莺之别名很多:“仓庚”一名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耀其羽。”《豳风·七月》《鹿鸣之什·出车》亦有仓庚。《诗经》也提到黄鸟。仓庚与黄鸟是否同类,无法确知。关于“商庚”可见《尔雅·释鸟》:“仓庚,商庚。”第三个名称“黄鹂”见于陆玑《诗疏》:“黄鹂,一名仓庚。”第四个名称“楚雀”亦见于《尔雅·释鸟》:“黧黄,楚雀。”另见《禽经》:“仓鹒,黧黄,黄鸟也。今谓之黄莺、黄鹂是也。野民曰黄栗留。语声转耳,其色黧而黄,故名黧黄。《诗》云黄鸟,以色呼也。亦曰楚雀,北人呼为楚雀。亦曰商庚,夏蚕候也。”亦有“黄莺”“黄袍”“黄金莺”“金黄鹂”等名。“鸣则蚕生”一句,见段玉裁注《说文》“离部”引《月令》。

21.春鸬:大如鸲鹆,色苍白,首黑,项鸣则首尾俯仰。按:秧鸡科。广东有两种秧鸡:普通秧鸡与蓝胸秧鸡。“色苍白”与蓝胸秧鸡雄鸟符合,雌鸟色纹黑白。“首黑”与普通秧鸡雄鸟符合。“大如鸲鹆”与普通秧鸡和蓝胸秧鸡两者都符合。乾隆《香山县志》中“状如鸲鹆”一句不确,因为鸲鹆之外形与秧鸡不同。《尔雅·释鸟》曰:“春。”“春鸬”与“春”同。康熙与乾隆《香山县志》皆作“春”。(www.xing528.com)

22.百舌:能反复其舌,随百鸟之音。按:鹟科。鹟科之下有鸫亚科。广东的鸫类有四五种。一般认为百舌指乌鸫。宋代王十朋曰:“百舌者,反舌鸟也,能反覆其口,随百鸟之音,春啭夏止。”其他很多资料有类似记载。梅圣俞即宋朝著名诗人梅尧臣,其《百舌之一》云:“苍毛无文章,尖啄苦腾说。晓升高高树,百鸟言漏泄。”

23.啄木:绿足,背皆青色。舌长寸,抄有刺针,能穿木食虫。按:啄木鸟科。在广东啄木鸟有十种左右。“背皆青色”符合黑枕绿啄木鸟、黄冠绿啄木鸟与大黄冠绿啄木鸟三种,但后两者的分布情况不明。其他的啄木鸟颜色不符合,或者分布于别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提头顶有深红色的羽冠。中国唯一的“背有青色”而无红色羽冠的啄木鸟,是大黄冠绿啄木鸟。

24.山燕:黑而健疾,鸟畏之。按:一些字典以为山燕应该指白喉针尾雨燕。此鸟属于雨燕科。中国雨燕种类很多,分布较广者为白腰雨燕。“黑而健疾,鸟畏之”一句可见于《广东新语》卷二十“石燕”条:“香山有山燕,黑而健疾,众鸟畏之,隼也。”[23]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八所记相同,后面还加上一句:“与此二类。”见然,石燕是一种,山燕(隼)是另一种。道光本《香山县志》先引《广东新语》,后云:“按《说文》,隼为之重文,非鸷鸟也。鹰隼之字,本作,后人以声近借隼耳。”亦见段注《说文》“”条。其实,隼与雨燕的问题比此更复杂。比如,在空中飞行之时,两者的翼形相似。另外,燕是祥瑞之兆,此与“鸟畏之”不符。

25.鸤鸠:食予以序。按:鸠鸽科。很多学者认为鸤鸠指山斑鸠。此鸟在各处都有,但在广东也有另几种斑鸠,它们与山斑鸠相似。另见第17与第28条。

26.白头公:头白。按:白头鹎科。白头公,亦作白头翁,一般认为指白头鹎。雄鸟头顶黑,颏与喉白色。其他的鹎种,头的颜色不一样。《广东新语》卷二十云:“白头公者,似瓦雀而尾稍长,头有白毛。”一般认为瓦雀是麻雀之别名。瓦雀与白头翁在《琼台志》也有记载。[24]

27.啸山:声如长啸,则旱。按:“啸,则旱”一句亦见于黄佐《广东通志》。[25]不知是何鸟。与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萧山鸡大约无关。

28.鹘鸼:春则多声。按:鸠鸽科。如上所说,鹘鸼分布很广,在岭南也有(见第25条)。“鹘鸼”可能指灰斑鸠。《尔雅》曰:“鸠,鹘鸼。”郭璞注:“鹘鸼似山鹊,短尾青黑色。秋棲、春鸣,谓各得其性也。”又曰:“,鹘鸼类也。”郭郛以为灰斑鸠与鸠同。《香山县志》道光本无鹘鸼条,但提到鹁鸽、、斑鸠等鸟,郭郛以为都指鸠鸽科下的斑鸠、斑鸠两属。[26]《香山县志》嘉靖本有鹁鸽,见下面第43条。所以鹘鸼与鹁鸽应该指两类。

