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塔克澳门史:与世隔绝状态的结束与国际航道》

《普塔克澳门史:与世隔绝状态的结束与国际航道》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5、16世纪私人海上贸易从福建普及开来之后,台湾岛与琉球群岛才明显跟中国大陆“靠近”起来。更有意思的是那些从福建取道澎湖和台湾岛南端到达吕宋,即菲律宾北部的航路报道。于是,作为整条航路一部分的台湾岛西南可以说是日渐频繁地纳入到国际航海活动中,同时慢慢地走出了与世隔绝的境况。上文已经提及,使用“东航路”与“西航路”的中国人主要是福建人。

《普塔克澳门史:与世隔绝状态的结束与国际航道》

元朝之初,台湾岛依然是“外地岗哨”,可是不久有关中国人沿台湾岛西海岸活动的报道便慢慢有所增加。当时,远在大都的朝廷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地区更感兴趣,把“琉球”置于军事控制之下的尝试十分短暂。此外,“琉球”这个词究竟是指今天的琉球群岛还是指台湾岛,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尽管大多数论据对台湾岛有利。[4]

明初时变化也不大:在14世纪末期,洪武皇帝对大海持有保留态度,郑和、王景弘及另一些人的航海活动是15世纪初的壮举,其中,可能来自福建漳平县的王景弘,是否如有些人估计的那样曾经去过台湾岛,还很有争议。[5]

15、16世纪私人海上贸易从福建普及开来之后,台湾岛与琉球群岛才明显跟中国大陆“靠近”起来。有关航线指南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证实这一点,它们记录了台湾北端和南端上的一些显著标记,例如,福建的船只离开家乡海岸行驶到琉球群岛时,几乎总能看见台湾岛的西北侧,然后经彭佳屿、钓鱼岛到达冲绳岛,最终驶向鹿儿岛或者种子岛。[6]

往北的那条福建—冲绳岛航线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为人知晓了,例如,当金人统治北方并控制山东海岸时,南宋政府不得不选用海路与朝鲜和日本继续交往,[7]这个局势很可能促进了福建人与台湾岛的接触。此外,我们还知道泉州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曾经生活过不少大陆以外的人,很可能还有一小批来自台湾岛的原住民。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从福建取道澎湖和台湾岛南端到达吕宋,即菲律宾北部的航路报道。这条“东航路”从明朝中期开始越来越重要,不过,有关它的报道在南宋与元的文集中已经出现了。周去非(1178年)和赵汝适(1225年)曾经叙述过现今菲律宾境内的岛屿国土情况,汪大渊(1349—1350年)不仅描写了苏禄群岛,而且还提到东印度尼西亚包括帝汶岛在内的一些岛屿;穿过苏禄海通往南方的“东航路”则一直延伸到西里伯斯海(苏拉威西海),并且从那儿一直通向在中世纪末期已经很闻名的香料群岛。于是,作为整条航路一部分的台湾岛西南可以说是日渐频繁地纳入到国际航海活动中,同时慢慢地走出了与世隔绝的境况。[8](www.xing528.com)

除了“东航路”之外,还有另一条重要的线路,即所谓的“西航路”。它从中国福建通往西南,沿着中国广东海岸和中国海南的东侧抵达现今越南的中部(当时的林邑或者占城国),船只可以从那儿继续扬帆去往越南的南端,然后进入暹罗湾或者前往加里曼丹(婆罗洲)的西北角,越过加里曼丹的西海岸或者马来半岛的东海岸之后,最终可以抵达爪哇及其东面所有的岛屿。

如此说来,“东航路”与“西航路”都是在中国南海的边缘上行进,原因很简单:因为南海的中部有许多沙洲、暗礁和珊瑚岛(比如中国的西沙群岛等),这使船只几乎无法从南北方向直穿海域,连欧洲的帆船都避免穿越南海中部。近代前期,这些区域依然被视为难以预测和危险的地带。

上文已经提及,使用“东航路”与“西航路”的中国人主要是福建人。台湾岛北边一些连接中国福建与琉球,以及最终通往日本的线路上,也频繁地有福建船只出没。这样一来,就有许多航线在福建交汇,台湾海峡使用率自然也增加了。[9]可以说,福建商人从此比任何人、任何时期都更多地把这两大海域(南海与东海)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台湾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古时候扮演的障碍角色消失了,与福建这个“增长型市场”的接触使得岛上留下了首批“商业痕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