29.鹧鸪:臆前有白圆点,背上间紫色,毛形似母鸡,多对啼。《南越志》鹧鸪。按:雉科。应该指中华鹧鸪。为雉科鹧鸪属的岛类。“臆前……多对啼”,此与唐代《岭表录异》卷中所说者略同。黄佐《广东通志》卷二十四亦引之。两者也引《南越志》。[27]鹧鸪常为人们饲养作为斗禽或食品。[28]《广东新语》卷二十云:“鹧鸪,随阳越雉也。天寒则口舌。煖则对啼,啼必速转数音。……其飞必向日,日在南,故常向南。……其志怀南,故谓之南客。飞数必随月,正月一飞而止,十二月则十二飞而止。山中人辄以其飞而计月,人问何月矣,则云鹧鸪几飞矣。……一雄常挟数雌,各占一岭,相呼相应以为娱。有侵其地者则斗。猎以囮诱之,鹧鸪闻囮声,以为据其丘阜也,亟归与斗,遂陷堕网中。……畜久驯穉亲人,然不鸣。鸣必在万山丛薄中,鸣多自呼,其曰行不得也哥哥,声尤凄切,闻者多为堕泪。古诗云:‘山鹧鸪,尔本故乡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噫!亦古之羁人思妇所变者欤。”[29]

30.竹鸡:声若云姑恶。相传懒妇死,妗姑而化。按:雉科。应该指灰胸竹鸡,为雉科竹鸡属的鸟类,俗名华南竹鹧鸪、泥滑滑、山菌子、竹鹧鸪、普通竹鸡。分布在台湾以及福建、广东等地,北达陕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缘,主要棲息于山区、竹林、草丛以及平原。广东鸡类很多,黄佐《广东通志》等书多有提及。《广东新语》卷二十云:“有竹鸡,形如鹧鸪,褐色斑赤文,居竹林中,见俦必斗,以囮诱其斗,网之。性好啼,啼曰泥滑滑,白蚁畏之。谚曰:家有竹鸡啼,白蚁化为泥。”道光本《香山县志》所记引自《广东新语》。另见《琼台志》:“自呼泥滑滑。俗传,白蚁闻之,化为水。”[30]“懒妇死,妗姑而化”一句之来源不晓。

31.桑飞:肖鸡,绿衣,繍眼。按:桑飞,一般认为是“鹪鹩”。鹪鹩科之下,中国只有一种,即鹪鹩。今天此鸟不见于广东。桑飞一名在文献里少见。《广东新语》卷二十有鹪鹩条,可是不提此鸟有“绿衣,繍眼”。[31]

32.禾鹄:肖雀,稍长大。按:《广东新语》卷二十“鹪鹩”条载有几个俗名,其中之一为“和鹄卦”,不知此鸟是否与“禾鹄”有关。另有“和花雀”。一般认为后者指鹀属下之黄胸鹀(又名“黄胆”),形似麻雀,体长约一百五十毫米。除黄胸鹀外,中国的鹀类很多,都属于雀科。另见第35条。

33.鸣春:小鸟也。正月鸣,草莱间,呢喃如燕。按:燕与“呢喃之声音”在文学作品里经常被一并提及,但不知“鸣春”其名与此有何关系。总而言之,鸣春为何鸟,目前无法查证。

34.练雀:似鹆黑褐而小。按:一些辞典谓练雀与寿带鸟同。寿带鸟全长一百七十至四百八十毫米,部分为黑色,但并不“似鹆”。寿带鸟尾羽特别长,而鸲鹆不是。

35.雀:小鸟也。南人谓之禾雀。食粟,巢簷。飞则千百为群。按:文鸟科。此科下的雀种很多。树麻雀与山麻雀两种在南方分布特别广。“雀”,这里该是一般名称,属于文鸟科、山雀科、雀科等科之类种,很多次被混淆而分不清楚。关于后者亦见第32条。“禾雀”一名大约与上面的“禾鹄”等名无关。

36.燕:玄鸟也(《说文》)。作巢避戊巳日,春来秋去,每至,必寻旧家营巢。按:雨燕科。广东有白腰雨燕、小白雨燕等种。亦见第24条。《广东新语》等书都提及各种各样的燕,但其细节描述不一定让读者明了它们是何鸟。黄佐《广东通志》卷二十四云:“燕有三种。……乳于岩崖者为土燕。”此不知指何种。[32]道光本《香山县志》云:“春社来,秋社去,巢于屋宇。”类似的情况亦可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仲秋之月,玄鸟归。”《广雅》亦云:“巢于梁间,春社来,秋社去,故谓之社燕。”燕子是忠实的鸟,因此“必寻旧家营巢”,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多次抓住此特点。

37.鸲鹆:色纯黑,金眼。午月午日,少剪其舌尖,以蒲酒饮之,教之久,能作人语。按:鶁鸟科。此科之下有鹩哥、家八哥、八哥、林八哥等种,皆在南方,而今天八哥分布最广。鸲鹆一般指八哥,古书里面亦可见其他俗名,如鸜鹆、鹦鹆。八哥与其他鸟类相似,有时很难分辨。而且鹩哥与八哥一样,都“能作人语”。鹩哥又有一古名“秦吉了”。[33]乾隆《香山县志》鸲鹆条云:“秦吉了能言。”道光本鸲鹆条曰:“《幽明录》亦名秦吉了,即了哥也。《唐书》作结辽鸟。”可见八哥与鹩哥(了哥)经常被混淆。《唐书》指《旧唐书》卷一百七与《新唐书》卷二百二下,两者称结辽来自临邑(今属越南)。《唐会要》卷九十八亦有载。[34]关于“少剪其舌尖……能作人语”,可见于《本草纲目》等文献。《香山县志》道光本亦曰:“鸲鹆俗名八哥。……五月五日,翦其舌端使圆,教令学语,能人言。”“色纯黑”:鹩哥、八哥通体黑色,两者的最重要差别在于眼周部分:前者眼下后方有黄色裸皮,而后者没有。关于“金眼”两字可见于《广东新语》卷二十“鹦”条。此条主要谈澳门的鹦鹉,而秦吉了为其中之一。鹦鹉,包括秦吉了,可以按“眼为别。眼黄者金了,白者银了,黑者铁了。铁了品最下。一名了哥,亦曰哵哥,亦曰哵哵。”哵哥及哵哵两名出于阿拉伯语或其他外文,葡语亦有之,即papagaio。金了、银了、铁了早在宋代已见诸记载。杜绾《云林石谱》以石层颜色等自然特点把端州石矿分为不同地方,即“鸲鹆眼”、“鹦哥眼”、“了哥眼”等。[35]

38.翡翠:形小不盈握。丹嘴,翠翎。人采其羽以为饰。深崖断岸皆有之。按:翠鸟科。“丹嘴,翠翎”盖指普通翠鸟、蓝胸(翡)翠、白胸翡翠三种。普通翠岛全长一百八十毫米左右,在广东分布最广。自汉代起,中国开始大量进口翡翠羽毛,主要用于妇女装饰金钗,供给地大部分在东南亚,《明实录》等资料均有载。[36]

40.鱼狗:似翠而小。食鱼,其臭腥臊。按:鱼狗科。广东有班鱼狗、冠鱼狗二类,两者全体黑白色纵纹。“似翠而小”不一定对。冠鱼狗全长约四百毫米,比上面的三种翡翠大(见第38条)。班鱼狗长度与一般翡翠大致相当。

41.鸟头:肖雀,身灰,顶黑,尾长。按:可能指鸟鸫,或者另一种鸫类。也可能是一种鹪莺,或者鹟、山雀、卷尾。另外,宋代《桂海虞衡志》与《岭外代答》均有“鸟凤”条。“鸟凤”可能指小盘尾或者大盘尾(两者今天广东均无),但恐怕与“鸟头”无关。[37]

42.山鹧:毛俱五彩,尾长尺许,最奇。按:山鹧可能指山鹧鸪。广东今天有白额山鹧鸪,亦名白眉山鹧鸪,但此鸟棲于海拔七百米以上的阔林和杂草之中,所以在古代香山地区可能不多见。山鹧鸪属于雉科。此科之鹧鸪、鹌鹑、角雉种类很多,难以分辨。有的种类羽毛真可谓“五彩”,但它们尾巴很短,并非“长尺许”。因而《县志》所载的山鹧不一定与雉科鸟类有关,或者“长尺许”一句有误。

43.鹁鸽:形颇类鸠,以铃系其尾,飞则冲风而响。按:鸠鸽科下之几种。《尔雅》等古书都提到“佳其”、“”(或“鴀鳺”)、“斑鸠”、“鹁鸽”、“鸽”、“鸠”、“鹁鸠”等鸟名,亦见上述第25与第28条。鸽的家化很早即已开始。明清时期,广东很多地方都有家鸽。《广东新语》卷二十云:鸽之高下在目。目有黑底天青者,黑底插黄者,黄油白气者,焦油者,以此四种为上。其睛清而深,有重晕,以日照之,精光四闪,晕边复有血粒,如石榴子,则极聪慧者矣。其头宜小,尾宜短,翼宜与尾齐。翼与尾齐则飞高,飞高则可免鹰击之患。故鸽之佳者,价之重轻与金等。……广人有放鸽之会。……每一鸽出金二钱,主者贮以为赏。放之日,主者分其二,一在佛山曰内主者,一在会场曰外主者。……某日某时某人鸽至。……一日自飞来而归……。越数日,分所贮金,某人当日归鸽若干,则得金若干。有一人而归鸽数十者,有十人千鸽而只归一二者。当日归者甲之,次日归者乙之。是为放鸽会。”另外,“鸽之大者曰地白。广州人称鸽皆曰白鸽,不曰鹁鸽。地白惟行地不能天飞,故曰地白。人家多喜畜之,以治白蚁,亦以其多子可尝食。”[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